• 当前位置:首页 动画片 攻壳机动队2:无罪

    攻壳机动队2:无罪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画片日本2004

    主演:田中敦子,大塚明夫,山寺宏一,大木民夫,仲野裕,平田广明,寺杣昌纪,武藤寿美,藤本让,龟山助清,仲木隆司,立木文彦,木下浩之,平野稔,堀胜之祐,榊原良子,青羽刚,岸田修治,保村真,朝仓荣介,原田正夫,仁古泰,望月健一,福笑子,木川绘理子,杉本优,渡边明乃,日向奈奈美,竹中直人 

    导演:押井守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托马斯大电影之世界探险记

    • 抢先版

      头脑特工队2

    • HD中字

      原始星球

    • 宠物小精灵:决战时空之塔 帝牙卢卡VS帕路奇犽VS达克莱伊

    • 极速蜗牛

    • 银魂剧场版:新译红樱篇

    • 正片

      机动奥特曼 崛起

    • 更新HD

      数码宝贝02:最初的召唤

     剧照

    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2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3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4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5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6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6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7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8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19攻壳机动队2:无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草薙素子之后,巴特与侦探出身的陀古萨结为搭档。近期发生多起机器人偶杀害主人继而自杀的事件,由于受害者家属均无公诉,且死者中有政客与公安官员,于是公安9课派出巴特小组调查此案。杀人人偶皆为荒凉地带公司出品的哈德莉机型,应部分顾客要求,该机型同时具备异性玩伴的功能,巴特从荒凉地带公司出货官遇害入手,卷入与黑帮的战斗,期间有人入侵他的大脑,使其自残。   巴特决定直奔荒凉地带总部,他与陀古萨拜访了择捉岛上的黑客基姆,后者布下系统陷阱,幸有素子提出警告避免陀古萨陷入控制。依靠基姆这条线索,巴特登上了荒凉地带公司设立在海上的工厂船,素子再次降临他的身边,与其并肩作战。

     长篇影评

     1 ) 攻殻Ⅱ中援引的引语

    “如果我们信奉的神,还有我们追逐的希望不过是科学的量化,那我们的爱是否也将科学化呢?” ——法国作家Villiers de L'IslAdam 利尔亚当《未来夏娃》,这是一部以发明大王爱迪生探究人造人是否是理想女性为主题的小说。 哈德莉   ——出自:《未来的夏娃》中登场的女性人造人名称      索瓦纳 ——出自:《未来夏娃》中爱迪生就是以她为原型做了人造人哈德莉 LocusSolus:拉丁语,意为荒凉地带。 ——出自法国作者雷蒙·卢塞勒小说的标题。 柿子青涩之时,乌鸦尚且不为所动。美味之时,则群聚而来。 ——出自小说家德田秋せぃ的《光追ぅて》 分明是自己的脸变形了,还去怪镜子。 ——俄国小说家果戈里《钦差大臣》 镜乃迷具,非吾具也。 ——日本善写警句的文学家斋藤绿雨的《霏ケケ刺》 “春日和丽,我在两世间驱车徘徊。” ——出自中村苑子的俳句。形容忙碌往返于两个世界之间。 “要理解凯撒,并不一定要成为凯撒。”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论理解社会学的基本范畴》 “人们通常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幸福或不幸。”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个体创造的,以及个体本身都是遗传基因的表现” ——出自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著《自私的基因》一文 “神啊,你的意念……何等众多,我若数点,比海沙更多” ——《圣经 旧约·诗篇》第一百三十九节 “他们如秋叶般纷纷落下,狂乱的混沌发出阵阵咆哮(They will fly as leaves in fall Gnarring to the chaos)” ——出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失乐园》 “信义有两种:保守秘密和保持正直,不能两全,不能保守秘密就不可能有诚信” ——出自斋藤绿雨的《长者短者》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人一旦死去,就像棚车上的木偶线一断就散架了,一切回归虚无) ——出自日本能乐戏剧作家兼演员世阿弥的能乐书《花镜》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 “寝不尸,居不容” ——孔子《论语·卷五 乡党第十》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论语·卷六 先进第十一》 大多数人并不是大彻大悟,只是因为愚钝而习惯于忍耐罢了。 ——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箴言集》 “神永远是几何学” ——柏拉图语 “人类只不过是编织名为生命之梦的素材而已”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神学家帕斯卡尔所著《思想录》 “小子鸣鼓,攻之可也” ——孔子《论语·卷六 先进第十一》 “鸟隐于天高 鱼潜于水深” ——斋藤绿雨的《霏々刺々》 “数人握镜鲜有不成魔者” ——斋藤绿雨的《霏々刺々》 “镜照非魔,乃造化也” ——斋藤绿雨的《霏々刺々》 “镜可瞥见,不可久视” ——斋藤绿雨的《霏々刺々》 “鸟血惹人怜,鱼伤无人问” ——斋藤绿雨的《半文錢》

    “ 独步天下,吾心自洁,无欲无求,如林中之象 ” ——《佛陀的话语--尼波多经》第十四章 憎恨 另, 《大藏经》[本缘部] 中有一句 “宁独行为善,不与愚为侣,独而不为恶,如象惊自护”

    “因为从没有忘记 所以也无所谓想起” —— 高尾太夫

     2 ) 我好像有点想明白了为何《攻壳2:无罪》在人群中的评价是两个极端

    每次谈到无罪,它的那些在不同观众群体下两极分化的评价,永远是后来的文化研究人士所绕不开的。那些喜欢它的人认为这是比攻壳95版还要完美深邃的押井守集大成代表作,而不喜欢的人却认为这是一部除了堆砌名言警句之外混乱不堪的掉书袋典范。

    所以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观感的分歧呢?我个人认为观影前我们对电影的预期走向和影片实际发展的矛盾冲突,这中间产生的一种认知上的落空,其实就是不同观看体验的来源。

    这里提一下攻壳95版电影为什么那么成功,因为抛开95版里面谈及的形而上的哲学概念,将其单纯作为一部警匪枪战动作大片欣赏也是没有任何问题。整部电影没有一处废镜头、一句废话,从场面调度到情绪渲染都是电影中的顶级,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自然而然就随着公安九科成员的人体摄影机位,去一步步探寻案子的真相。这中间观众获得的是一种沉浸感,毕竟越是错综复杂的案情,其中解密的过程就越容易让人有成就和归属意识。从这点上,95版还是一种很传统但很纯熟的商业片故事模式,即利用事件冲突(这里指连环案件)的设置,推动人物前进来进行故事主旨的表达。这依然是叙事先行的技法,也是普通观众这么多年耳濡目染下最容易接受的电影范式。可观众这种观影上天然而然的预期状态,放到无罪里可就不怎么匹配了。

    拉回到攻壳无罪。其实无罪的主线依然是案件侦破,依然是公安九科一行人的抽丝剥茧,但为何观感上和95版差距这么大呢?

    因为无罪本质上是一部弱叙事的作者电影。深究起来,无罪的案件比95版更简单,毕竟后者还涉及到政府内部各部门的勾心斗角以及一点国际关系的危机处理,但是无罪直接简化到科技大公司和犯罪集团勾结这种纯粹的社会性案件。然而这种简化其实是押井守所刻意设置的:只有当故事主线简单到一定程度,叙事在这个层面上才能被“忽视”,影片的其他层面的东西才能更容易脱颖而出。

    线性叙事好不好理解?当然好理解,一马平川直通到底的展开本身就是求稳的好方法。但是无罪的线性叙事却是一种被有意淡化的结构,我们可以回忆一下组成整部电影的几个主要片段:开头到地区警署进行调查—到受害者租住房子进行调查—巴特的狗—到黑帮老巢进行调查—巴特在狗粮店发癫—到北方都市进行调查—游行队伍—捉拿黑客金—最后的公司船大战。好了,这么直白串起来这片子结构上就结束了,但是我们的观感肯定不是这几个干巴巴的文本所概括完的。我想大多数观众在第一遍看完后都有些搞不清楚影片后半程是怎么回事,甚至很多人在开始的地区警署检验科闲谈那里就有些迷糊了,倒回分析后大概会奇怪为何自己当初的观影感受没有这么直白清楚——因为在这里押井守一直利用角色的各说各话或者奇观炫技在淡化这个简单的叙事结构,要的就是观众处于一种被混淆的时间空间里。

    为什么巴特和陀古萨只要站在一起就时不时互飚名言金句?为什么片子里所有角色都特别喜欢高谈阔论人生存在意义?为什么花车游行要华丽放纵到这么夸张的地步?为什么在黑客金的别墅里搞的电子脑虚构幻境要重复放两遍?除了炫技与表现欲望,以及借角色之口来阐述人类与人偶互相存在的意义,这些东西在影片里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混淆观众对于这个简单故事脉络的理解,同时也是煞费苦心想把沉迷于死扣叙事细节中的观众驱逐出去的着力点。

    上面谈到了影片刻意在“忽视”的叙事,那么和本文最开始观众对电影的预期走向的关系在哪里呢?这里先做个假设,当你刚看完攻壳95版,还沉浸在又被一部动作大片刺激了大脑皮层的欢愉中,然后看到同个导演时隔几年后又拍了一部同类型题材电影,那么是不是自然而然就会觉得这还会是一部“情节紧张、案件错综复杂”的“烧脑”商业大作?而当你抱着这种期待去看无罪,那你就收获的是观影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冗长对白和空镜头,以及追到底后发现只是一个简单刑事案件故事所产生的“受骗感”。于是一开始的预期和实际感受间产生了巨大的落空,这种情绪外溢出来反映到现实里就是所谓的“锐评”。

    那么回归本质,我们应该怎么看无罪?

    其实也很简单,押井守的掉书袋本质是其作者性表达的一部分,既然知道这些事情之后还是选择看无罪,那么就表明这类观众本身就是甘愿或者说乐意被这套给催眠的,所以就别抱怨什么了,赶紧沐浴更衣,放空大脑坐在荧幕前,用虔诚的方式感受押式哲学的独特美学吧,毕竟当导演想传达的就是你愿意顶礼膜拜的,那简直就是win-win啊!

     3 ) 我眼里的攻壳:伤感与幻境

        FOLLOW ME 的女声悠扬动听,似箭穿心,已经许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WHO IS THE INNOCENT ONE?
      
      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有罪,于是上帝放开了手掌,任世人独自生存。
      
      我们都是被遗弃的孩子,所以我们会恐慌,会孤单,会不知所措。
      
      
      
      看过黑客帝国的人很多,但知道黑客帝国的原身就是攻壳的人却廖廖。 从整体构思、环境架设到风格,黑客里都留着浓郁的攻壳气息,个人猜想并不是才思枯竭的表现,而是那两兄弟对与攻壳的至高敬意使他们故意把在黑中显露攻壳的痕迹。 这么一回忆,似乎连攻壳的开头画面字母流动他们也是抄去作为黑客帝国的经典画面了的:)
      
      素子是个硬心肠的女人,我开始老那么想。 但是女人毕竟是女人,她无法舍弃回忆,无法放弃对过去的执念。 于是换了无数次义体,都还是选择女身,细小的手腕上还带着那块老旧的表。 当她烧掉机械工程师注进战机的电子脑时,当她必须擦去塔其克姆之父留在孩子们身上唯一的一点记忆时,当她柔情似水地对着巴特微笑时,什么都不重要了。 有人说素子像绫波丽,她也曾为自己是盛放灵魂的躯壳痛苦,无所谓地流泪,说着“我死了还会有人代替我的”。 但最后她们都站了起来,用自己的意识抗争着强加与己身的命运。 最终绫波和宇宙同化了,素子也失去了物质形式的义体,但这是正剧,不是悲剧。
      
      不想谈9课,不想谈义体人,不想谈AI,去掉一切装饰,攻壳的主题最终回到了押井守对人性的理解。 人是永远不能完全相互理解的动物,所以人会孤独,会忧伤。 人总是在不断地尝试伸出触角,然后受伤,结疤,反反复复。 活着如何,死了又如何? 人创造了人型AI来抚慰自己,又对AI的出乎意料的发展而恐惧甚至想消灭它们。 AI的个性化使人原来的掌控地位变得一文不值,人便后悔了,人总是想站在高处蔑视地往下看的。 胆怯、犹豫、惶恐和绝望糅合成一股暗流,一种想逃离或摧毁这种不可靠性的情绪应运而生。 奇怪呵,人类一边不断更新着高度自我智能的AI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一边为人类本身逐渐被机械化替代而无力无谓地反抗。 忘记了谁说的,这个世界只有一条路,人类舍弃肉身而成为AI。 有点可悲是吧。
      
      
      有朋友意味深长地说,巴特才是攻壳的主角,从前我不信,现在信了。 押井大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预料到他的突起,还是一切尽在他的帷幄中?如果是后者,我服了。 如果说庵野秀明是后现代的PIONEER,大友克洋是命运的背负者,那么押井守就只能用老谋深算的哲学老头来形容。 从机动警察到95攻壳,后面因为受到动漫迷们热烈欢迎而TV化产生的STAND ALONE COMPLEX 及后部,还有人狼,无不是押井对人生哲学的理解。 人类一直在试图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但美好的世界背后却往往是越加丑陋的人性。(突然想到似乎是培根说的话:人的一切行为就是为了追求幸福。)
      
      
      
      
      攻壳不是爱情剧,所以不谈爱,从不。
      但攻壳里面并不是没有爱。
      比如巴特。
      
      他和素子究竟被什么相牵着呢,战友的情谊?属下对上司的服从感?男女的爱恋? 似乎什么都沾着点边,又什么都无法解释。 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赖感,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和理解得了的。 素子不谈爱,这谁都知道,但在攻2中出其不意地为素子设计了一段与反叛者首领的青梅竹马之恋,但看过的人都应该记得,最后拯救被废墟掩埋的两人的那个男人,在斜阳下为素子背负着沉重钢铁十字架的男人,是巴特。
      
      
      巴特很明白,能安静地站在少佐身边的日子并不会长久。 她的存在对巴特来讲也许就像烟花,美艳无比但随时会乘风而去,素子从来不是他的,今后也不会是。 巴特选择服从,即使有时候难以理解素子的冷漠无情,他还是那个悄悄站在素子身后为她披上外套的男人。
      
      《无罪》最后的画面里,由卫星下载到人偶里的“一部分的”素子面无表情地对巴特说,我随时都在。 巴特的侧面埋没在黑暗中,默不作声,连再见都没有说。
      
      的确,无须再见,随时都在,只是永远无法相见。

     4 ) 攻殼機動隊 Innocence 看後感

    [原文載自我的 Blog http://jacky.seezone.net/archives/000865.html ]

    經過接近十年之後,押井守重新再為自己當年的經典動畫”攻殼機動隊”作延續,帶來了Innocence,再加上近年來的TV Series Stand Alone Complex,攻殼1.5,電玩遊戲等攻勢,Innocence成為了這股”攻”勢的壓續。

    當年的攻殼,揚名於國際之間,其深刻的科技刻劃,衝擊了西方科幻電影,帶來另一種層次的cyberpunk表達。主人翁草薙素子在這個新時代的新衝擊底下,尋求自己及生命的真實,與網絡的新生命傀儡師結合進化。

    Innocence的故事則承接了草薙”失踪”後,九課調查一連串機械人殺主自殺的案件,以巴特為中心,追尋事件的真相。本來因為宣傳的重點都在” 愛”字裏,所以以為故事是新的,其實Innocence是改編自漫畫其中第六話”Robot Rondo”,有關複製靈魂的故事。當然,電影版有很多不同的改動。

    在看Innocence的時候,很有看SAC的感覺,可能是因為SAC本身的質素已相當之高吧。當然,這一次運用的3D技巧更好,出來的畫面很仔細漂亮,3D和2D也融合得恰到好處,畫面處理上更上一層樓。

    這一次的背景,仍然是很像香港的街道,滿是招牌的壓迫感,不過今次則沒有太多的”水”。當中的高樓大厦林立於一股霧氣之中,看上去很有Blade Runner的感覺。顏色也由第一集的突顯科技森冷感覺的藍黑調,轉為比較”暖”的紅啡黃,或許是因為主題改變的原故。

    故事一開始,也像第一集一樣先顯示了一句:

        「如果我們信奉的神,還有我們追逐的希望,只不過是科學的量化,那麼我們的愛是否也將科學化呢」—— 利爾亞當《未來的夏娃》

    未來夏娃書中所探討的人,就是用人造人可否成為理想的女性,一語道中片中想帶出的主題:人和人偶的分別越來越模糊,人身為人是因為有ghost,而誰又能知清ghost的本質?相對於人和人之間的”愛”的情緒,是否也和ghost有關?沒有ghost的話,又能有愛嗎?

    故事始於巴特追查暴走機器人殺掉主人,襲擊人類,機器人不斷的求救,最終自殺收場。九課介入調查,因為事件中的受害人皆與Locus Solus公司私下和解,而受害人當中又有涉及政要人物,可能與恐怖活動有關。巴特這一次與德古沙搭擋,逐步追查出事件的真相。

    開場的opening credit,是故事中gainoid的製作過程,當然也就相對於第一集時cyborg的製作。音樂也相類似,在原來的音樂模式上再加上多一點的變化,加添更多情緒的抑揚。

    故事的說法也是一樣,從一連串的案件當中,帶出哲學味重的問題。故事發展除了案件外,還記錄了巴特與他的狗的生活。在九課中,我們其實還可以常常聽到他們提起少佐。這一次,問題不在於個人意識危機,而是與很多其他人的連繫相關的社會。故事的介紹已說明了,在這個未來的世代,人與機器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在上一集探討過所謂的ghost是什麼,今集要看的反而是肉身。

    片中的對話也有不少的哲學問題,例如我們為什麼要做出像人的機器人、生育和人工生命、外部記憶等等。不過在提出這些的時候都比較”突兀”,所以聽上去好有說教的味道,而且引用超多,常常會有不明白的地方,所以初看還是會悶。

    而影片中,也像第一集一樣有一場完全的場境展示,這次是Etorofu這個地方的一些傳統巡遊,據說是到很多不同地方取裁,包括大陸和台灣。

    就全片科技感而然,當中也有”黑來黑去”的情況,當中最令人有深印象的,是德古法墜進了虛擬現實迷宮的一段,緊張得很。而廣東話中央電腦,配音反而有點搞笑。不過整片的科技感不算強,還有一種復古風味在當中。

    innocence,其實也就是指人偶和狗,他們都是沒有意識的,也就是沒有ghost的,所以也免卻了人類所擁有的意識,是innocence 的。人類在未來,不論在身體和思想上,都步入了機器化,所以才會製做人偶,為自己的心靈帶來慰藉,從製造假生命,證明自己是擁有ghost的至高無上物類,將自己神位化。這種自我意識過剩,卻引至對現實其他事物的輕視,失卻了應有的innocence。身體和ghost是同樣重要的,我們依靠身體來與世界接觸,那是我們對世界事物的接口(interface)。所以,我們不能讓自我澎漲,求同存異才是道。

    總括來說,故事本身很簡單,但背後的道理還是很難明的,還有那一大堆的引經據典,意義更難明,只看一次是不夠的。

     5 ) 现实的彼方

    05年老文章...往事如烟哪><

    印象中攻壳被大多数人熟知并了解,应该是从《骇客帝国》的契机开始。当年沃卓斯基兄弟拍摄史上最昂贵的cult电影之前,便向世人宣称要向日本动漫致敬。于是从墨绿色屏幕上快速游移、莹莹发光的日本片假名,到脖子后的数据接口,均直接照搬自攻壳机动队的创意。自此,攻壳如同“沾光”般,借了骇客一缕东风,晃晃悠悠地钻入欧美大众的视野。如果说东拼西凑如一大锅浆糊般的骇客三步曲带给人的是看得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刺激与挑战;那么攻壳系列无疑更加直指人心,给人以迷思。


    画面:华丽的视觉盛宴


    这部攻壳Ⅱ的一大看点,便是大师押井守及I.G工作室的强大制作群。其诡谲华美的色调,以及2D与3D技术的巧妙搭接,单不论情节设定,光是从视觉享受看来,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这次剧场版为了令观影者获得不同与前作的感受,更是抛却以往经典的以绿色为主色系的创作方向,大胆采用红色色调烘托气氛,这在攻壳的一系列作品里实在是不多见的。也许是出于保守的考虑,绿色与红色的配搭在影片中屡见不鲜(从人物的衣着上可见一斑),无意中竟也造就了本片一大特色。

    影片的制作并未刻意追求逼真的效果,立体感与平面人物共存的画面,让不少初次观看者感到些许别扭,但从画面的处理而言,这一做法无疑能增大画面的庞大与气势感,主要人物和细节会更加明了。分镜头多借鉴了电影镜头的拍摄手法,然而动画毕竟是动画。在陀古萨与巴特在技术研究室所进行的调查的片段时,广角镜头的运用不甚成功,甚至带给人一丝生硬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工作组对画面色彩的把握实在是煞费苦心。如开场中机器人自毁的画面,为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制作人员特意将背景设定在一个蜿蜒灰暗的小巷中,随着巴特的步步逼近,巷子里的小店越发稀落,光线在观者心情的逐渐紧张下渐渐暗沉,此时女机器人突然出现于小巷尽头,白皙的皮肤与鲜红而袒露的和服对比强烈且惹眼,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虽然脸庞近乎苍白的颜色委实使得画面诡异不少,但点缀在女玩偶耳旁的一朵白色百合,令诡异之余也多出一份可爱。这样一份不合时宜的可爱,或许正是她自毁的预兆。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第49分44秒开始出现的节日时众人欢庆的镜头,并非创作组的杜撰,为获得中国街头节日时的喧嚣感,工作组特地前往台湾收集素材,就连花车上的盛装打扮的表演者,也是借由取材时拍摄的照片作为蓝本绘制,镜头里颜色及尽鲜妍之能事,狠狠地奢华了一把,不知这画面是否会让中国观众感到亲切。

    就整部作品而言,华丽归华丽,画面制作时的过分苛求,以及部分情节由于脱离原著主题而产生的生拉硬拽,难免让人感觉有卖弄技术的嫌疑。


    情节:悲伤的迷惘

    『われわれの神々もわれわれの希望も、もはやただ科学的なものでしかないとすれは、われわれの愛もまた科学的であっていけないいわれがありましょぅか』

    ——リラタン『未来のィヴ』

    “如果我们的神与希望都成为了科学的一部分,还会有人坚持爱不是科学的说法吗?”

    ——利尔亚当《未来的夏娃》

    “If our gods and our hops are nothing but scientific phenomena, then it must be said that our love is scientific as well.”

    ——“L’Eve Future”

    影片开始便提出了一个恐怕永远不会得到答案的哲学命题,即人的存在价值到底为何,肉体的存在是否真的是判别人类的标准。攻壳机动队的英文名为“Ghost In The Shell”。Ghost意为灵魂,即人的意识及思想,Shell是意识的载体,当高科技时代来临时,人类、机器人以及介于两者之间安装有义肢的人类(Cyborg)在世界上共存。人的思想和记忆能输入冰冷的钢铁之躯,甚至连机器人也能产生A.I,那么肉体的存在是否依旧能成为判断人与机器的标准?灵魂与肉体彼此剥离,致使概念更加符号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shell的轻易转化,使得永生更加容易实现,但这又会带来一连串的混乱:永生的究竟是人还是ghost?脱离shell的ghost,存在于shell的ghost,他们的存在有何意义?当人类的感性思维最终会完全公式化,这时候的人类从某种层面来说,是否已然灭绝?

    这次的主角是公安九课的巴特。从设定来看,巴特的相貌无疑要比TV版上要苍老得多。某日,Locus Solus公司生产的一个试用型少女玩偶突然失控,在杀害主人后自毁。在素子神秘失踪的情况下,巴特与新搭档陀古萨立即展开调查,进入网络后遭受的莫名黑客袭击,让案件更加复杂化,巴特在调查的艰难推进中,一步步走向事件的真相。在此片里,退出公安九课,思维游离于网络世界的素子也重新出现。“我是谁”这个哲学疑问被提出,随着巴特与陀古萨进行机器玩偶杀人事件的调查的完结,非但没有豁然开朗,倒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进入技术研究室获取机器玩偶的相关资料时,接待巴特和陀古萨的是一名年近三十,态度冷漠的女人。虽然此人只在片中露过一次面,但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她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异常深刻。纵观全片,在所有出场数十个人物里,她无疑是最有“人”气息的一个,借由她的口提出的命题,大概也代表了众多观众心头的疑窦:人类和机器人不同,但这种信仰不过是分出了黑与白,停留在人类并非机械的认识层面上。她主张人类与机器人同等,而这种想法在影片中仅仅是一带而过,“未来应该是光明的才对。”对于士郎正宗的漫画作品中一贯透露出来的忧虑中不失积极乐观的主旨,影片彻头彻脑的颓废与苍凉感与原著很是出入。押井守作为编剧,显然已将原著弃之一旁,仅仅借用了士郎正宗漫画里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这倒与被称为“原作粉碎机”的押井守的风格颇为吻合。押井守本人曾经说过:“我绝不允许有牧歌似的主人公,现在的主人公是以抱持着更为痛切的主题为绝对条件的。”难怪不少士郎正宗的漫迷会对押井守的剧情设定耿耿于怀。想要通过这部影片一窥攻壳全貌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

    影片艺术性之强烈,台词里引用语数量之多,首次一气呵成地看下来,思路难免卡壳,令此片在气氛诡异之余,又多了点晦涩难懂的意思,以至于某些网站毫不客气地将其喻为21世纪以来最难懂的电影。其实这些引用语,有的是确有所指,部分则纯属作者自娱自乐了。对于不过分深究的观众,建议不妨先跳开冗杂的引用语,钻透故事梗概后再进行引用语的理解,或许会对本片主题有更加深刻的领悟。看过士郎正宗作品的人,应该都对其有时数量甚至超过漫画本身的栏外补充有强烈感受。从历史、经济、哲学、政法、生理学、机械学,到作者对某些时事的看法,其涉猎范围之广,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的篇章没有任何对白,全凭读者通过人物的神情与动作自行揣摩。这并非士郎正宗的故卖玄虚,虽说从商业角度来说,读者更希望看到易于理解的文章,可士郎认为现实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他希望通过自己“晦涩”的作品,向人们传达更有用的东西。他的作品就如同他的为人般低调。押井守为了沿袭漫画的一贯风格,也在多处引用了名句。按照押井守的话说:“几乎没有什么语言不被用做台词,所以不如使用二、三千年前人类的至理名言更好。”这或许可以作为对应用语众多另一个版本的解释。

    “见鸟血则同情,见鱼血则无情。有声者幸也。”素子在告别前对巴特说的这一句话,未免有些摸不着头脑,接下来素子的一段话,也许便可作为这句话的最佳诠释:“人偶们如果能说话,也会喊出‘我不想成为人类’吧。”这又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思辩,一如古时“子非鱼”的悖论。巴特的任务是查出引起人偶杀死主人的幕后操纵者,得到最后的答案出乎意料而合情合理,凶手是一个不愿意被Locus Solus公司非法提取灵魂注入人偶体内的无辜女孩;人偶的死看似是强行解脱了,巴特此时却无法辨别出由于触犯机器人三定律,而导致自毁前的人偶对自我身躯究竟是何种态度:是厌恶,抑或眷念?他自然也不可将眼前尚显稚嫩又未脱恐惧之情的小女孩彻彻底底定义为杀手。任务终结,这结果反倒使新的疑惑更加浓厚。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界限,或者说等级从属关系,直至影片的最后也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它所遗留给观众的,是比影片的引用语更为艰难晦涩的思考。影片在提出一个巨大的疑问时,也给观众以暗示:人与机械现有的模糊界限如果不能加以解决,那么平静永远是假象。高科技的迷惘下,永远会隐藏更多的危机。押井守将这一未来危机的不可解决性无限度扩大,技术发达的未来世界,俨然已是末世。

    协同巴特完成调查后,素子终于不可挽留的离去,将自己的意识重新溶入网络。为了突显主题,巴特与素子之间朦胧的爱情注定只会成为押井守笔下一道蔓延过去的小花边,素子只能在巴特遭受黑客袭击时,如陌路人般擦声而过,轻轻提醒一句“踏入修罗场了啊”,却无法阻止巴特程序错乱,向自己手臂连开五枪的厄运。输入素子意识的机器人在能量消耗殆尽后轰然倒下,曾经以素子的身份存在过的身体已经不复存在,她的意识再度回归虚无,存在于网络之中,无处不在。玩偶坍塌为废墟和素子意识的离去,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无法相信的真实,在巴特眼前再度重演。影片的灰色笔触和悲哀的世界观,随着冰冷躯体的倒下,再次笼罩了整个画面。

    电影的结尾,相对于整部电影而言充满了人情味,巴特饲养的猎犬在阔别主人数十天后,看见主人归来,摇头摆尾一番后冲进巴特怀抱,而陀古萨也终于能和自己最牵挂的妻女团聚。在这样的背景下,押井守也不忘将自己的忧患意识推入画面:陀古萨女儿怀抱的洋娃娃蔚蓝的眼里,闪烁着素子招牌般满溢果断和忧虑的光芒。

    她在黑暗里凝视一切,轻轻叹息,气若游丝。


    配乐:大气场景下轰然作响的空灵


    此次影片的配乐依然由曾经与押井守合作过《攻壳机动队》的川井宪次操刀,Ghibli(吉布力工作室)协力制作。主题曲《Follow Me》是根据20世纪西班牙代表作曲家华金·罗德利科的协奏曲《阿兰费斯协奏曲》编曲而成,由爵士女歌手伊藤君子演唱,恢弘的视觉冲击接近尾声,在一片黑色背景中,《Follow Me》的旋律悠然响起,恍若天籁。


    DVD发布:仓促的精致


    电影上映不久,影碟推出十分迅速,乍一看是有些仓促,但包装的精美是有目共睹。音质方面,由于采用D9输入,六声道的表现相当流畅,特别是开场直升机掠过城市上空的重低音音效,绝对是试机佳品。最为夸张的是此片居然一口气推出了四个版本的DVD。大有让投资方将资金回收得畅快淋漓之意。

    1.标准版(双碟):除了没有其他三个版本的DTS-ES音轨,基本内容和花絮都已收录。04年9月发行。

    2. 狗盒限量版:限量15000套,狗盒由押井守亲自监督打造,重890克。04年9月发行。

    3. 限量版卷2:限量15000套,附送了三本书:漫画版本、初始剧本和最终剧本,04年9月发行。

    4. 收藏版(五碟):包含了带DTS的正片和标准版中的花絮碟,另外三张碟里收录了总长四个小时的记录片,内容涉及了剪辑、音效、宣传以及戛纳电影展等方面。套装还附赠了一个40厘米高的玩偶,一本240页名为《押井守设计集》的书和一本“INNOCENE Official Art Book”,04年10月发行。
    http://www.bulaoge.com/topic.blg?tuid=4451&tid=613238

     6 ) 孤寂的疯狂与相遇的悲伤

    (一)本篇

    巴特是Cyborg。
    他的手、脚、以及身体的一切,都是机械。
    对他而言,所剩下的,只有小部分的脑
    ——和对一个女性的回忆……

    从1995年到2004年,经过8年多的漫长岁月,再次回到视野中的,无限广阔的网络世界,活跃在事件阴影中的公安,以及有着义眼的高大身影。
    会去看Innocence,完全是在计划之外。预定的日程被爱睡懒觉和爱发呆的坏毛病破坏掉,在繁华区的街道上晃来晃去的结果,看到影院外大幅的Innocence海报。二十分钟后开演,99分钟的故事。
    影院全都是指定席位,好位置已经售完。售票的小姐问我:要旁边的还是前排中间的?
    中间。
    剧场在六楼,很小。我的座位在第二排的中间,大屏幕的正下方,音响交汇的地方。幕布在头顶上方铺展开来,打着微弱的顶光,观众席仿佛被一个以屏幕为中央的无形球体掠过,越往前身体放得越低,到了我这一排,早已经是齐刷刷低躺下。
    然后,电影开始。

    日本电影的惯例,是开片之前会有几个相关的介绍,同一个电影公司的新片,或者是关联的制作。这次也不例外。第一个广告就是《Ghost in the Shell》的游戏,3D,PS2。个人不喜欢3D的游戏,总觉得人物一3D化就失去2D时超越现实的故事感,看这个游戏的介绍画面,也是如此。好在配音的是SAC的原班人员,游戏介绍以素子倒地,巴特的一声大呼:“素子~~~”结束,感觉还是满有魄力,笑。

    接下来的两个预告片是我完全没有预想到的,大友克洋的《STEAM BOY》和GHIBLI的新片,魔女的森林。大友克洋延续他一贯的风格,十九世纪的机器繁盛被他画得一点浪漫气息都没有。明明就有英雄救美的场景,吞吃观众神经的却照旧是略显老旧、繁复盘缠的机械。魔女的森林很不象GHIBLI以往的风格,画面平面装饰的风格极重,色彩板块化。以前在CD店看到海报的时候还差点以为是欧洲的动画片。
    接下来的就是柯南的新剧场版和蜡笔小新西部生活的剧场版预告。这种画风不精致的东西果然是不能拿到大屏幕上看的……感觉是完全粗糙,线条太粗、颜色太平板……不过介绍的影片和本片气氛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小新的片头出现的那一瞬间,剧场里所有的人都在笑。
    话说回来,连Innocence在那么大的幕布上看起来都不是特别精致。可是有音响和大画面的魄力……我还是喜欢在电影院看 ^^

    在播放预告片的时候,剧场里最前排的黄色顶光还亮着。五个预告片一放完,灯光悄无声息地齐齐熄灭。
    黑色的屏幕上打出一行字:
    “本片即将开始”

    那一刻真是寂静,寂静得可以听到屏住的不自然的呼吸声。会在这个时候来看这部片子的所有人——我想,没有赶首场的时髦,没有人在心不在焉地吃东西,没有人不在开场前到达并坐好——是真的在期待着这个故事。
    屏幕全黑,然后城市的夜景出现在眼前。

    看押井守的片子不是第一次了,但以前一直没有察觉到,直到真正坐在影院里,才真正发现押井在描述的时候,很喜欢用俯视的角度。在上空盘旋的直升机,高层建筑的楼顶,从水面的正上方看见的倒影。如果直视屏幕,会觉得视线是倾斜的;可是躺在屏幕的正下方,会觉得画面那么大,好象整个城市压下来了一样。介绍片中曾出现过的,有着鸟翼的飞机飞掠巨大的建筑群,被废弃的远东工厂,街上的中国风祭典,大头娃娃,还有投影在楼房前水面上的云影,都毫无疑问地是在炫耀CG。虽然知道这一点,但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之下,那种巨大的城市就在自己头顶上的重量感和压迫感,感觉色彩随时会倾泻下来的真切错觉,强烈到了害怕的地步。
    但是最惊艳的不是这里,而是抬头望向天顶,完全仰视的角度,那个流光异彩的蓝色水晶鸟骨,巨大地、晶莹地悬挂在头顶上。透过鸟骨的光亮,是冰冷澄澈的透明蓝色,从高高的天井泻下来的阳光,是颓废的、阴郁的昏黄金色。
    抛开其他所有场景不说,设计出这个场面的人,我要说他是天才。
    押井的视角运用的确是很能让人琢磨。第一次的假想现实,天井里的鸟骨,是仰视的;第二次的假想现实,天井里的无头天使,也是仰视;第三次的假想现实,天井里一只普通的海鸥,却是从天井向下俯视,好象是活着的海鸥,在用自己的眼睛往下看一般。突然想起游戏中素子从楼顶往下看的场景,动画里素子俯瞰城市的场景,不由得想象这样的角度会带来什么样的视觉。
    “……网络无限广阔,我要去向何方呢?”
    同样的场景,是在夜间飞机离开地面的时候,我看见蛛网般在黑暗的地面上蔓延出去的灯光,渐渐远去,好象安德洛墨达表面的形状,好象是无限的网络空间。
    网络无限广阔,我要去向何方呢?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就已经做好了郁闷的准备。因为看GIS的时候,素子用力到臂膀肌肉脱落的场景,一溜子弹打上世界树的场景,在脑子里回旋回旋再回旋,好象中了魔咒一样。而押井说:“我决不允许有牧歌式的主人公,现在的主人公是以抱持着更为痛切的主题为绝对条件的……”
    苦笑,真是恶劣的监督。
    片子的一开始,就是阴云惨雨的气氛。暂且不论押井喜欢什么颜色、黄昏场景般昏黄的海面具有何等华丽的视觉效果,整部影片就没有给出一个让人觉得鲜亮的场景。夜晚的城市,巴特扫描视野中的绿色,雨,光线昏暗的海面,灯光不明亮的密闭工厂。押井是打算彻底地打压观众的心情,从开始,到最后。

    前几天在云中看文,看到这样的对话:
    “巴特的眼神……”
    “瓶盖能看出眼神么。”
    笑倒。Innocence的主人公是巴特,从头到尾,就没有过大的表情变化,大多数时间都是那样的扑克脸。生气的时候脸上的线条只是微微地集中,笑的时候嘴角扬得人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巴特,却是活生生的、绝望的、濒于疯狂的。我说不出是影片里的哪个动作哪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印象,但是我所看到的巴特,勉强地维持着和狗的生活,在同事面前精神紧绷,虚无、绝望又无可奈何,好象是在……疯狂般地要寻找一个出口。一开场驾驶大型车到来,缓慢、沉默、顽固、惜字如金的巴特;在Ms.哈拉威的事务所里对着似曾相识的人偶久久凝视的巴特;在石川开车送他回家的时候因为一句关于素子的话就变成岩石刺猬的巴特;在黑社会的事务所乱扫一气,对下巴快要掉下来的托古萨有点得意洋洋地笑着说“我已经尽量避免”了的巴特,总觉得有一种刻意张起防幕,寻求某种支柱,或者寻求毁灭的表情。
    谁能说巴特明知故犯地违反命令,跑到红尘会大打出手,不是抱着“万一死掉了也不错的想法”呢?
    回家的路上买狗食,下班了回去做狗食,喂狗的时候还要小心地拎住狗耳朵免得弄脏。巴特是很温柔的人,在Ghost in the Shell的时候如是,在Innocence里仍然如是。1995年,素子在在海中凝视水面倒映出来的自己,困惑着自己所感知的一切。素子浮上水面后,光看表情就知道要询问什么的巴特,这种细腻至今不变。但可能也正是这种细心和温柔,在失去素子之后,失去的空间无法填补,于是温柔变成了折磨。

    如果……如果巴特一直这样阴沉着脸,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寻求着林中的画像,我想,我最终会喜欢这部片子,而不是被它打动。看到最后,终场,屏幕转黑,伊藤君子的歌声响起,我突然听懂了歌词的那一刻,感情微微一动,悲伤涌了进来。

    Follow me(わたしと一緒にきてくれ)

    看片子前笑着说:没有素子姐姐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去看啊。于是一听说有素子就真的跑去看。素子素子,Ghost in the Shell的Ghost,无论那个世界怎样变迁,也还是她。就好象朋友所说的,讲巴特的故事没有素子,要怎么讲呢。Innocence的故事因为素子的出现而完整,也因此彻底成为悲剧。
    水面,西式建筑,有异彩的天井。大片海鸥飞起,在昏暗的海面上。身体惨白的人偶如雨点般降临。在天桥上,顶光的照耀下,两个人划出一个完美的圆形战斗空间。然后,转身,枪口同时指向对方的脑袋。
    场面凝固。
    那时候整个影院里,大概只有我在叹气。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久别重逢”的方式,确实是很适合巴特和素子。不是情人,不是兄弟,是曾经可以把自己的背后交给对方的人,是有着比语言和肢体动作更加深切的默契的存在。然后离去,没有任何联系。
    我一个人在那里苦笑,果然就是吴的套数。
    影片的基调,从观众明白“素子”出现的那一刻,就开始改变了。战斗的步调,行进的方式,命令的直截了当,情报的陈述,马上切换成素子的干脆利落。大家一直跟着巴特在泥沼里爬啊爬的心情,突然就跳到了干爽硬实的地面上。

    而最大的改变,是巴特的表情。
    还是扑克脸,还是瓶盖眼,但是从语气到肢体语言,全变了。给素子赤裸的木偶身体披上背心的巴特,身上那种弩张剑拔的戒备心和下了三年梅雨的发霉气质,全都跑去了九霄云外。曾经在Ghost in the Shell里认识,而最象Stand Alone Complex第25话里巴特的那个人,重叠在这个面容上。当时看得开心后来觉得最悲伤的一场,是巴特守护进入系统的素子。没有对白,场景不切换。枪林弹雨之中,素子默然而立,巴特跪在地上,从容不迫地射击、换弹夹、射击,全无紧张之感。
    脑子浮现出来的只有一个词:骑士。
    把自己的荣誉和生命都献给某个人,因为能为对方不惜一切地战斗而感到喜悦和荣耀的,传统骑士。在这一刻,巴特是这张牌面的最好写照。
    早先就看过押井的采访,却是到最后才能理解押井对于素子 “残酷”的认知。
    “巴特,记住。无论何时,只要你连上网络,我就在你身边。
    “那么,我走了。”
    我们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素子。
    对于巴特来说,这也是最致命的残酷。
    永远不可能跟上的脚步,永远不可能抓住的身影。甚至连要去抓住的念头都没有。
    在《铁錆废园》里,天玉座兀自沉思:古王国已经消失,叫我们这些为了守护而被创造出来的种族如何生存呢?
    他所追求的,恰如林中圣像。


    (二)音乐

    来说音乐。

    关于OST,茶馆的素已经做过详尽的介绍。流行音乐一向不是我的长项,所以就不说了。我对Innocence的编剧是梢有微词,但是对音乐完全无可挑剔。笑,也是另一种恋声癖的发烧方式。
    第一个主题式的音乐,出现在人偶自杀,故事进入正编,开始打出字幕,穿插着人偶成型的片段的那一刻。曾经想到Innocence可能会沿袭GIS的格式,倒是真没想到沿袭到这种地步。开场果然就是一大片似曾相识的女声扑面而来。让人目瞪口呆——这应该说是偷懒,还是执着呢——
    同一个主题的延续,是在择捉的中国祭,斜斜的视角,大头娃娃和神像。街道两边挤得满满的人,带着鬼怪的面具,没有人气。巴特和托古萨绕到小巷里去抓人来拷问情报的时候,背景音乐完全消失。然后没有任何预兆地,镜头切回祭典,大片的音乐如同峭壁般陡然扬起,直直地压迫过来。
    再一次目瞪口呆,音乐果然是有压力的。

    除了《傀儡谣》的三首曲子之外,其他的BGM就不是很明显了。影片的重点还是在剧情和陈述上。但是说白了傀儡谣也只是麻药,刺激,迷人,动听,叫人无法自拔。真正能在心里盘旋的则是那首《Follow me》。素子和巴特分离后不到两分钟,影片就结束。黑黑的幕布上一行一行的工作人员名单打出来,悠然响起的,就是这首歌。

    Follow me(わたしと一緒にきてくれ)

    因为素子的出现而受到冲击,因为巴特的情绪改变而感到欣喜,还没能来得及体会就结束的别离。此时此刻,悲伤开始慢慢渗出来。
    这首歌,存了心要勾人眼泪。
    看完电影出来,没有直达电梯,只能一层一层坐电动扶梯下楼。五楼是音像店,本着平复心情的打算就进去了,结果进门是一大张海报,破坏的人偶,同时Follow me的第一句歌词划空而来。
    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然后觉得心里的悲伤好象反刍一样,一波一波地拍了过来。
    该死的音像店。
    站在试听的角落将近一个小时,把OST里几乎所有感兴趣的曲子听完,才终于回到了现实世界。


    (三)杂感

    我看东西向来以台词优先。一则是因为我的电脑屏幕小,二则是因为我常常是开着碟子一边听一边做事,所以台词好的片子自然喜欢。
    Innocence,个人觉得是比不上Ghost in the Shell的。一方面是台词比较多,剧情的张力比较差,而且有些片段有纯粹买弄CG的嫌疑。而另一方面,和士郎的原本不同,Innocence几乎完全是押井自己的剧本,借用了“攻壳”的这个外壳来述说自己的观点,所以难免带上说教的口味。95年的GIS是押井的GIS,但是蓝本勿庸置疑是士郎的,两者的融合,创造了一部颠峰之作。而Innocence完全是押井的作品,硬要比的话,会和Avalon比较象。押井在改编剧本上是天才,可是不客气地说,他自己写的剧本,就总是有生硬的痕迹。

    看完影片后竖起耳朵去听日本人的反应,普遍觉得难,但是好看。当时的观众主要是学生、上班不久的年轻人,超过30岁的人很少。考虑到这些因素,给出的评价会和业界有相当大的差异。我自己思考过人与机器人的关系,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观点和押井吻合,因此那些纯叙述的部分对于我来说很亲切。可是如果对这个问题了解不深的话,哈拉威的那段说教,Kim的长篇大论,是一定会让人打瞌睡的。

    从98年一直跟踪动漫画的情况,国内最初写出深刻评论、带动动漫潮流的人,一直收集信息的资料狂,以及类似的一些人,我一直觉得是小圈子。而更广大的动漫圈,只是觉得“好看”而已。在日本,也是这样。动漫杂志的盛行,以及大量质量并非上乘的动漫画的涌现,是为了填补时间,是为了娱乐。Innocence受到注目,是因为GIS的影响,尤其是在欧美的影响,以及业界的无限关注。但是实际上这部片子,只有60%做的是现象,至少有40%是做给OTAKU的。如果我也只是“看”的人,我想,在从剧场出来后,会记得那些华丽的场景片段,会记得素子的出场,但是一定会记不得整个片子的流动,记不住这么多的细节。

    士郎是士郎的攻壳机动队,这个FANS的圈子非常牢固,就好象看过《刀锋》的人,要么不喜欢,要么就会非常坚决地拥护毛姆。押井是押井的圈子,看过GIS的人不一定就非常喜欢攻壳机动队的原作,甚至可能了解不多。在这一点上,神山的SAC就做得比押井好的多,至少好懂得多。
    融合了押井和士郎优点的,始终就只有那一部GIS,Innocence是比它沉闷得多的片子。无论是故事的流畅性,可看性,分析的力度和易接受性,包括音乐,包括人物塑造。虽然在95年的技术环境下GIS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在现今的动画技术环境下Innocence没有再与其他片子拉开那么大的距离,会对观感产生影响,可是象《2001年漫游太空》,象《阿拉伯的劳伦斯》,无论技术如何,震撼人心的东西总在那里。

    我的日本同事的观点,我想很能代表日本人的想法。
    他说:“我很想去看Innocence,因为听说很出色。但是没有看过GIS,我担心会看不懂。”
    以及:“知道你要去看Innocence还好;知道你要去GHIBLI美术馆,才知道你是真的喜欢动漫画;结果你连大友克洋的短篇都收集全了,我说,你是OTAKU么?”
    我的回答是:“即使看过GIS,如果不是当真对科幻设定有一定了解,对机器人和人的论述有一定认识的话,这仍然会是华丽、沉闷、看不懂的东西。”

     短评

    看了多少遍。男性魅力不需要眼神啊,两个瓶盖就够了。

    4分钟前
    • 力荐

    名言警句的高级讲法。

    8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推荐

    典型的鸭子式装逼……画面很漂亮,片尾有大量粤语~~(下次请拍部《有罪》、《疑罪从无》、《死缓》、《无期徒刑》、《劳改》…………)

    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拿漫画原作第六话改的。押井你熊的,每次都能把原作掰成那样……

    10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力荐

    陀古萨养着女儿,女儿养着娃娃,巴特养着猎犬,这荒凉的世间,总需要豢养点什么形成牵绊。人造性爱的娃娃呼唤救命,克隆灵魂的孩子呼唤自我,灵魂游走的少佐呼唤幸福,能够发声的呼唤还算幸运。何为生,焉知死。漫天飞絮的祭典上,戴上假面是否就换了灵魂;信息海洋的网络里,换了义体是否就换了生命?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雀血惹人憐,魚傷無人問,有聲者幸也。

    18分钟前
    • 力荐

    重看的体会是:1、经常切换半跪与全跪的姿势。2、八年看的时候我的电子脑肯定烧了这都不年度最佳?3、并不难懂,只不过是好字幕与坏字幕的区别。4、深刻阐明了装逼的重点在于谷歌名人名言。

    23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画面色彩豪华炫丽,极具视觉美感。但内容空洞乏味至极,对白几乎全靠引用名言警句来凑数,装深沉扮酷主要也靠它。

    27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巴特喂狗的时候帮狗狗把耳朵放到食盆外边的小细节好喜欢。

    28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这部影片的奇景更加辉煌富丽。还有音乐,配合这样的瑰丽诡异的氛围很精彩。但是探讨的问题,只是深沉配音的旁白而已,其他的过分可以深刻显得有些做作。我觉得人物的艳丽中带着一股风尘味儿,之前的那种空洞和未知感减少了

    3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如果能大屏幕看一次该多爽啊

    36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8/10。《盗梦空间》虚拟迷宫+《黑客帝国》莲头傀儡+《银翼杀手》颓魅都市,更慑人心魂的音乐,更浩大畅爽的打斗,刻意放缓的基调才让人有时间更好体会到风格化奇想华耀的场景设计,虽然结局略仓促,我对电影中创作者密集的掉书袋招势也司空见惯而且毫无兴趣,但终于对押井守有了一点期待。

    3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好孤独的片子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老子这辈子看过的最伟大的动画片!比第一集还伟大,我日啊!押井守不仅仅是日本最牛逼的动画导演,他根本就是一个牛逼的导演,Period。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片子里面看到如此深刻的关于生命与生死的思考。那一句反反复复出现的“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也包含了无限广阔的佛家禅意。押井守作为导演对于画面与速度的拿捏让人折服。GIS的音乐也是永远让我心醉的。

    4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52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互文稍微有点过了跟滕王阁序似的更像在写一篇课程论文满满地乱引用..ww狗狗任性的自然态 狗成为商标广告;教堂面前塑四大金刚 时间-记忆的城堡-像致幻剂 日式人偶命题+机器 现实与幻觉的循环老梗了 系列都预设了具身认知的可超越性而将存在信息化,也即机器无需拟人而要成为超人的途径,同超验骇客

    55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人类唯有积极寻求自我机械化,才能拓展自己作为生物的上限,要摒弃达尔文的进化论,要以自己的力量战胜进化的洪流,亦要拥有超越给予自身生命的大自然的意志,以完美的机件去装备生命的幻想,就是这噩梦的源泉。

    59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真想在大屏幕把两部连着看一下,17寸电脑屏幕和廉价的2.1音箱有点对不起这画面和OST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华丽,奇诡,哲理,作为续集电影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开启了更加深刻的新世界——隐约感受到了玛丽·雪莱在写下全世界第一篇科幻小说时的心情。作为日本人押井守对中国文化的熟谙足以让99%的国人都自惭形秽啊...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画面实在是太精致细腻了,炸裂无比的作画,整部片子精致的就像一个虚无的梦境,正契合片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虚无缥缈之感。看完后被强烈的虚无感和孤独感所包围。不过还是觉得片子引据太过了,还有我真的不是很喜欢这种CG虚无感,还是更倾向第一部的那种有机质感。 8.1分★★★★

    1小时前
    • qw0aszx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