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伯尔尼的奇迹

    伯尔尼的奇迹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其它2003

    主演:路易斯·克拉姆罗特,彼得·洛迈尔,约翰娜·加斯多夫 

    导演:宋克·沃特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小唐璜情史

    • 正片

      非常家务事

    • HD

      特异功能猩求人

    • 更新HD

      警察与女兵国语

    • 更新HD

      风流绅士

    • 更新HD

      午夜帮

    • 更新HD

      朱迪之夏

    • 更新HD

      赛车狂人3

     剧照

    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2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3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4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5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6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6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7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8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19伯尔尼的奇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54年德国,德国国家足球队在瑞士打入世界杯决赛。德国鲁尔区埃森,人们都聚在理查德·鲁班斯基(彼得·罗美尔 Peter Lohmeyer饰)经营的小酒馆里欣赏电视转播。店主理查德曾在苏联的战俘营被关押了11年,性格保守固执。他的小儿子马蒂亚斯(路易斯·克拉姆罗特 Lo uis Klamroth饰)把德国球员赫尔穆特视为偶像,千方百计想去瑞士为他捧场。与此同时,《南德意志报》的体育记者保罗·阿克尔曼(卢卡斯·格雷戈霍威茨 Lukas Gregorowicz饰)正与未婚妻筹备婚礼,突然接到赴伯尔尼采访的任务,于是将蜜月旅行改在瑞士。7月4日德国队和匈牙利队进行最后决赛的前夜,父亲终于带着儿子前往伯尔尼,感受这场发生在伯尔尼的奇迹。  这部触动人心的运动题材电影《伯尔尼的奇迹》,不仅是一部让人热泪盈眶的温暖家庭剧,更是一部见证德国战后重建历史,以足球比赛帮助民族走出创痛、弥合裂痕、重拾自信的动人故事。故事围绕着1954年德国出其不意战胜匈牙利、夺得世界杯冠军的真实事件改编。本片荣获2003年第16届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提名。

     长篇影评

     1 ) 本片的暗线:50年代的左派


        本片的片名叫《伯尔尼奇迹》,但实际上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二战结束后不久德国民间的状况,通过一个小家族的矛盾折射战争问题给德国普通人造成的创伤,暗示这次世界杯冠军对德意志重振的象征意义。

        我以前有篇豆瓣文章(见《施佩尔和希特勒》观后感《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提到一个观点:二战结束初期,被美军独自占领的日本为讨好盟军,积极批判二战历史问题,而被苏联、盟军分别刮分的德国,伴随着二战结束后冷战的“立即开始”,仗着双方都急需要自己站队,于是趁机淡化历史问题,拒绝反省战争过错。

        那么德国是从何时开始走向反省二战的呢?答案就是从50年代左派兴起开始。

        出生在1939年之后的德国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二战本身的具体记忆,分别受到盟军和苏联洗脑的新一代德国青年,出于对自己“被塞进”的教育知识的认知、以及中二时期的逆反心理,对曾经支持纳粹的父辈们持反感态度(这点心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天朝不乏把温格中的父辈当傻B看的后辈存在。所以无论纳粹盟军苏联,都把握住了中二青年头脑最好控制和影响这一点)。

        本片一共有三条主线,以拉恩为视角的足球比赛过程、以记者夫妇为视角的见证者、还有戏份最多的球童一家子。

        球童马蒂斯一家的设定很有意思,母亲是个保守的普通人,父亲是个二战老兵,哥哥是共产主义者,姐姐向往西方且与盟军士兵友好往来,而马蒂斯则是新时代的球迷。

        看似立场水火不容的一家子,却这么生活在一起(其实也没什么,我现实中的“五毛”朋友和“美分”朋友,不谈政治的话,就是混口饭吃的普通工人而已,该聚会还是会一起聚会,该玩耍还是会一起玩,该逛街还是会一起逛,谁又会为了那点破政治话题就撕破脸皮,只有在网上互相见不着面的中二病骚年,才会整天吃饱撑着想像自己是勇者对方是魔王必须要打倒之类)。

        哥哥深受当时兴起的左派思潮的影响,无法接受父亲曾经的“助纣为虐”。影片中有段对话很值得玩味,很好地反映出了两代人的特点,就是在父亲刚刚回来时。母亲说了句“不知苏联人会怎么虐待他”,而哥哥却有点义愤地吐槽“德国士兵会这么悲惨,是因为没事去惹苏联人”。

        妈妈的话语中只有对丈夫的理解,无关政治是否正确。而哥哥却有非常鲜明的立场站队。

        影片中的哥哥是个正面形象,关心弟弟,对东德共产主义存有幻想,最后他选择了和当时大部分德国人截然相反的决定——前往东德。但片子却也没有丑化东德阵营,故事最后德匈大战时,哥哥也和东德的“同志们”温情地坐在电视机前加油。

        父亲和哥哥其实是同一种人,他们都想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只不过父亲奋斗了大半生,却找不到这般奋斗的意义,他的中二病伴随着德国的战败而受到重创,所以自暴自弃。而哥哥则处于正在奋斗的状态,一身热血腔调。

        这一家子中,妈妈选择继续当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哥哥选择了左派思想和共产主义,姐姐选择了西式自由,弟弟只爱足球,惟有父亲是个从旧思想向新思想不断地痛苦挣扎、否定、尝试、最终选择初步接受的过渡性角色。

        除了东德是个共产主义国家,在西德左派和极端左派(即德国红军)一直是个复杂而头疼的话题。前几年的一部叫《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的影片,讲述的就是德国红军的故事,影片对红军旅恐怖袭击行为持中立化描述的态度也引发了争议。

        国家的分裂,使德国成了冷战时期少数同时体验过两种社会的国度。


        相比本片的主角拉恩,也许队长弗里茨·瓦尔特更有传奇色彩。瓦尔特是个反战人士,拒绝行纳粹礼,但他也没有逃过被征兵入伍的命运,后来在二战期间被苏联红军俘虏,不幸中的万幸的是,在战俘们进行足球比赛时,前往观战的苏联军官、我们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将军同志……是他的球迷,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偶像。

        在战俘营期间患上了疟疾的瓦尔特,导致他只能在阴雨天气中才能发挥出原有的水平,这点在影片中有相关情节(另外雨水也碰巧拖住了匈牙利队的几个射球的滚动速度,从而挽救了德国队的球门)。

        2002年的世界杯,德国VS美国这场比赛中,德国球员手缠黑纱进行比赛,正是纪念不久前去世的瓦尔特。


        顺道说一下本片的BOSS——匈牙利队的悲惨结局。

        由于影片是从振兴德意志民族的角度出发,剧情对匈牙利一方没怎么刻画,只作为被主角KO的BOSS登场。可是如果了解一下历史的话,也许最铁杆的德国球迷也会为匈牙利队抹一把泪。

        1954年的世界杯才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成王败寇”。

        二战结束后,匈牙利国家急需用各种国际活动来证明自己,体育也就成了重点的选择,在国家倾力培养下的匈牙利队成长为无敌的足球队伍(顺便一提,匈牙利同期还是乒乓球的王者)。

        通过技术革新的匈牙利队连续几年难求一败,而在世界杯期间决赛前一直狂虐各个对手:9-0韩国、小组赛8-3西德、4-2巴西、4-2卫冕冠军乌拉圭。

        世界杯的意外失利,让匈牙利队成了国家的罪人,队员们纷纷受到审讯甚至酷刑,球王普斯卡什在民众眼中成了“非国民”,而最悲惨的莫过于门将格罗希奇,本人遭到流放,而亲属们全部受到社会排挤失去工作……

        尽管有这种不幸的命运,匈牙利队在世界杯之后依然所向无敌,直到1956年发生内乱。普斯卡什等人也外逃西班牙,匈牙利队的强大从此一去不返,彻底沦为弱旅。

        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若没有这些政治因素的话,匈牙利队依然会很强大,贝利能否在次届世界杯拿到冠军也就成了未知数,其带来的蝴蝶效应会怎样就让人难以想像了。

        1976年8月13日,德国《环球足球杂志》组织世界球王评比活动,普斯卡什与英国的长青树马修斯、皇马王朝的缔造者迪斯蒂法诺、中国的李惠堂、以及我们最熟悉的乌鸦嘴贝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普斯卡什的晚年也很悲凉。为了给这位昔日的皇马功臣筹集治病的医药费用,皇马与匈牙利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然而赛后普斯卡什只得到了7000元,赛事组织者带着巨款失踪了。不久后,普斯卡什去世……

        这就是1954年匈牙利队所有球员的凄凉结局。


        最后扫盲一下:记者线是本片最偏离主线、可有可无的存在,但这个记者的原型因为在本届世界杯上演了咆哮解说而被德迷奉为经典,所以增加他的戏份显然有照料德迷的成份。


        就这部影片本身而言,事实上球童一家的家庭矛盾比伯尔尼奇迹本身更能让我触动。作为一个12年的“伪·德迷”我其实只是克洛泽和卡恩的粉丝罢,这两人是我的足球“初恋”。更早之前的比赛就算贝利时代对我来说也只是历史资料般的存在,而没有了他俩的下一届我还能否对世界杯有兴致自己也说不清。06年卡恩退到替补席上让我大倒胃口,莱曼的出彩发挥让我原谅了克林斯曼;10年德国队中途的失利让我以为这将是克洛泽的结局,幸好本届他继续复出,不但破了肥罗的记录还捧起了大力神杯,长达12年的等待,再也没有比这一刻更幸福的了。

     2 ) 冠军德国

           故事以德国54年夺得世界杯为背景,见证了德国战后重建的历史,又掺杂着战后德国普通人的感受,触动人心,比较内敛,节奏有点缓慢,不像别的足球或体育电影,但是整个故事很有意思,也让人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光荣。
           虽然我是阿根廷梅西的球迷,但我也能从这部电影中收获感动和力量,足球给人以希望往往超越了比赛本身的激情,令你有足以面对一切的勇气和信心。去年夏天,熬夜看了世界杯,最后德国又再一次夺得了世界杯,奇迹再降临,梦想又成了现实。
           一部不错的体育励志片。

     3 ) 所谓奇迹,就是不可复制

    故事的背景是1954年第5届的瑞士世界杯,当时战后的德国民众忙碌于战后重建的日常工作之中。德国国家足球队在瑞士打入了世界杯的决赛,将在瑞士城市伯尔尼迎战当时世界公认最强的足球队匈牙利国家足球队,胜算近无。然而,德国国家足球队不可思议战胜了匈牙利队,第1次赢得了世界杯冠军,这一难得的胜利被世人誉为“伯尔尼奇迹”。
    剧中有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那个时代刚刚出现的鞋钉可以旋下的足球鞋;德国队身穿的样式古老的球衣,衣领居然是用带子系住的式样;球场与观众席之间的围栏居然是用木栅栏做成的……剧中的主角小男孩真是比日本人还不怕冷,从头到尾不管刮风下雨都穿着件背带短裤,露出他麻杆似的两条小细腿。体育记者那个娇滴滴的新婚小妻子也很有趣,开始时把足球比赛说成是“24个人抢一个球的无聊游戏”,在陪着老公在瑞士采访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比老公还要狂热的球迷,在决赛的观众席中挥着帽子带领全场观众给德国队加油,真是很可爱。我向来对体育题材的电影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兴趣之浓厚大概只有同性恋电影可以类比,我一直有志将体育电影和同性恋电影搜罗齐全),比如“决战星期天”、“光荣之路”、“一球成名”、“极速竞赛”,“最长的一码”,“向贝克汉姆那样踢球”“车神”……激烈的比赛场面,现场观众的尖叫,剧烈的冲撞……一切都使人血脉贲张,肾上腺激素急剧升高。虽然这种片子的剧情大多大同小异,明明晓得结果会是弱队凭借强大的求胜欲望和团结作战的协作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在观看的过程中,仍然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主人公的命运叹息、悲伤和欣喜。基努.里维斯的〈棒球英豪〉一直想看,可惜网上一直都没找到下载的资源。

     4 ) 伯尔尼的奇迹

    不踢足球,偶然看了这片子,一定要赞下。

    是世界杯背景的,是54年前的瑞士世界杯。

    电影四条线索:从苏联回来的战俘重新适应生活,改善和家人的关系,尤其是和从没见过的小儿子的;体育记者和新婚妻子的甜蜜生活;德国人的比赛,用教练和一个队员做代表;全德国,9年前的战败到体育上的胜利。

    a.感觉东西如此之多,却不乱。主要是一场戏不是为一个目的拍的,总能表现多重关系。这种不需要推理的片子可以尽量的把情节丰满复杂了,只要都是围绕战后德国人压抑的心就好;

    b.毕竟是体育电影,为了真实、过瘾,技术上要很过硬。动态摄影用的精准。片中前半部分是用孩子们踢球来说真正赛场怎么踢的,后半部分的决赛就是仿真的。看起来都比电视直播的那种过瘾。虽然是阴雨天,但色彩感很强,加入了水珠飞溅的效果(可能这里加了些短的慢镜头吧),更好了;

    c.细节上的功夫做得很足。一些是很微妙的。比如孩子家是在爱森,德语是essen,“吃”的意思。他爸爸关在苏联12年都在想别饿死了。另一些是很调节气氛的。比如记者和妻子就最后一场球打赌,赌上未来孩子的命名权,比赛的时候妻子对丈夫给的名字超不满,就起立给德国加油,引得全场沸腾,比赛局势也改了。

    好片子总要是标准戏剧化的,所以就要在一切客观的体育赛程中加些幸运、奇迹、温情。加得不好就矫情,但这片子完全是大师水准的。当然不是哲理上的,也留不到一千年后给人观摩,可能更像欧里庇得斯的,不是索福克勒斯的。

     5 ) 一部四不像的足球电影

      此片似乎是06年世界杯的预热片,导演加入了太多的元素,战争阴影,足球,童年,父子,虽然这些元素我都比较喜欢,但加在一起,让人感觉主线不明,不知道导演究竟要表达什么,而且片子的基调也不明确,一会情感低落,一会激情四射,一会又开始煽情,似乎又有喜剧元素,让人捉摸不透,人物多又杂,片中详细描述了不下十个人物,几大硬伤把这本来不错的题材拍成了个四不像,可惜了。
      球迷可已把他当成一部德国足球纪录片来看,就按剧情来讲此片真的很一般。终于知道为什么是体育台播放此片,而不是电影频道。

     6 ) 骗子,德吹的滥觞

    体育医学和反兴奋剂发展到今天,当年的决赛有些事情的争议已经基本盖棺定论。

    没错,那届西德队集体服用了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这类药物在今天有一个更通俗和流行的名字——冰毒。

    靠着这些,德国人毁掉了当时50年代最好的两支球队之一——普斯卡什的匈牙利队。

    到今日,当年那支西德队已经有多名国脚死于肝部疾病(甲基苯丙胺类当时的制作使用方法对肝脏尤其有害),而球队的名单也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唯有普斯卡什和那支匈牙利队的名字依然璀璀生辉,和贝利的巴西共同撑起了50年代足球的天空。

    的确,当时禁药规则并不明确,所以国际足联无法对德国进行任何追加处罚。但是对那些鼓吹54年冠军能证明多少德意志精神的人来说,真相以及那支西德队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恐怕任何妄图在这里发掘多少光辉的行为,都难逃缘木求鱼的结果。

     7 ) 伯尔尼的奇迹

    1954年,战后的第一次世界杯。在7月4日的决赛上,上演了世界杯有史以来的最大冷门。之前成绩平平的德国队,战胜了曾经在小组赛中以8:3击败过德国、当时正如日中天、保持4年不败成绩的匈牙利队。

    这个最大冷门就被称为伯尔尼的奇迹。

    2004年世界杯之前,这段足球往事被搬上银幕。

    不过正如导演所说,这并非一部足球电影,而是一部家庭电影。足球在这部电影中更多的只是一个背景或者说体现其象征意义。

    在这个背景之前的是主角们一家普通的小镇居民。如同战后的大部分德国普通百姓一样,他们伤痕累累,生活艰难,想法各异。

    最困难的是刚刚从苏联战俘营归来的父亲。他的困境可谓举步维艰。战争的阴影在他心头萦绕不散。战俘的经历几乎使他崩溃。参战使他内心深处有负罪感。子女们的成长和他心中的言听计从完全不同。家庭里其他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时候,他缺缺席了,这让他和孩子们之间隔阂,可他却不愿意解释或者回忆在战俘营的经历。

    所有这些把他逼入生活的绝境。就像在战后的大部分德国人一样。

    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是否还能从新站起来呢?

    德国足球队在伯尔尼上演的奇迹,证明了就算身处绝境也可以创造奇迹。这只球队从开始受质疑,到最后面对强敌反败为胜,正是德国人民在废墟中挣扎重起的象征。

    这两条线索相互呼应,也将故事逐步推进。

    相对来说,电影中的第三条线索,体育记者和他的美丽新娘那个故事,虽然有趣,却游离在故事之外。我以为是个败笔。

    故事的整体编排是非常有才气的。这本来是为了纪念2004年世界杯,讲述54年世界杯传奇而创作的。剧本却把足球比赛退到二线,转而挖掘球队前锋家乡一个小球迷的故事,从而牵动更多人的心。设计得非常巧妙。

    只是我觉得,这个形式和主题都有点似曾相识,可是想不起来是什么让我产生这种熟悉的感觉了。

    这部电影的DVD的画面质量非常优秀,清晰度极高,但是又没有过分锐化的那种雕琢痕迹。色彩温暖柔和,有些怀旧的味道,但是又不做作刻意。整体表现非常难得。

    Technorati Tags: 电影 , 影评 , 运动 , 温情 , 励志 , 德国 , 伯尔尼的奇迹

     8 ) 足球奇迹缔造意志战车

    德意志民族始终是世界民族之林里巍巍傲立的一支。历史上他们以好战闻名,德意志人天生刻板、严谨、冷酷,性格里缺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幽默感和浪漫随性。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告别了“一战”和“二战”,德国人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前东德,受益于举国体制,他们很多届竟然排名金牌榜第二。德国男足号称“战车”,先后三次获得世界杯足球赛冠军,获得亚军和打入四强的次数超过全世界所有国家。但德国向来缺乏娱乐明星,我们知道英国的披头士,美国的好莱坞,甚至也会唱法语歌曲《伊莲》,却唯独对德国的当代娱乐产品乏善可陈。纵然我们喜欢那么多部德语小说,钟爱那么多位苦思“禅定”的德国哲学家……

    但有一部德国电影能够证明德国人同样能玩好当代艺术。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伯尔尼的奇迹》。影片以前联邦德国足球队参加1954界世界杯足球赛的历程为线索,将伦理、亲情、友谊、团队精神、民族主义、励志、代际差异、护生情愫、地域文化等各种元素贯穿剧中,使得全片结构完备、叙事从容、节奏舒缓、氛围凝重、场景温馨、情感饱满,牵着读者的心和眼泪一起奔走、一起沸腾……

    小主人公马蒂亚斯自幼酷爱足球,他敬慕国脚昂,为了看昂踢球他宁可给昂当球童、当佣人,以至于天天早晨到昂的楼下提醒他开始早操了……马蒂亚斯是个腼腆内向、不爱张扬和言语的小孩,平时伙伴们在当街踢黑糊糊、鸡毛乱溅的野球时只让他救火队员---谁缺席了,才让马蒂亚斯替补上去踢一会儿。马蒂亚斯的爸爸鲁班斯基是被苏联囚禁的前纳粹战俘,11年后在受尽饥饿和虐待之后才和为数不多幸存下来的战友们一起被释放回国。而在这11年里,他的大儿子爱上了音乐,他的小儿子爱上了足球,他的女儿百依百顺、不怕操劳地协助妈妈经营好自家开的小酒吧。重归故里的鲁班斯基对儿女们的许多在他看来无比偏激的做法(大儿子在酒吧卖唱、女儿与军人跳舞、小儿子马蒂亚斯到教堂为国脚好友昂祈祷)看不惯,他屡次与儿女们发生情绪和语言上的激烈冲突,最终逼得大儿子离家出走、小儿子离家出走未遂、女儿连续数日不搭理他……其间的很多画面如马蒂亚斯内弛外张的神态心理变化,他父亲的作风在母亲的规劝下发生的由专制粗暴到温蔼柔情的转变,鲁班斯基杀死小儿子心爱的两只白兔悉心地给老婆熬汤过生日、他在妻子的生日宴席上向孩子们赠送礼物全都拍摄得颗粒细腻、唯美婉转。马蒂亚斯在受委屈时常常到兔笼里向两只小兔倾诉心声,当他在垃圾筒里终于找到被父亲屠戮零碎随手抛弃的兔子皮毛、下水(上面还有苍蝇盘桓)时,禁不住号啕大哭并最终感动父亲,令鲁班斯基从教堂借来一辆汽车载着马蒂亚斯前往瑞士首都伯尔尼为国家足球队、为球星也是好哥们儿的昂加油助威……

    主人公们都生活在德国重工业发达的鲁尔地区。鲁班斯基获释后下井挖煤当炭工,他的妻儿生活在用黑色砖头筑成的房子里,他们的社区被大烟囱和炼煤炉、炼钢炉所包围,整天浓烟蔽日。看到1950年代的德国,就想到了2010年代的中国,同样的百业待兴、重工业立国,德国以1954年国家足球队捧得世界杯、国民民族主义热情高涨为契机,大力振兴了经济;而中国的奥运梦倒也一次次照进现实,可环境污染照旧、国民素质依然。

    瑞士的风光真的很旖旎,国脚们在碧波荡漾的湖滨训练,累并惬意着。当鲁班斯驾车载着马蒂亚斯穿越中欧的高山和森林时,我们不但感到了父子情干戈化玉帛的震撼,也领略到了大自然化解卑微人性、融会复杂人生的功力。还有小酒吧里人们边看电视里的球赛边手舞足蹈、呜嗷喊叫、穿着一身灰色工作服的矿区工人。他们挣的不多,可单调的生活因足球而刺激满足,他们的神经因足球而瞬间松弛……

    看来追星是无国界的,只不过我国长期以来追的只是政治明星、学术明星,而在西方受宠的影视明星、民间达人少一些。刻板的德国人在最被规则束缚的足球项目上寻求并取得突破,这也说明他们的纪律性、组织性都是坚定而强韧的。而他们不到结束绝不松懈、更不放弃的一根筋精神韩国人已经学去并取得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第四名。华夏民族出的汉奸多,德国人、英国人里出的战俘多,我却从没听说其中的哪个俘虏当了叛徒。

    影片中还刻画了一个行为拘谨、文质彬彬、态度认真、体贴老婆的男体育记者形象。从他的角度上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了德国人对运动的狂热和对英雄的喜欢,以及他们强悍背后的精细与柔软……

    影片一头一尾互相呼应的两段台词耐人寻味。开头鲁班斯基训斥儿子迷足球时打了马蒂亚斯一巴掌,还顺口带出一句“联邦德国的孩子没有哭的习惯”;结尾当鲁班斯基从小儿子手里接过大儿子离家出走的诀别信深情读毕泪如雨下、呜呜啜泣时,马蒂亚斯安慰了他这样一句:联邦德国的孩子可以有少哭一会儿的习惯……父子心相印,破涕球为媒。

    孩子们对一种事物与生俱来的那种单纯的热爱让人动容。这种热爱是无价的,是成年以后不会重来的。伯尔尼创造的足球奇迹激励了战后一代德国人励精图治,化悲痛为力量,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重拾自尊的努力行动。他们澎湃波折的心路历程上凝聚着屈辱和挣扎,激昂着对过去辛酸的洗雪、对未来疯狂的憧憬……

     短评

    比足球更能感动我这个球迷的是父子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体验是我一生都无比珍视的东西。

    9分钟前
    • alexwillows
    • 力荐

    足球文化,二战创伤,德意志精神!一摞德甲球队,亲切的紧,德国,你是逆转王,你一直是!

    11分钟前
    • 七宝
    • 推荐

    看到最后「冠军是德国」的时候哭崩了吗的!!!勒娘把我爱的德国队还回来!!!我爱的从来都是德意志糙爷们儿精神好么!!!QAQ

    14分钟前
    • Jumpingtigger
    • 还行

    从小人物角度切入折射大事件大背景的想法是不赖的,但拍得实在过于温吞水了。DVD的画质是真好,花絮里有详细提到后期工作人员为了呈现出当时的色彩氛围所作出的努力,效果也的确相当棒。只是最后决赛的重现有些潦草,球场比例明显不对嘛。迄今为止,还没见过一部能把足球比赛基本真实还原出来的电影

    19分钟前
    • 喷子
    • 还行

    作为一部足球电影,这部难得的不是俗套励志剧,而是一个关于足球帮助民族走出创痛、弥合裂痕、重拾自信的动人故事,温暖:)

    24分钟前
    • 小老鼠
    • 推荐

    本片是为纪念TheBoss的去世而拍摄,但导演的意图却不止于此,而是打算通过三条主线的整合诠释德意志足球狂热的根源:足球是化解鲁班斯基家矛盾(甚至战争创伤)的良药,足球是记者夫妻感情的催化剂(此线较弱).54获胜是德国历史本身的化身(孩子来到伯尔尼恰是奇迹),现在足球可没这么干净

    2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亲爱的,你听好了,我们会赢,而且会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必胜的信念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不管之前输得多么惨,一上球场,他们就只想着胜利。

    3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最后的决赛不够燃~不过毕竟是电影,能把社会问题和足球运动结合的这么好已经很难得了。另外足球绝对是世界最美丽最热血最有凝聚力的一项运动,没有之一。

    3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Ops,看了这部电影,作为意大利死忠,会突然有那么点喜欢上德国队了。致敬1954年世界杯。三条主线,各有强弱,国家走出创痛、家庭弥合裂痕、民族重拾信心,一颗小小的足球,承载着太重的力量。日耳曼民族的精神,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34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资料馆2014.7.11.7pm 小男孩的状态塑造的比较好。竞技和夺冠的宏大事件下证成的是家庭的重建-国家的重建,既有那一家人(核心是父亲与幼子),还有体育记者的妻子怀孕(一个孕育未生的、崭新的生命)。战败后、背上纳粹法西斯十字架的德国人,开始重建家国民族(意识形态)。

    38分钟前
    • xīn
    • 推荐

    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展现战败德国撕裂的伤痕,战俘老爹与他眼中的”共产主义者“、”军妓“与“游手好闲”的家人们,惟有足球可以弥合这一切。体育片的定式,最后的奇迹没有悬念,只需要表现得血脉喷张足以~BTW.关于足球的电影没有一部能超过足球本身的,纪录体裁或许更好

    40分钟前
    • lilac
    • 推荐

    马蒂亚斯一看就知道是个德国小子,德国人都长一个样,譬如诺天王。足球是圆的,比赛时间有90分钟,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奇迹,老天都帮着呢。

    43分钟前
    • 黄无苏
    • 推荐

    这支德国队有点像05年伊斯坦布尔的利物浦

    46分钟前
    • 乐天
    • 力荐

    当时的匈牙利可是比现在的西班牙还要牛B很多阿

    51分钟前
    • Garrick
    • 推荐

    德吹毁掉的是50年代前半段世界上最好的球队,而且使用甲基苯丙胺毁掉的

    53分钟前
    • Irreversing
    • 很差

    1954 1974 1990 足球早已融入德意志人的血液

    57分钟前
    • |
    • 力荐

    一个男孩对父亲从拒绝排斥到理解接受,这种转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民众对一个曾经犯过错误的国家重新认知的过程。虽然是一部体育电影,运动场内的东西却只占了很小的比重,导演想让小小的足球承载非比寻常的重量——家庭,战争,政治,两德。一座世界杯让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重新崛起,这就是体育的力量。

    1小时前
    • deus
    • 推荐

    我很奇怪这种导演到底看不看足球呢……片子是个好片子,最后表现的那场决赛感觉太假了……

    1小时前
    • 杨子虚
    • 推荐

    最初看这部片子,是在2006年世界杯时,换句话说,我是在响应世界杯的气氛来“凑个热闹”。可是影片的内容却让我惊讶,故事的主题不在于渲染德国队如何战胜强大的匈牙利(当时匈牙利是足球老大),而在于讲述一个坚强与反思的故事,中间还穿插着原德军士兵对俄国人造成伤害的愧疚感,于是,我被感动了…

    1小时前
    • [己注销]
    • 推荐

    国家电影的典范,记得DVD花絮里有介绍最后决赛是拿当时的影像对照着拍的简直高度还原,虽特效技术稍差又极度煽情,但可谓足球电影里的NO1.同时又融合了德意志的战后创伤重建信心及对东德的复杂感情,还有那个提供球鞋的就是阿迪达斯的创始人。突然想到后天德阿的决赛我们也是在亲历又一段历史。

    1小时前
    • seabisuit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