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惟有香如故

    惟有香如故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23

    主演:内详 

    导演:沈永鹏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7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8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9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们天生喜欢香,极少喜欢臭。自然规律也显示:香料能使物品保存持久。这其实已经用气味指明了方向,所谓正道,就是千古流芳。于是在古人面前,很多不同类别的名词汇成了一种通感:芬芳、侠骨、馨香、大义、正气、至善、……古人相信,任何选择都会自带气味标签。但吊诡的是,在历史重要节点上那些意见截然相反的人,无不坚称自己都是正气使然。而作为后来人,我们也确实发现,随着深入了解双方,越来越难以评判。香,究竟是客观共识,还是辩证的转化?本片选取与五位古人命运相连的香料,串起他们曾经在那些重要节点上的冲突和选择。

     长篇影评

     1 ) 不是最好的纪录片,却是精彩的历史视角

    一口气看完了《惟有香如故》。

    有一说一,这个片子看成纪录片,偶尔有牵强附会的感觉;但如果视作基于史料衍生的话本故事,却让人耳目一新。

    片子有五集,每集用一种香料为引,词牌为名,讲述一个尘封的历史公案。

    个人觉得第四集的《南柯子》是全片巅峰。

    崇宁四年秋,黄庭坚已经是花甲之年。

    他是苏东坡的学生,曾经诗词唱和,潇洒快意。

    他反对过激进变法的王安石,也反对过全面守旧的司马光。

    最终他被记录在“元祐奸党碑”上,流放广西宜州,羁旅天涯。

    他的小屋漏着雨,又站着两个人:

    一个是他的友人——官差许子温,最近在缉拿一个流窜的逃犯;

    一个叫范祖石,是千里迢迢来投奔他的举人,又是那个杀人亡命的逃犯本人。

    史海钩沉,后人只知道在黄庭坚去世后,正是这个非亲非故的范祖石为他举办了葬礼。

    范祖石为什么来,又为什么留?

    许子温为何不把他抓捕归案?

    我们不得而知,片子却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黄庭坚有“香圣”之名,

    范祖石来到此地,一是仰慕而来,照顾起居;二是求他调制传说中的“回生之香”,以求见自己被官差逼死的亡妻一面……

    他是杀人犯,却也是落魄的豪侠,绝望的小民。

    黄庭坚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让他去取来一味香料——螺甲。

    “欲求善果先成齑粉”

    螺甲恶臭,却能在煎熬之后将所有香料团结起来,释放出更加浓郁芬芳的气息,

    螺甲是范祖石,“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

    螺甲也是他自己,“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又是心中的执念,人间的梦。

    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黄庭坚做到了“香以载道”:

    “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他合好了香,点化了人,劝说了友人,总算能悠然卧倒,魂归天地之间。

    正应了标题,人生须臾,一梦南柯。

    短短三四十分钟,刻画了一个落魄的黄庭坚,又刻画了那个能写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庭坚。

    可贵的是,片子虽是个人对史料的理解,却力求公允,展现各方想法:

    《雨霖铃》讲杨贵妃最爱的瑞龙脑香,马嵬坡下泥土中,高力士不忍下手,让杨贵妃中途醒转,却又不得不残忍地二次杀人;

    《如梦令》里的李清照独立若梅花冷香,毅然决然地状告自己的丈夫,以求结束失败的婚姻。可张汝舟为何如此固执,非要逼妻子以大罪状告,也不接受私下和离?

    《浪淘沙》里心系百姓的苏东坡以沉香作比喻,与心忧国难的王安石展开了一场围绕新法的激烈辩论。他们可以为心中正义发声,把唾沫星子喷在对方身上也浑然未觉,也可以相逢民间,一笑泯恩仇……

    而最后一章《青囊行》,讲了艾草,讲了华佗,讲了曹操。一个奸雄和神医的故事,却在史料的夹缝里衍生出一场“如何控制疫情”的辩论……

    这种辩证不该仅属于历史,也该放在当下。

    可惜如今的我们少有闲心体会香气,也少有力气理解他人。

    “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办法,就是沉默。”

    有被骂到😂

     2 ) 有电影质感的中国纪录片

    一部扎实又细腻片子。

    本想等片子全部播完再来抒发,但看完第一集就忍不住想表达,希望老沈这样的导演能一直做下去。

    老沈之前做了四年的自媒体,无论是第一季的杂谈(从商业到科技)还是后三季专注于历史,无不带着一种通哲的洞见,我个人最有感触的是《长生的陷阱》那集,老沈最后结语引用的舒婷的《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将一个自然科学的话题生发出人文主义的思考,可见这个杂家导演的深沉。后来专注历史后,更是设法代入当事人立场去探究那些影响重大的出乎常理的举动是怎样合理的,甚至不少都跟主流说法相悖,但却在逻辑上无懈可击,正如这第一集《雨霖铃》,大家说起马嵬驿,总要找个人去背锅,开创盛世的李隆基?不合适,那就只有那个带着乱伦原罪的杨贵妃了,或许文人们又想起了褒姒、想起了妲己吧。不过在《雨霖铃》的故事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哀悼的故事,两个无能为力的老臣,和那个心存侥幸的自负君王。

    有人注意到贺怀智说天宝十三“载”吗,老沈这细节设计的绝妙,一个字带出李隆基的自负

    就像贺怀智说的,杨贵妃面对的是君王义气,而不是丈夫,李隆基是在赌,他天真的以为杀了杨贵妃就能表明立场,但如果靠杀一个被霸占的儿媳就能表明立场,这君王气度又值多少颜面呢?然而,这才是人性,这才是江山美人博弈背后的故事,天子也是人,老沈洞悉到了这一点,才做得出来这样的片子,而不是随大流的贴标签。

    再说说画面上,摄影和美术的功底也很深,这块儿举不胜举,随手放几张截图体会吧。

    比如这张的构图和颜色,左边灯笼+后边的光是暖色,前景的桌子和右边的两根(棍?)是暖色,处于焦点处的老沈一身冷色素色装扮,同时右侧背景的那幅画平衡了构图的权重,可以试想一下没有这幅画,这个场景的比例就会失衡;

    再比如这场戏,中间这个香炉起到的隔断作用既是美学上的构图考虑,也表达这二人之间立场的隔阂,而最后一场戏里,几个人之间的关系缓和也借由香炉的相对位置变化得以体现,这些细节上的设计,只能说,国内的片子如此考究的,着实不多,尤其这几年。

    关键是,这tm居然是个纪录片……不得不感慨,老沈拍片,如牛刀杀鸡。

    这个构图中,所有人物在画面左侧,为了不破坏平衡,右侧的置景相当讲究,同时,画面里人物的服装颜色,美术和服装部门的设计,堪称惊艳了。

    激动之下写的评论也就这些,有些凌乱,但老沈用做电影的品质做了一部纪录片,实在难掩心里的冲动,希望更多人看到,希望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在国内,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片子。

     3 ) 小笔记——《惟有香如故》

    不为我所知的几个“香消玉殒”的小故事。

    好多“就像”,托物言志、比兴诚不欺我!最喜欢最后两集!超有哲思的整个系列!唯一不确定的是不知道是否是戏说。 第1集 雨霖铃 炎凉 肝肠寸断 第2集 如梦令 第3集 浪淘沙 顺理成章

    通过制造磨难来获得沉香 希望能跟这沉香一样,虫吃鼠咬,刀砍斧伤,照样造就我中正平和 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 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第4集 南柯子 甲香便是真香。

    如此腥臭的物品怎么可能是香料 香和臭,这里边会有某种相互依存和转化,就像今天高档香水里的粪臭素一样。酷爱和痛恨乃是源于同一颗种子。 在中国,在公元前几千年的犹太人,两个遥远的文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螺类的甲片作为香料,说明这不是一个巧合。 经过炮制的甲片,几丁质,一旦截火袭来,刚才那颗离亲叛众的种子突然好像顿悟了一样,火海慈航,把所有香味团结起来,加倍绽放出类似美拉德反应的效果。 是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这个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 香,上而感于天,下而感于地,聚天地之气而生,与万物感应。调香讲究君臣佐使,但只要入此轮回,所有材料必须要先行打碎。欲求善果,先成齑粉。世人发愿无数,可正能为愿望献身者寥寥无几。 如同这每一片材料,百般研磨,皆为主香而战。想要聚拢香气,这场大雨,刚好。江河湖海各有滋味,唯独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唯其无心,才能生发万物。经此天水笼络之下,香气沉浮不散。 臣之香讲究制衡,一不可过于强盛,所谓臣强主弱,过犹不及。二不可各自为政,以致君香不显。辅君香以正道。 佐使之香,大体求同,但必须存异。 就像王荆公变法,立意虽好,但雷霆猛烈,一直担心天雨成灾。 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 不党之人,元祐党人。就像这螺甲,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勘破之物。所谓民心,就是平常心。圣人之治,唯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 如今水火煎熬,螺甲成香,想必能重观因果。这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也许这种合香,本身就具备一种自我应答机制,我们听到的无非是自己呐喊的回声。如果我们日夜思念的目标会在那个梦里出现,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呢? 范信中的这个梦,必然会与悲哀同在。因为做梦人在现实世界里的作为已经注定了梦的宿命,在香雾缭绕的边缘,太混能同时看到清晰的自我,那是一个失去螺壳的甲片在海滩上被潮水一次次冲刷着忏悔。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第5集 青囊行 菴庐:汉末开始在军中设立的一种疫情隔离区 谁给你的权力不让我做小人 冰台(艾草)的最大作用,就是引火烧身。 在远古时代,人们会把它放在冰块磨的透镜下面,用来聚光取火。 它的物理结构,网状结构容易燃烧 叶子里的化学成分,辟邪。 荒原着火,在外围先烧出一个隔离地带,火势无可蔓延,才会中断。 上医医国;上医治未病 军队是一个整体,同锅同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保持虚静) 战死的速度比病死快。 一个人只要恪守本分,就等于选择了立场。 利用空间进行隔离,这是人类能想到的最无奈却最有效的办法。人类的社会属性常常会导致一些背离的结果。 张角 黄巾军 插艾蒿辟邪 田丰——袁绍谋士,因直言犯上被囚,后战况果如其言,袁绍恐遭嘲笑,索性杀之。 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 可如果不愿烧身,还算什么冰台。 吏畏法不受。 健夫勇,病夫畏。行军疑病,必死无疑。 有罪无错,有错无罪。慈不掌病,义不理财。越俎代庖,后果难料。 头风和疫情都是在防不在治,既有七年之病,一定要早备三年之艾。(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只能冰台引火,伏愿天下艾安。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就像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

     4 ) 是香,明的也是融于天地的志与精神

    《惟有香如故》

    它有多好看呢?

    一个从来不看纪录片,从来不用B站的人,为了它开了大会员。

    从开到过期,也只看了它,好多遍。

    它舍弃了常用的叙事结构手法,在历史的微小断面处深耕创新,放大细节进行推论。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但这部纪录片以它的独特想象力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去讲述。

    纪录片以一种古今交织的形式,诉说了五种香,每一篇章都以香料为引、词牌作名、讲述了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每次科普香料的过程,都是以香喻人,以香明志。

    除了以香作为引子的这个想法极为精妙外,每一集的台词、服化道、配乐、画面都堪称绝妙,穿插在古人故事中科普香料说着旁白的导演,打破了古今的束缚,让我们这些今人,能够通过那袅袅之香与古人对望。

    语言过于匮乏,只有一个“美”字相赞。

    这部片子真的值得看一遍。

    《雨霖铃》 瑞龙脑香——杨贵妃

    从杨贵妃葬身马嵬驿的坟开始,借坟中不变的香囊为切入点,通过乐师贺怀智献帽子的事件,缓缓道出了杨贵妃和瑞龙脑香的故事。

    瑞龙脑香是一种冷香,影片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它,同时也道尽贵妃喜爱这种香的原因:“最热的地方生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还只能用这熏烧的方式才能还原那种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贵妃选用此香,乃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这天下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于是明明全篇只出现一个背影,但贵妃清冷高洁之态已跃然纸上。

    人人都说她是红颜祸水,历代文人也都说,李隆基因为美人丢了江山。可事实却是五十年君王意气的皇帝本人,放弃了她的妻子,或是爱人……喜爱这种寒凉之香的杨贵妃本人,也许从头到尾都很清楚,自己只是政治的牺牲品——从生到死。

    死去的本人也许非常安静,因为清醒。

    但放弃她的君王,余生皆在悔恨。

    而曾因她而开悟的宫廷乐师,在已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面前,奏响了最后的悲歌,以他的生命为代价——正如他所说的“天香至善,愿以卑微的余生供养。”

    本篇名为《雨霖铃》,正是李隆基在失去杨贵妃后的一个雨天作的一首词,而贺怀智用琵琶弹奏了出来,并以断弦展示这首词、这首曲极致的悲痛与无可缅怀。

    “他想努力忘掉之前所有的生命,无论是欢喜还是悲伤,因为每个瞬间对当下来说,都在悲鸣。”

    香、诗词、曲、景,以及让人拍案叫绝的文案,让这个故事无处不充满美。

    ——天然龙脑香,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瑞龙脑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除了上空弥漫的,无处不在的炎凉。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它的存在。

    《如梦令》 梅香——李清照

    “李清照一生被嘲笑过两次,都是因为这个人,一次是嫁给他,一次是告发他。”

    这一集,说的就是李清照从改嫁到离婚的故事,而这期间,仅仅隔了一百天。

    后人对此次事件遮遮掩掩,认为年过半百的李清照选择改嫁给此人本身就是晚节不保,也并不关心其中的诸多原因。

    但导演通过收集史料,挖掘细节,尽可能真实地去还原并将这个过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也让人对李清照的风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她结婚,是对幸福的憧憬使然。

    她离婚,是不想成为装点门面的道具。

    “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方法,就是沉默。”

    高洁的梅花不想与之为伍,可以磨难,却不能苟且。

    在现代看来习以为常的理由,在那个时代下,却给她带来了牢狱之灾,并且成为某些人嘴里难以洗去的污点。这个完全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在那一场失败的婚姻里,堪破了梅花的灵魂。

    最喜欢的一段画面就是李清照立于白墙之下,圆窗,窗前红梅,窗外绿竹,而她身姿挺拔,一身清冷,在与屏幕外的人对话。

    关于她为何不找人状告张汝州,而是自己状告的对话,她明明可以避免这一场牢狱。

    “西苑的梅花死了。冻死了,这世界,比梅花预料的还要冷,可这就是它的宿命,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

    “我的婚姻可以是笑话,但不能是谎话。再婚也好,离婚也罢,都是我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干。我鄙视那种不敢面对的可怜。虽然我真的很怕。”

    与他人无关,与他人无关……许多人都忘记了,她面对命运原有的刚强。

    李清照起初试图通过提取梅花清冷的味道来研制梅香,却一直以失败告终。

    但她在改嫁的变故中,却舍弃了梅花本身,改用其它香气进行合香,终于研制出了梅香——这是对梅花的灵魂进行了最纯粹的描摹,就像她本人。

    “梅花不再从属于宿主,人间天上,终于能够自由地独立成章。”

    白墙下对李清照的问答后画面一转,是张汝舟的独白,他为何宁愿坐牢,也不愿离婚呢?面子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

    正如李清照无法读懂张汝舟,张汝舟也无法读懂李清照。

    这两个画面的对比,就像神明与凡人的对比。而神明与凡人,从来无法共鸣。

    也许在与赵明诚的美满婚姻里,显得改嫁的结局格外惨烈。

    但,那个思想超越时代的女子,只是想平等地追求幸福。可惜时代不容许。

    她直到去世,也没有遇见一个人会对她说“除了你,什么都不重要。”

    只有逃跑的前夫,离别前句句让她等待——却只能等到,和家当共存亡的死法。

    只有世俗的二任,将她充作门面,宁愿坐牢也不肯放手。

    可那孤高的梅花啊,从未弯折下她的枝来。

    她在最后的一首梅花词中八句话三弄梅花却再也不提香,于是这清冷高洁的灵魂终于自由地独立成章。

    《浪淘沙》 沉香——苏轼

    故事从王安石变法出发。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强兵富国,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但因为实施过于激进、用错人、新旧党争等一系列原因,最后以失败告终。

    在发起之初,苏轼曾是这项改革坚定的反对者,当庭抨击并以沉香的苦难相示。

    沉香之源——来自于一场磨难。沉香树在受伤时,会分泌自行疗伤的疤痕油脂,经年累月,伤疤变硬变重,入水便沉——这就是沉香的由来,是沉香树的血泪结晶。

    但这个秘密被人类发现了,所以“伤害,最终还是成为了手段。”

    人类通过制造磨难,来获取沉香。

    苏轼通过这个故事,向年轻的皇帝展现沉香的苦难,百姓的苦难——因为新政造成种地的农民不得不寻求其它方式获取更多的利润来分摊青苗钱。

    “新法就像是扎入沉香树的铁枪,锥心度日,命悬一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场庭辩,说科举、说经济、说军事,王安石与苏轼谁也不让谁,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个看到了因新法断掌的农夫,一个看到了因兵力薄弱被屠戮的军民。

    谁也没有错。

    新法开展了十几年,却随着神宗死去,司马光秉政后全盘推翻。

    经历了足够的缓冲与磨难的苏轼,逐渐开始理解那一场新法,也认可其中的可取之处。

    于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多年前他在神宗面前为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据理力争,十多年后又为支持新法与司马光据理力争。

    他永远这样直白,会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像桑弘羊,这臭不可闻的名字说出来脏了嘴。

    会在司马光面前让他下不来台,说他自己当了宰相就不让人说话,以后会成为另一个王荆公。

    他直白,又能轻易地共情。

    于是他曾坚定地拥护旧法,又为新法的取缔声张。他能理解两边,却不能被两边理解,最终成为最不合时宜之人。

    他是如此的与政治格格不入。

    我也与苏轼一样,对司马光五天内废完十多年的国策这一行为非常不认可。

    甚至认为他急功近利,心怀私怨,但并非如此。

    就像他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他和王安石都是一面旗,旗帜不鲜明,众人就会犹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说到底,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做了些什么事情,他们为的都是大局。

    不管是“大奸臣”王安石,还是此刻的司马光,又或者两边摇摆的苏轼。

    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君子。

    一个在被指着鼻子骂之后还会向皇帝说不要怪罪苏轼,也会在苏轼深陷乌台诗案中把他捞出来;一个在政敌过世后无声悲伤落泪,在满朝踩王安石时让苏轼写正式的祭文联名上奏……

    就像故事结尾这段话描述的一样。

    “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难的人,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对于苏轼来说,他俩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王安石和司马光离世了,但理想主义不会消失,就像他俩一样,心怀纯粹,前赴后继地成为旗帜。千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南柯子》 甲香——黄庭坚

    这集的名字让我想到南柯一梦,故事也确实如此。黄庭坚的回生香给了范信中一场梦境,让他看到了自己想看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以香载道”。

    在那一场悲伤的秋天里,发生了一个点化的故事。

    举人范信中,因杀人被全国通缉,逃亡至黄庭坚处受到庇佑,慕名而来,也为求香,希望通过《海内十洲记》中所说的回生香,再见亡灵。

    范信中的有情有义,却惹来抄家之祸,妻子不堪侮辱投井自尽,即便他能杀死凶手,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所有的悲伤、痛苦、自责、内疚,都在看到那留下的香囊时彻底爆发。

    “几年来,范信中不停地喝酒,不停地流浪,这种自我放逐式地逃亡,饱含着无人谴责的内疚。万般思念都因为不可触及,终究成为永恒的悲伤。”

    香圣黄庭坚为其完成合生香的合香,而范信中也受到点悟回到正途。

    合生香的核心材料是螺甲,一种散发腥臭味道的甲片。很难想象能用它来合成一款香。

    但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正如香和臭存在依存和转化,酷爱和痛恨源自于同一颗种子。

    “黄庭坚这次合香用的是腥臭的螺甲,而陪伴他的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通缉犯,这种看似荒唐的巧合,充满了辩证的味道。是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而这种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

    就像腥臭的螺甲,也需要在火海慈航中,才能团结其它所有的香味。

    这集最绝的是最后的合香过程,以及在过程中黄庭坚以香载道的独白。

    民众、君臣、朝廷、天地万物,好像都在这袅袅烟气中。

    “角沉三钱,是为君香。香,上而感于天,下而感于地,聚天地之气而生,与万物感应。调香,讲究君臣佐使,但只要入此轮回,所有材料都必须要先行打碎。欲求善果,先成齑粉。世人发愿无数,可真能为愿望献身者寥寥无几,那是不懂牺牲。”

    “无论是元祐党人还是元丰党人,粉身碎骨都是为了胸中大义,如同这每一片材料,百般研磨,皆为主香而战。”

    “江河湖海各有滋味,唯独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唯其无心,才能生发万物。

    臣之香讲究制衡,一不可过于强盛,所谓臣强主弱,过犹不及;二不可各自为政,以致君香不显。佐使之香,大体求同,但不能求异,否则就不能叫佐使。”

    “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

    “他们这些人,先是反对王荆公,又是反对司马公,再后来反对党争,我们这些不党之人,居然有了一个可笑的名号——元祐党人。就像这螺甲,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堪破之物,所谓民心,其实就是平常心,其实圣人之治,唯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

    “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

    “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每一句话都是对于心的拷问,灵魂的拷问。

    是哪怕被打成腥臭一派也绝不回头的坚守。

    遗憾黄庭坚没有看到大赦天下的平凡,但好在,他微笑着离世。

    “吾平生无此快也。”也许在那一场合生香的梦境里,他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青囊行》 艾草香——华佗

    从传说和正史存在的矛盾出发,探讨了赤壁之战中曹操和华佗的奇怪行为,并推理出一个新的脑洞,于是形成了这个故事。

    史料里的华佗是个很矛盾的人,一边不停地行医救人一边又后悔从医。

    “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我突然很讨厌自己是个医者。”

    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人,都会生出拯救天下的理想,如华佗,如曹操。

    只是一个靠不停地治病救人,一个靠治国来平天下。很难相较对错。

    在这个推理的脑洞中,军中瘟疫横行,但曹操执意让战士上战场,华佗这才明白——战死总比病死来得快,这是最快解决瘟疫的方法。

    身为医者,他无法接受。这是他与曹操的第一次矛盾。第二次矛盾在于他要效仿张角在军中熏烧艾草,但曹操认为行军疑病必死无疑。二者之间并非普通的医患纠纷,华佗的遭遇已经是与上层建筑间出现了政治性矛盾。

    他无力,哪怕救再多的人,都会死去,那他治病救人的本身,还有什么意义?

    他无望的烧掉了那一本足以传世的医术。

    并留给曹操“华佗不才,只能冰台引火,伏愿天下艾安。”的遗言,最终让曹操同意在军中用艾。

    整个故事的脑洞解开了传说与史料之间的矛盾,对曹操以及华佗的性格都拿捏的非常到位。

    剧集最后的台词——“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也充满了哲理的味道。

    人生果然需要多些恬淡与对哲理的沉思。

    这就是这部剧集带给我的思考,对心,对生活,对生命。

     5 ) 想重修历史和化学

    三个月慢慢看完5集,好剧值得反复看反复琢磨,第一遍的惊奇不仅不会被第二遍的熟悉冲淡,反而因为注意力的富裕发现更多细节,简直欲罢不能。选材从香这个角度切入就非常妙,鼻子连接的神经距离大脑非常近,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气味引发一段特定回忆的现象。这部剧选取常见的几款古代香,但赋予物质一段很特殊的背景,把安史之乱、靖康之耻、王安石变法、元佑党等等都细细解读出来,还很精心地搜集了各种史料,编排上更好玩,第一集和第五集自成一集,中间三集里的人物都有呼应,如果提前能简单了解下人物背景,代入会更加丝滑,那份充满哲思的震撼也就更加强烈。

    服化道方面太用心了,随着朝代不同,衣着发型,甚至桌上摆件都高度还原,也让我有眼福看到唐代、宋代甚至东汉时的社会民情,弹幕不时提醒哪里做的非常还原史实,值得盛赞。

    构图!

    这段合香,短短几分钟,生死虚实,演员封神,来回看了好几遍,第一次有把台词全文背诵的冲动。

    最喜欢的场景

    最后还想再夸夸演员,台词功力和演绎都个顶个传神,希望导演再接再厉,你出一部我追一部。

    少不经事时学历史,静不下来,无比厌烦;有了一点社会阅历后,再看这类历史纪录片,只想再把史记汉书宋史再拿出来膜拜,一个个人物面对的风暴,被导演精妙编排的讲述,看完久久不能忘怀,好剧是能够引人思考的。

     6 ) 《惟有香如故》有感

    瑞龙脑香

    “开元、天宝,名香无数,而贵妃最爱的,只有这瑞龙脑一种。” 交趾,岭南酷暑之地。有参天大树拔地而起,裹寒冰于腹中,名曰,瑞龙脑。取之,细丝萦游;焚之,寒凉之气如人之魂魄,飞升,而形体消逝,了无踪迹。长于炎热,又于火光之中绽放,亦于火光之中化为虚无。叫人嗟叹唏嘘:既为寒凉,究竟何所为?不过是命运使然。只叫活人不得了,死人也了不得。 贺怀智,观自在之音,奏肝肠寸断之曲。 高力士 李隆基,唐玄宗。“为了江山失掉美人,还是因为美人,而误了江山。” 贵妃与玄宗的这段爱情,仔细想来,并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点。但这段故事最抓人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爆发。在世界上最至高无上的欲望面前,人的情欲和人的权欲,二者互相厮杀,露出狰狞的面孔。最后都化作悔恨与恐惧,积压在心中。这是三岛由纪夫暴烈的美感的第一案发现场。肉体的腐烂,皇冠的生锈,世人的讥讽,内心的诅咒,在这一刻,在雨水击打檐铃的那时候,你的那句“谁来了”,和你降生之时撕破皇宫的啼哭简直一个模样。那时举国响应,而此刻,你多么明白,谁也不会来。弦断曲高后,是原地的重踏与死的寂静。这就像太阳与宇宙的坍缩,从无限大到趋近于零。奇点的重量也是玄宗到死也咽不下去的,悬置的秤砣。

    梅花香

    相比于杨玉环和李隆基的故事,李清照的这则在气势上婉转下来。前者有天子气、王权、佳人、死亡这些极具张力的主题;但李清照的故事魅力却体现在个体——作为古代女性文人的身世与遭遇上。 短片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梅花是因寒冷而变成了雪白,但李清照却因为雪白而招来了寒冷。”但雪白只能招来肮脏与玷污,寒冷怎么是雪白招来了?寒冷分明是炎热招来的。从夏季到秋季再到冬季,这才是李清照的心路历程。与张汝舟的结合其实并不难理解。国破家亡,曾今信任与依靠的丈夫已然离世,她渴望自己的人生还能回到正轨,渴望还有机会可以获得人生最简单的快乐与幸福。 选择了张汝舟,是因为张对李清照的赞赏。 影片中李清照在厚厚的门帘外面听到张汝舟称赞自己的诗歌,她嘴角那浅浅的一笑就是她现在所需要的。李清照真正从秋季到冬季,正是因为她心里还有温热。她误把秋日灿烂的金黄色当作希望的转机。所以她那么快的就和张汝舟结合,也不难理解。 至于说对梅花香的喜欢,其实也是一种“君子爱好”。李清照喜欢拿梅花自比,但她却不如梅,不理解梅。梅花的美在她眼里就是一种孤高,一种无人理解,还有一种洁白。但梅花真正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在冬季就在冬季,绝不渴望春天的到来。但人做不到。 所以梅花的香气难以提取也大概是因为人本身就不与梅花的品行相容,它就是那种要么在冬季里受苦,要么就死掉的存在。她和李清照一样有洁癖,它的洁癖就是,绝对不许自己存在于冬季之外。但是李清照晚年入狱之后,似乎也理解到了这一层。 全片唯一让我动容的地方就是赵明诚的那一句“与身俱存亡”。被教科书吹了八百年的爱情,也不过是一厢情愿。古时候或许根本就没有尊重女性的男子。赵明诚以如此道德要求李清照,却在国家危难之际,弃城逃跑。李清照才是第一个五四女,懂得了却得不到。她想必也是被哲学病折磨而死。女性一路走来,多么的坎坷又心酸。

    沉香

    这一篇并没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或者感悟。更多是史实和知识上的了解。 王安石所推崇的新法,或者说“青苗法”最后居然是被司马光推翻的。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人物竟然还有这样的渊源。 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关系,以前便已经耳闻过。 苏轼有一个很宝贵的特征,他可以站在每个人的角度去理解他。譬如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他都不会一言以蔽之,评价他好还是不好。他理解每个人去做事的动机,理解每个人的出发点。“但这样的人往往是最难被理解的。”

    甲香

    “巧的是,想要聚拢香气, 这场大雨,刚好。 江河湖海,各有滋味。 唯独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 唯其无心,才能生发万物。 经此天水笼络之下,香气沉浮不散。” 黄庭坚论说调香的这一段直接封神。且不说这“君臣佐使”中的高妙之处(毕竟很多政客最后都在庙堂之中迷失了自己),单就这“无根之水”,足以见得黄公的哲理深刻,生活体认之丰富。 后世称赞苏轼者多如牛毛,而赞扬黄公者,却凤毛菱角。但他们二者其实都是这“无根之水”,“只有天性,别无二心”。正因如此,无论是王荆公还是司马公,他们都持保留态度。因为他们很理解别人做法的善意,也很能看到此举的不足。 但这种人的政治生涯注定充满坎坷,因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派,对于任何决策,也永远不会妄下定论。犹如秋风中漂泊的落叶,无依无靠,终生飘荡。 有机会也找黄公的诗作来拜读一下。

    艾香

    这一节虽算不上精彩,但却给人颇多感悟。 艾草,对它的了解原本仅限于端午驱邪之物,今日又增加了一层新的认识。其实本质是不变的,还是“驱邪”。古人并不懂得艾草是如何驱邪的,以为是一种巫术或者说天意。这放在当时来看似乎格外矛盾:一方面,军中癔病横行,司公一意孤行;另一方面,艾草膏又似乎能祛除瘟疫,救死扶伤。这两种“天意”或者说“命运”让当时的华佗内心无比矛盾:他看不透,上天究竟是要给他救人的使命,还是要泼他一盆冷水。 其实,艾草本是无心之物。万事万物皆有其本性,曹操也是一样:大家不过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无意去参透或承载所谓“天意”。但是作为医者,生逢乱世,又如何能不去责怪自己?如何能不去扣问老天让自己存在的意义?当华佗在狱中说恨透了自己是个医者,我不禁想到了鲁迅。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也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天下医者父母心,但医者也是最处于社会政治发展之外,无法左右时局的人。这种悲痛的心情居然穿越时空:小小的涟漪在我心中掀起了巨浪。 艾草又叫作冰台,是引火烧身之物,其实强调的就是一种纯粹的牺牲精神。像鲁迅、李大钊、闻一多这些五四时期,抗日时期的文人战士,他们最是那“引火烧身”之人。纯粹或许是他们的天性,是天生的“精神洁癖”,但他们确实以一种不可言说的方式,祛走了人们心中的愚昧。尤其像鲁迅这种人,他的影响力在时间的波澜里还会被无限放大。 片中一个最大的冲突就是政治家的决断与医者的仁心。其实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面对历史上的许多“疑难案件”都很难以对错去区分。不过是各自的立场不同,所处的职位不同。不过也算是知道曹操“烧船”的另一层原因了。 至于华佗的医术没有的得到流传,我认为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康德的那句话我们应该常记常新:“人不能沦为工具。”既然华佗本人自己烧毁了医书,那这本医术就没有存在世上的理由。而我相信这一行为本身对于世代医者的启发或者说警醒,也不亚于医术本身的内容。华佗对医术本身的怀疑更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纯粹医者的那一片“仁心”。

     7 ) 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唯有香如故》

    大家好,我是 moooofly。

    最近看了 bilibili 出品的《唯有香如故》,很是喜欢。其中既有对香本身的理解,也有对人生变幻,宦海浮沉的解读。最妙的是,该片还做到了将两者恰到好处地结合,值得推荐。

    该纪录片由五个故事构成,分别为雨霖铃如梦令浪淘沙南柯子青囊行

    『雨霖铃』丨 瑞龙脑香丨

    本片中的香为瑞龙脑香。这种香产自最热之地,闻起来却有一种寒凉之气。这种冷香的释放只能采用熏烧的方式,展现出一种充满了矛盾的“炎凉”。

    清凉但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用消失凸显了它的存在。

    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有云:“《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

    据此可知,此曲是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奔蜀途中所作,由于在“马嵬之变”中处死了杨贵妃,玄宗作此曲以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

    最有名的一首《雨霖铃》是北宋柳永写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全文如下

    柳永擅长慢词,题材多以市井风光、歌妓生活以及文人羁旅为描写对象,在词由雅到俗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北宋的慢词发展和兴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雨霖铃》是一首抒写离别愁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如梦令』丨 梅香丨

    本片中的香为梅香。梅香具有不着痕迹的淡雅,似有还无的清香,被文人称作“暗香”。梅花的香气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又恍惚的美好。

    梅香是很难浓缩的香气。在古代,因为无法更好的提纯,所以古人换了另外一种制香思路,在梅香配方里直接对梅花的灵魂进行最纯粹的描摹。虽然不含任何梅花成分,却依然能够凸显梅花韵味。

    李清照一生以梅花自喻,并一直尝试提取梅花清冷的味道,虽然一直失败,但她从未放弃。

    李清照的执着,正如梅香的制作,可以磨难,但不能苟且。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代表作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浪淘沙』丨 沉香丨

    本片中的香为沉香。沉香的源头其实是一种“磨难”,因为沉香树只有在受伤之时才会分泌出沉香。这种分泌物原本是用于自行疗伤的疤痕油脂,所以沉香应该算成树的血泪结晶。

    沉香的味道引而不发,不偏不倚,居心中正,毁誉由他,符合中庸之道。这也正契合了王安石和苏轼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才明白的处世之道。

    苏轼曾在面圣时,通过阐述沉香的成因,以及“香树求生,香农求利”的道理,借此抨击王安石的青苗法,这也正是两人政治立场不同的真实写照。

    这则故事围绕王安石、苏轼、司马光几个人的政治关系,文人关系展开。展现了大历史背景下,政治家们身前荣耀,身后炎凉的人间真实。苏轼作为穿插了整段历史的核心人物,写着王安石的祭文,又目睹了司马光的离世,两位人生导师的相继离开,对苏轼来讲影响极大。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都是北宋时期如雷贯耳、光照千秋的人物,其中苏轼、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马光以一部《资治通鉴》就足以名垂青史。
    他们四人同在朝廷做官,四人之间都有或深或浅的交往。
    四人中欧阳修(1007年-1072年)最为年长,他比司马光(1019年-1086年)大12岁,比王安石(1021年-1086年)大14岁,比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大30岁。另外,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比其余四人略小。
    出生:欧阳修 1007 > 司马光 1019 > 王安石 1021 > 苏轼 1037
    死亡:欧阳修 1072 > 司马光 1086 = 王安石 1086 > 苏轼 1101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南柯子』丨 回生香丨

    本片中的香为回生香。该香利用故人旧物上的气息,唤醒闻者的陈年旧梦。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天无心,而人有心。

    其实,香和臭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正如高档香水中的粪臭素一样。腥臭的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然而化腐朽为神奇却只在点化之间,回生香里甲香便是那点化之物。

    黄庭坚合香时采用的正是腥臭的螺甲,应对了陪伴在他身旁的、桀骜不驯的通缉犯。

    螺甲的一生是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而这个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充满了辩证的味道。

    南歌子,又名《南柯子》、《风蝶令》,原为唐教坊曲。

    宋代文人中,对香认知最深、且爱香成痴者,非黄庭坚莫属。
    他喜欢沉香,尤其痴迷海南沉香,得好香如获至宝;他嗅觉灵敏,能够捕捉和品鉴多种香料和味道;他研究典籍,亲自创作了许多香方,写下无数关于香的诗。
    黄庭坚与香的关系,是宋代文人与香关系的缩影。宋代文人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

    『青囊行』丨 艾香丨

    本片中的香为艾香。艾香产生自冰台的燃烧,如今我们称冰台为艾草。

    冰台是一种非常易燃的植物,燃烧时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与此同时,产生的烟雾还对于很多细菌都有明显的抑制和阻断作用。

    冰台的特质就是“容易”引火烧身,香艾和冰台,无论换成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

    『青囊行』主要讲述了华佗的遭遇:似乎并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问题,更可能是与上层建筑出现了根本上的政治性矛盾。

    而赤壁之战时的疫病防治问题,屁股决定脑袋,曹操和华佗的立场不同而已。

    最后,还是要再次向大家推荐一下这部纪录片,文案精彩,细节到位,相信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原创不易,添加关注,点赞,在看,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谢谢~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西风冷楼阙

     8 ) 惟有香如故

    看了第一集雨霖铃,全程提着口气,旁白台词字字珠玑,微剧本人物情感秋毫毕见,贵妃昔日的风光、最后的可怜皆落入尘土沦为谈资耳。古今多少年的“红颜祸水”说虽终究在我们这个时代得以纠偏,但历史里从来多的就是权术争斗阴谋诡计以及生命之轻。任她是贵妃又如何呢?不过一场毫无意义的牺牲。看完十分好奇瑞龙脑香是何味道。

    第二集如梦令。李清照和张汝舟的故事,简单说来,就是没有故事。李清照的梅香,当如其人一样淡雅高洁吧。还有一个感觉,两集了,女性还是和男性绑定在一起,当然这不是导演视野的限制,实在是过去时代的女性书写不了更多的故事。

    第三集沉香,后生苏轼和前辈王安石、司马光。沉香生于伤害与苦难,却味道中正平和,一如苏轼本人,又何尝不像其他朝廷臣子。没有那么多忠与奸、善与恶,都是些观点和视野的不同。

    第四集(4.18)南柯子,海螺之“香”,如黄庭坚的不愿顺从,也如范祖石的自我放逐。元佑党人的名号原是那么可笑,朝廷命犯的来历竟如此悲怆。本集里饱含黄庭坚对自身境遇的慨叹,更有他对后生的宽宥和庇护。

    第五集(青囊行)(4.29),最悲观最绝望的一集。虽然回想过去,五集里多是一些壮志未酬或世事不公的情节,但是亲手烧毁自己多年行医之后写就的医书,身陷囹圄、枯灯暗影,一片晦暗,不知道国家之未来,看不到自己的出路,甚至质疑一生治病救人的功德。医者仁心,故此,面对的却只是更大的苍凉和无力。也奇怪,以前学习的知识里面,居然毫无瘟疫的部分,而事实上它又是真实历史里如影随形的环节。

     短评

    香气,不为回忆所勾起,但为当下做指引。Episode3 & Episode4是双重奏,你看沉香名贵至极,他看甲香贫贱无比。其实哪有什么天堑,均可发愿,堪破之物。而冰台,引火烧身,才叫冰台。

    6分钟前
    • 穆宁玦
    • 力荐

    以香为引,以史为鉴。 画面布局真的好艺术,有些转场的地方真是妙极了

    11分钟前
    • 小兔子君-
    • 推荐

    真的不喜欢这种夹带私货的放在纪录片的标签里,演绎就是演绎,搞些乱七八糟的台词,形式大于内容

    13分钟前
    • KKL6希
    • 较差

    史观并不矫情,台词亦然。观后,隽永之思如同香味一般在颅内回甘。致敬编导制作团队,中国影视之光

    16分钟前
    • 重光
    • 力荐

    “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拍摄手法、讲述方式、切入角度,都很独特

    21分钟前
    • 蛮夷鄂妃
    • 力荐

    故事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画面、色调、服化道都很不错,超过这几年很多古装电影电视的水平。

    25分钟前
    • 野人
    • 推荐

    material culture / dialectical history

    29分钟前
    • 开花店的诗隽熙
    • 推荐

    就像阔别许久的老友寄给你一封结婚请柬,你已经来不及了解他这些年琐碎的过往,只想尽快参与这场凝结着回忆与希望的爱的沙龙。八年的交情,从“三国的悖论”到“青囊行”,一种近乎宿命的轮回,老沈变了,变得鬓如霜,又似乎没变,聊发少年狂,真好。

    31分钟前
    • 大浩Colen
    • 力荐

    以香鉴史,好棒的选题。黄庭坚那一集看得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古人真是又聪明又浪漫,把自己的仁义与气节完美融合在雅趣里,借讲解一味香的制香过程,同时达成了多个目的——还了友人的愿,劝诫了逃犯,劝退了捕头,也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淡然归天,永远地活在历史、文学、与制香的世界中。浪漫为智慧镀上一层高级的质感。相比之下,现代人的"智慧"简直太低级了,管他什么大佬,都是一群没文化的土匪。

    32分钟前
    • 叶飞Phoenix
    • 力荐

    202302绝佳。选材、立意、演员、配乐都好。不是电视剧,却是文学文本。叹叹。

    37分钟前
    • 无患子
    • 力荐

    这部影片是我近三年看过最好的历史题材影片了

    39分钟前
    • 小风学长
    • 力荐

    虽然只是2023年1月,但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的纪录片之一!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个人物的演绎,背景音乐和画面制作,都是上乘!随着导演的旁白慢慢进入每一个角色之中,真的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脏的跳动,故事徐徐展开,温婉,细腻,哀伤……连看两集,泪湿衣襟。

    41分钟前
    • 园子
    • 力荐

    给认真的人一个五星好评

    45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7年前,从《你想不到的荆轲刺秦》开始关注老沈,彼时,《晓说》在侃饭桌谈资,《罗辑思维》在一天一本书;3年前,晓松被口诛笔伐,罗振宇正贩卖焦虑,老沈停更修炼;1年前,B站纪录片节上再见老沈,人稍胖,鬓微霜,带着一瓶冰片,讲着他的故事;今天,终于看到成片,热泪盈眶,这个时代还有人在踏踏实实做片子,属实难得,期待老沈未来更好,期待更多稳扎稳打的作品出现!

    47分钟前
    • 躬省阿聪
    • 力荐

    文案一绝,有思考而非搬运工的内容,早晚出圈。

    52分钟前
    • yi涵
    • 力荐

    我的天受不了了,好久没这样被击中了。每一集都好,每一集都如同香一样在我这里久久萦绕不散。自从去了海外,来自根部土壤的能量已经很久接收不到了,那种氤氲的、玄秘的但无比亲切的量子态,终于在这里嗅到了。上次遇到这样触动的美还是《大明宫词》,无法用语言形容。

    56分钟前
    • AUDREY
    • 力荐

    形式比较新,也会有一些历史知识,但是那些分析和演绎是否真的还原历史?是一家之言还是客观事实?这都给我带来混乱。

    59分钟前
    • 海贼花花
    • 还行

    斯人已逝,唯香如故。本来只是睡前例行刷b站,点开后有被惊艳到,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位导演,今天看这集《雨霖铃》竟然看出一些茨威格的味道,想到茨威格写到的“那些干瘪的寥寥几句的史传难以让人想象到她往日的命运跌宕起伏、激情如潮,就像一朵被压干了的花朵难以使人体验到那早已消失的芳香馥郁的春天。”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那个历史褶皱深处的芳香馥郁的春天。是值得被看见的片子!

    1小时前
    • 格子不是我
    • 力荐

    比大投资电视剧讲究靠谱,可叹可悲,于有限史料之中推理演绎,以香切入历史阐释解答,叙述者入镜打通古今,虚实幻境,见身外身,做梦中梦,

    1小时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独特,认真

    1小时前
    • 未来未来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