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围之棋

    围之棋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18

    主演:Allan Abramson,Keith Arnold,金明完,李世石,吴清源 

    导演:威尔·洛克哈特,科尔·D·普鲁伊特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围之棋 剧照 NO.1围之棋 剧照 NO.2围之棋 剧照 NO.3围之棋 剧照 NO.4围之棋 剧照 NO.5围之棋 剧照 NO.6围之棋 剧照 NO.16围之棋 剧照 NO.17围之棋 剧照 NO.18

    剧情介绍

      美国围棋纪录片,时6年,两个身无分文的美国大学生,通过募捐走遍中日韩,精心拍摄剪辑的主题围棋纪录片。纪录片以三个美国的年轻人努力成为西方世界首批本土认证的职业围棋选手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和这些年轻选手的近距离生活记录,以及和全球最伟大的职业围棋大师的一些面对面的直接访谈,这些大师包括聂卫平九段,李世石九段,曹薰铉九段,大竹英雄九段,井山裕太九段,吴清源九段等等,来记录并试图探寻,对于所有下围棋的人来说,围棋除了是一种意识浓缩,还意味着什么呢?

     长篇影评

     1 ) GO

    看了此片貌似也等于看了外国人的乒乓球之路是一个意思,由于自己也算是圈里人,能理解到外国人学围棋是真的不容易,刘要在中国绝对算不上高手,参加韩国的职业比赛也毫无意义,绝对第一轮就死,兼顾职业比赛和工作更是天方夜谭。唐是明智的情商明显高的,试过了放下了。我觉得这片真正的主角就是本,一个真真正正的美国人求学之路,最后选择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围棋了,他经历了很多,看到吴老99生日也是难得。这片真挺不错的,几个bgm也加分,除了一些剪辑的问题,其他我挑不出什么毛病,完全展示了业余棋手的小世界,围棋就是这样的,不管你在什么层次。比如片中的对局,职业棋手完全懒得看他们的棋,但在片中美国这个圈子里,大家也能把棋聊的头头是道的。真希望导演能把阿法狗的事情多拍进去一些,真心希望这个有第二部。

     2 ) 围棋之道:人性,人生,人世

    《围之棋》(又译《包围的游戏》)

    好的纪录片,不需要什么超大阵容,也不需要什么极地取景,只需要找来一般有关人士,让他们真心说话。

    电影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立体”地找了一班人。让他们对着镜头说说真心话,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围棋的一切一切。这一班人,包括围棋大师(不仅请出大量的职业九段,还请出了吴清源)、围棋选手(不仅包含专业选手,还有业余选手)、围棋教练、围棋协会的主席和理事、围棋棋盘和棋子的制造匠人、围棋的理论的研究者(游戏研究者)、围棋杂志的主编……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就是围棋的全部。

    我只会下中国象棋,不会下围棋,但是我对围棋比国际象棋更感兴趣。可惜之前电影《棋王》故事好,却太写意;而《吴清源》故事糟糕到,放弃了围棋本身。我比较欣赏的《出棋制胜》可惜讲的是国际象棋。幸好看到《围之棋》,它让我满意,非常满意。就像一直想看到某个传说中的珍品,终于能够一睹为快。

    一、人性

    游戏是人性,胜负是人性,找到自我更是人性!

    围棋靠的始终是年轻人,如果一样事物在社会上不被年轻人接受,基本这种事物就没有什么未来了。影片展示了华裔少年刘安迪、陈迈克、石甘胜还有美国少年本·洛克哈特这些围棋爱好者的众生相。

    围棋,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所以并不难利用“胜负”来培养青年人对他的兴趣。

    本是美国的棋手,他的提升方式不同,他到韩国去“修炼”学习,还有幸到日本拜访吴清源。毕竟美国围棋还是落后中日韩三国很多,而接受专业的训练和名师指点的确是最难得的途径。但是很明显,在韩国,他主要还是和一些孩子一起下棋(因为中日韩的围棋选手都是从很小就开始了)。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变化很大,用他自己的话说:赢了一盘棋,你感觉很棒,你会考虑留在韩国,你会感觉这是多么伟大。而当你输了一盘棋,你就会想……比如还是滚回美国去吧,回家去待着,放弃这一切。就是这种瞬间天堂,瞬间地狱的感觉,一整天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果一样游戏,你总是输或者总是赢,很快你就会失去兴趣,这就是人性。但是如果有输有赢,你就很可能沉陷其中。这就是游戏的本质。本应该说是优秀的了,毕竟那样的年纪已经是业余七段的棋手。但是在美国围棋协会的联赛中,他很快就被踢出局。

    刘安迪是其中的佼佼者,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是业余九段的棋手了。他的学习方式就是“实战”,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通过网络和各种棋手对弈。而且坚持一种极端的原则:关键是一盘棋都不能输,否则的话,顶尖职业选手或许就不会和你下棋了。片头安迪决定疯狂一把比平时更加疯狂,他准备尽力在网上连赢40盘。而且他成功了。

    但是他也会遇到对手,我们知道早晚而已。在联赛上,他遇到了石甘胜。石甘胜说:你知道的,他是一个,他是一个强劲的对手。你懂的。我只是想……他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就是说,他不按常规下棋,我觉得我对他的时候,准备下得厚实一点,你知道的。别犯太多的错误,尽力,就是说尽我的全力。结果石甘胜就赢了刘安迪一盘。大家的看法是安迪布局下的太快,因此犯了一些错误,难道是他太自信了?被淘汰的朋友们有点幸灾乐祸,而刘安迪也明显露出重重的挫败感,幸亏最后一局,刘安迪还是顺利扳回。刘安迪输是因为太过自信,所以下得不够沉稳;刘安迪赢是因为石甘胜“误算”。当然,作为外行人,这是从“点评”中听到的结论,似乎意义也不大。

    但是,不论是谁,他们都把青春献给了围棋。

    他们的伙伴陈迈克(业余八段)一早就讲了:有两种办法可以把这个游戏玩得很好。第一种:你非常努力地学,听很多很好的课,努力地思考、学习、完成作业。另一种办法:你疯狂地下棋,每天不停地下,从早到晚。安迪?他不训练,他就是每天在网上下20盘棋。很明显,刘安迪,就像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少年,每天都把时间拿来下棋。非常努力地学,那是本,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希望把我的一生都沉浸在围棋的世界里,我并不想在现实的世界里,浪费太多的光阴。

    问题是不管是哪一种办法,都是在消耗青春。这几个美国少年是个例,在围棋老师和学生的眼里,那是怎么一个众生相呢?

    南池永(职业一段):下围棋如果你想要当一个职业棋手的话,是需要历经非常艰辛的一个路程,你必须要放弃学业,而且大概是从十岁左右,就要出来。要每天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10点。他们从5岁或者6岁开始。然后在13岁或者14岁左右,成为职业棋手。以我们的经验,越小越好。那么年龄呢,也越来越小了,基本上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培养了,如果你13岁成为职业棋手,那你很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棋手。但如果你已经15岁了,你不会有什么机会。以前,并不会认为那样已经晚了,但是现在来看,太晚了。(说到这里,明显南池永眼里有点泪水。结合她的年龄和段位,明显她曾经很优秀,但是学棋始终太晚了,不能成为职业高手,只能当教练。)

    尹明明(职业一段):大多数想成为职业棋手的人,都放弃了常规学校教育。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两者都学。成为职业棋手是他们的梦想,灵魂深处对围棋有信仰的人,才会去走这条路。如果想从另一种文化中获取一种完全不属于本文化体系的东西,并且使其融入这个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相比之下,尹明明也讲了自己的求学艰苦的经历,但是她年纪很轻,已经成为职业选手,所以仍然充满热情和希望。)

    影片最后,呼应开头的几个少年,安迪在纽约的金融业开始工作,并且参加亚洲的职业围棋比赛。本回到韩国又学习了三年,回到美国后,他开始做私人围棋教学。柯蒂斯决定暂时把围棋放一下,开始了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学业。

    很明显,成功的安迪可以继续职业生涯,但是失败的本只能当教练,而如果不想退而求其次,那么就得转换人生了。

    人类喜欢游戏,沉迷游戏,就因为胜负,胜负指引着我们的路,决定了我们的去向。当然,围棋是游戏,问题是像中国的绝大部分青少年“高考”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不管如何,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找到自己喜欢的,更要找到自己胜任的,自己能赢的,然后继续走下去。这就是人性,也是人生的决定性起源。

    二、人生

    围棋是一种游戏,但是却能够上升为一种文化。其中一点,就是它虽然是游戏,但是等同于人生,等同于社会。人的一生就是成长的一生,是觉悟,是明了隐藏在生活中个哲理。

    从棋盘和棋子的锻造上,本身就是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隐喻:为什么我们用树来做棋盘?我们用树,因为它代表大地,来展示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例如我们保护我们的疆土,有入侵我们就防守。我们坚定的加强自身,在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我觉得更直接地冷漠地说,那就是人类个体也好群体也罢,生存、发展中必然遇到的博弈和抉择。

    一、围棋展现了我们人生的有限,以及面对世界的无穷。

    盲人棋手是这样“直观”理解围棋的奥妙:我最后能看到的东西就是围棋,因此围棋是我最后的记忆,和印在脑海里的图片。看不见反而让我注意力更加集中,对盘面的解读更加透彻,这个游戏是无止尽的。我认为人类是无法完全掌握的。

    美国围棋协会前主席艾伦·阿布拉姆森“概括”地提出相似的意见:围棋是非常复杂而又如此的自由开放。需要大脑的直觉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同样也需要大脑的分析能力,因此下围棋会同时带来创造性和分析力,而且从不使人生厌,因为千古无同局。

    而电脑围棋游戏程序员大卫·福特兰则提出具体的“数据”来:围棋是目前来说,对计算机最有挑战的战略游戏。在国际象棋中,每一步大概有35种合理的走法;而在围棋中这个数字超过了200。因此,如果你希望电脑程序往前搜索四步,电脑只需思考35种走法 然后再思考35种、再35种、再35种。在围棋中,这个数字是200,乘以200乘以200乘以200,围棋无法使用暴力搜索,永远无法使用。唯一的使其简化并且能够控制的办法,是对这个游戏产生感觉,这是这个游戏的右脑能力。当你在某处落子的时候想:“嗯,我不知道该怎么走,但感觉是在这。”围棋是和人类思维完美契合的一个游戏,它契合我们的思想,也契合我们的能力,需要处理无数的信息,并且从中整理出头绪。

    纽约大学游戏设计教授弗兰克·兰茨为我们解释了围棋的规则,并且分析了背后的哲学。他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基于上面的观点,基于“围棋的简单规则”与“博弈互动引发的无穷变化”提出的“发生”概念;一个是基于保证被包围却不被吞并的“眼”,提出的“必然”发展(本来没有对于“眼”的规定,但是由“围杀”必然产生这样的“存活”规定)。教授说话比较抽象,翻译也可能难以通达其意。我的理解:一、世界本身就是由简单的法则而演化出来的复杂存在;二、世界整体是一种“自组织”的必然状态,包括我们难以理解的“意识的存在”“宇宙的本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人在遭受挫败时,总会反思。刘安迪在输了甘石胜之后,说了这样一番话:某种程度上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此我认为,我们的脑力完全不够。把我们的脑力增强100万倍,我们的想象力还是不足够丰富。把整个宇宙中的所有可能物质的组合,重新组织中所有的物质,你或许会发现一些相当智慧的物种,超级智能物种如果来看这个世界的话,或许会拥有预测事物发展的能力,我此生的目标就是来世重新投胎,成为一个远超此生的超高级智慧生命。想象一下,一个智慧生命,没有自我沉醉,也没有情感,它唯一能做的就是无穷无尽的计算。是的,那就是一个电脑,我猜的,我也不知道。人类平均寿命有点太短了,我希望可以,比如可以活几千年?比如各种经历……比如有足够的时间学各种东西,比如我想学的东西,我不希望我自己只是成为那种仅仅看着人类的精华,最理想的我希望可以拥有超常的想象力。这样可以在我的脑海中创造我自己的世界,你将成为你自己想象中的宇宙的统治者,不是实际上的比如让他人活在你的幻想中,只要你自己不讨厌自己的愚蠢和想象中的世界,这很有诱惑力。

    很明显,刘安迪的确是个聪明的少年。但是世界上聪明的人太多了,我们可以看到刘安迪的想法并没有超越前面几个人物的观点。只不过是多了点少年的浪漫主义,科幻主义色彩罢了。终归一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那么人生该如何追求呢?

    明知道,人生有限,不管是时间还是生命,但是我们总是不会停下脚步。人生就像一把折扇,你到达了新的境界,就像打开了新的一面。

    刘安迪,不过是诸多刚刚获得职业一段的少年棋手之一。我们来看看那些职业九段棋手,心中的境界。

    刘昌赫:围棋本身艰难且复杂,只有一部分被征服了。当我坐在棋盘前的时候,我完全都沉浸到对局中去了,当我沉浸在我酷爱的围棋中的时候,我有无尽的梦想……梦想出难以置信的神之一手,我以前从未考虑过的。但是一旦我达到了一定的级别,我下得越多,我越能感觉到其中的困难,甚至是历史上最优秀的棋手,他们的围棋水平都不高,如果从游戏本身的复杂程度来说的话。

    李世石:你不是毕加索,也不是莫奈,如果你仅仅是模仿他们的画的话。艺术是……把你自己的颜色放进一些东西,一位传奇的选手被记住,不仅仅是因为胜利,他们改变了游戏的展现形式,那是我努力去做的,但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山崎竹宫:我曾经一直学习吴清源先生的对局,这改变了你下棋的方式,在每一步的后面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很明显,虽然他们到了围棋的顶尖水平,但是视乎看到了一个更大的“智慧”黑洞。

    那么对于“棋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吴清源呢?他的人生到了什么境界?这是我最感兴趣的。

    这部纪录片,最让我赞叹的,就是真正捕捉到了吴清源(虽然吴清源只出现了那么一小会儿,讲了那么一个故事,讲了那么一个人,讲了那么一着棋。想到这里,又要骂电影《吴清源》了,不仅浪费时间,还侮辱智商)。

    电影采访到吴清源,而且是在他旧历99岁生日的那天,“九九归真”这对于中国人而言,绝对是圆满的大数。而后吴清源以百岁高龄辞世。可见这次访问的极致了。

    吴清源说了什么,都记录如下:

    吴清源在和面前的几个年轻人讲解棋子:这里很强硬,一个业余选手可能会在这里切断,但是这里是关键点,使你能提掉两颗子也不行!这个很大,确实很大。

    “强硬”和“大”,是非常简朴,也是非常中国古典的语言表达。似乎很抽象,但是其实讲的就是“圣人畏微”的问题。棋局胜负变幻,关键就是在于“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对的一招,真的可以一刹那扭转局势,这也就是所谓的“神之一手”。

    吴清源老了,所以有点神情恍惚,他记忆里始终是一个朋友,那一年:哪一年?1942年这是他十番棋的第一盘。我经常和木谷先生通宵下棋到深夜的时候,我会感觉疲劳但是到了早上,我却感觉更加清醒了并且精神振奋。我们以前打台球在棋院附近木谷先生喜欢摘下眼镜,这会花去他5分钟时间来打中一个球,他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

    很明显,吴清源的好朋友,一辈子难忘的人,也是长期和他对弈的人。换言之,我们的境界看到胜负,吴清源的境界是记得朋友。这也许才是真实的人生!(根据资料,木谷实是吴清源接受日本段位测试时,唯一赢他的对手。后来也与木谷实一起在日本全国大赛中并列第一名。而且木谷实是吴清源公开对弈局数最多,而且胜负接近的一位。)

    最让我满足的是吴清源讲的一盘棋。当初我看电影《吴清源》时,就想,要是我,我一定问他一个问题:你一辈子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盘棋?然后电影重点就拍这一盘棋,围绕这盘棋来拍。意外惊喜是,电影中,吴清源自己说了,冥冥中的回应啊!

    吴清源说:有一次,我去京都的一个寺庙,我下了一盘特别好的棋。但是有一步,一步打吃,这盘棋就被毁了,濑越大师和寺院众僧,都非常失望。那是如此接近完美,但是一个打吃……

    正如影片中,职业七段棋手华学明讲的:刚开始学棋的时候是日本的那种风格,比较讲究一种形态美,而现在来说,如果是看竞技的角度,可能是完全是走不通的。所以这个就是目的就是为了取胜嘛。吴清源这一辈棋手,他们追求的“形态美”到底是什么?外行人是很难理解的。我只能理解到的,那就是一种极致,没有任何缺憾的,就像诗歌,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像音乐动听;读了就把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一份情感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从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吴清源做到了吗?既是兵不血刃,惺惺相惜;又是棋逢对手,见招拆招;是杜甫《前出塞》那种“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境界,反正就是你围困我,我围困你,就看谁算清楚对方,更能够掌握未来。结果当时在场的众僧也非常失望,吴清源悔恨终生,就因为在接近完美的时候,“一个打吃”!可能大家觉得是这一个打吃,让吴清源输了这盘棋。我的理解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一个打吃,好像挚友之间一次小小的欺诈、瞒骗;好像高手对决之时,出于一时贪胜的念头,耍了诈。反正就是使得这场华山的巅峰对决,变成了世俗的擂台赛。

    最后,吴清源总结:围棋可以带来快乐,给全世界的人们,是最好的东西。我很高兴,我下围棋。

    围棋带来快乐,因为它需求简单,因为它平等……最重要的是它是游戏,可以带来快乐。

    三、人世

    人离不开社会,人必须在生活中定位自己,在社会中获得价值。

    人类进化到今天,其实还是离不开“兽群”的逻辑。不管是狮子王,还是猴王,始终高高在上;而等级森严是维护王者秩序的方式,王者的好恶决定了“晋级的方式”;底层的生命,在不断晋级中,完成了人生。

    以前,知道围棋和柔道一样,都有段,从一到九,越高越厉害。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围棋是“等级森严”。一开始叫做“级”(片中,美国人用“K”来表示),从“级”跳到“段”已经是很漫长的一段路了,何况“业余”到“职业”的段位也是一段漫长的距离。正如片中那些棋手所言。

    六K的棋手拉里:对于段级选手来说 我们K级选手,还没开始学习围棋呢。

    业余一段的萨蒂亚说:你大概至少要下上千盘棋,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段级选手。这时候开始你进入了严肃围棋对弈之路。

    业余四段的基斯说:当我还是4K、3K水平的时候。我确信我可以征服这个游戏 你懂的。然后你水平提高了 1段、2段,哦 完蛋了!原来我啥也不懂!

    美国围棋组织者特里本森说:对于业余高手 以及所有的职业棋手们 他们的所思所虑几乎是完全超越了我能理解的程度,他们会连续思考20步、30步,倚靠他们对棋形和局面的理解,在顶尖棋手层面 说实话他们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所以,当美国围棋协会组织并且发展起来,他们最重要的事就是举行段位比赛,把那些零散的自发的围棋爱好者,纳入到围棋的等级秩序中来。这样棋手们自然就有了“向上爬”的热情,由此就把美国的氛围带动起来了。当然,不仅名声,奖金也很重要。像刘安迪,拿到奖金时也是非常快乐的。毕竟游戏不能当饭吃,而游戏能够赚钱了,就可以当饭吃了。所以美国围棋协会主席对刘安迪他们说:因此 AGA会派你们去在韩国的五个最大的赛事,你们已经不再是个人围棋选手了,你们还代表美国围棋协会以及整个美国围棋界。因此,如果你们变得更强,成为英雄,并且挣了大钱,会有成千上万的孩子会因为你们而学习围棋,他们想成为你们一样的人。我们还在第一步,我们将继续前进。

    这就是“围棋”的大白话。当然,成年人不仅需要奖金还需要更多别的东西。片中,《围棋世界》杂志编辑周刚给我们透了个底:因为在古时候啊,日本也是,日本是一个等级很森严的国家。但是围棋,他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下棋下得特别厉害的人,有机会和国家的领袖,有机会和他说上话!在17、18、19世纪,日本是围棋世界的中心,围棋的地位非常的高,他们甚至对下围棋给予补贴。日本的围棋代表团第一次来中国访问,就是1960年。但是他们(中国棋手)跟日本对抗完全不行,根本下不过,差很远。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努力想追上日本,韩国也一样,最后他们终于赶上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在中国,尤其是在韩国,打败日本是一件大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围棋得到了最大的一次发展,因为政府支持,以前从来没有过……从来没有过,他们开始出现一些厉害的选手,在1970年代,中国出现了聂卫平,他可以打败大多数的日本职业棋手,而且不止一次,这当然在中国引起了轰动。说到韩国,曹薰铉是韩国最强的选手之一,他在9岁的时候就成为了职业棋手。当他开始参与国际职业围棋大赛的时候,他获得了第一届应氏杯冠军。曹薰铉获得应氏杯之后,媒体开始大面积的宣传围棋,对围棋的态度也完全改变了,我们开始思考。例如……围棋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游戏或者竞技体育。

    这样的话,与获得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高手的聂卫平和韩国的曹薰铉口中可以得到证实。

    聂卫平:最高兴的事应该是什么呢?就是中日擂台赛,我连赢了三届,而且都是奇迹一样的,特别是赢了棋之后,能接到像邓小平打来的祝贺电话。

    曹薰铉:赢了比赛之后的一瞬间,他们突然告诉我登上一辆敞篷车。因为我赢了,我必须上车。我们坐车从金浦机场开始一路经过游行队伍,我甚至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人性的好胜,与社会的竞争,给围棋,给文艺,给科学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对于兴趣、爱好的追求,也成就了我们的人生。

    但是,我认为人生追求“神之一手”,更要追求“完美境界”,创造出自己的极致来。至于人世的竞争,不需要远离,也不能够沉迷,独立地创造自己的境界,像吴清源一样,活出一个传奇来才是重要的。

    至于影片最后提到的“在2016年 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突破震惊了整个围棋界,顶尖职业选手李世石首次被一个计算机软件击败”,我们不仅知道,还知道后续,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柯洁也输了阿拉法狗。时代在变,围棋也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在这个美好的21世纪,我们需要新的传奇!18.10.13

    电影X学 公众号

     3 ) 棋

    围棋 规则极其简单,但是想学好又极其费劲的游戏。

    我在几个月前接触了围棋,由于是自学,前进的道路很漫长,但是围棋真的让人沉迷其中,有一段时间我只想着围棋,不想着别的……围棋仿佛像毒品一样……

    在B站搜围棋教程时,不经意搜索到了这个记录片,其围棋纪录片我第一次看是央视的《围棋》,然后才是这部。围棋向来是中日韩三国,我希望围棋能够在世界上传播开来,记录片所展示的是美国围棋手为围棋奋斗的故事。其实对于鸡汤我们并不少见,但是正如前面说的,围棋和毒品差不多,许多人一心学围棋,却忘记了这个社会,对于他们来说,围棋是梦,他们可能一辈子达不到韩国大小李的水平,但精彩对局,神之一手就是他们的梦,而忘了与社会融入,与现在流行的忘了梦想,他们恰恰是另一个极端。在片尾,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我记得有个选手片中下棋时,输了一把,因为他太注重实地了,实地,外势~我们都需要,二者兼顾就是绝妙一手。

    现实,梦想,二者兼顾,就是绝妙一手,也有可能是人生中的神之一手!有人问,有那么一手吗?我认为应该是有的,毕竟围棋也是在追逐精彩的一局不是吗?人生也该这样,输赢不重要,精彩才是重要的。

     4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一个游戏普及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竞技化。游戏的表面是娱乐,而一旦进入竞技的层面,就象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围棋,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

    当你日复一日每天花大量时间投入一项事物,而你又是如此热爱它不至于厌烦,除了它你就已经无处可去了。幸运的是,这世上只有极少数人能将这样的热情维持数年。

    所以这部片子最令人震撼的一个桥段必然是吴清源的那一小段话,

    “有一次,我去京都的一个寺庙,我下了一盘特别好的棋。但是有一步,一步打吃,这盘棋就被毁了。濑越先生和寺院众僧都非常失望。那是如此接近完美,但是一个打吃…

    这很可能是我们如今所能看到的一个百岁传奇老人最后的访谈内容。在他的时代,棋坛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当如今我们谈及那些日本最好的棋手时,吴清源并不属于其中。如大竹英雄在电影中所说:“对我们来说,吴清源先生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 而这样一位上个世纪最传奇的棋士在最后能回想起的,应该是他初到日本,为证明自身实力而下的一盘棋。

     5 ) 欧美围棋,野蛮生长

    兴趣原因在油管和twitch上关注了一些欧美的围棋频道,油管上粉丝比较多的大概有2到3万,twitch上直播的话,除了稀少的大型欧美围棋联赛直播解说,几乎没有一场直播有100人以上同时观看。职业棋手现在还在更新的大概只有ryan li 李立言了,他和殷明明开办了纽约围棋协会,工作之余会教教棋。他应该是欧美围棋水平最高的,毕竟赢过陈耀烨。至于剩下的北美职业棋手也有水平不错的,比如片中的两位,还有这些年培养的几个,但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亚裔。

    其实围棋很像英雄联盟,顶尖玩家现在几乎都在中韩,近几年越来越两极化。日本上一次拿世界冠军是在2013年亚洲电视快棋赛上,“金童”井山裕太,80后,现在还是日本围棋的顶梁柱。近几年日本围棋在世界大赛上基本都是一轮游,唯有井山能稍微抵抗一会,剩下的90后00后没有能看的,强一些的许家元、余正麒还是台湾人。如果说日本围棋的衰落是因为体制原因,那怎么解释AI出现后他们也照样毫无起色?顶尖棋手借助AI研究就像把围棋上帝请进家一样,研究的越多越强,比如申真谞,申工智能,每天除了学ai就是学ai,对ai的理解比别人深,很快就成为世界第一。所以归根到底还是竞争压力越来越小,日本人懒了。国内的比赛奖金够他们生存,世界大赛的奖金也没有日本头衔战高,再加上日本的逆天老龄化,孩子少天才就少,怕是无力回天。而韩国这个国家是发达国家里的异类,现在还卷的要命。

    欧美围棋不可能培养出像中韩一样强的职业棋手的,因为他们不可能像中韩的冲段少年一样每天学10小时围棋。一天10小时在中国学生眼里根本不算什么,从初中起一天就超过10小时了,但在美国就算是高中也差不多只有这一半。10小时就等于放弃所有社交、运动、游戏,学生怕是会枪杀老师。

    在中国很大一部分人在学棋上能投入很多是因为就算他们成不了职业棋手也可以当围棋老师,学棋的孩子很多,但近几年生育率下降,学棋的孩子会越来越少吧。但中国毕竟人实在太多,顶尖棋手不会受什么影响,受影响的只会是底层业余老师。我不知道在美国教棋是什么情况,但可以想象,只能在大城市,而且学生八成都是亚裔。

    欧美学棋的全凭兴趣,这一点来说他们的围棋比较单纯,很多人下了很多年棋还是k级水平,依然乐此不疲,就像片中采访的那些人,对他们来说达到1d是很困难的事情。没有老师帮助,很难进步。我曾在野狐和伊利亚下过一次,他是7次欧洲围棋冠军,但水平大概只有中国普通业6,野狐9基本站不住。

    我也是自学围棋,所以比较能理解初学者的难处。b站的up主有很多高手,上传了很多高质量教学视频,大一大二闲的没事看了很多,比油管上的质量高太多,数量更不必说。在国外,自学看油管,里面的视频大部分为初学者准备,高级一点的很少,关键是体系还不全面,照顾不到基本功,特别是缺乏深入的定式研究。我认识一位瑞典老姐,定式全是“创新”,开局漏洞百出,布局完胜率基本归零,全靠中盘乱战硬是打到野狐4,应该说她是有天赋的,但埋没了。野狐5之前掌握定式常型太重要了,没有人教的话后续的进步无比艰难。即使ai出现后所有人都可以向ai学习,但ai的棋水平太高,难以解读,对低段来说没有太大帮助。

    围棋是残酷的竞技游戏,它的优势与劣势是一体两面,全在胜负二字。我这种三流爱好者输棋的时候也会想,围棋真的好无聊,太拼了,少计算一点就会输。有时候也会想,花这么多时间在这上面,不如多看看书、和朋友打游戏,但是过一会再想就觉得人不能这么没良心,下棋还是带给我很多快乐的,否定围棋就是背叛了以前快乐的时光和时光中快乐的自己。游戏嘛,快乐最重要,一个1d,在中国只能归入“不会下棋”,但在美国完全是一个高手了,没有来自周围的压力,快乐围棋,想想也蛮不错,能体验到古人下棋的感觉。短期内欧美围棋不会有什么实质性进步,但像Ben这种热爱围棋的人最后能以教棋为生的话,也是这些年美国围棋人不懈奋斗,野蛮生长的成果。

     6 ) 纪录片之外的小八卦

    我在B站先看的《阿尔法围棋 / AlphaGo 》,看完b站推荐里有这部,闲着没事就一起看了。所以当看到这个纪录片里好多人在《阿尔法围棋》里也出现过时,八卦之心出现了。以下是利用有限的百度搜索资源,拼凑的一点点纪录片外的小八卦及个人吐槽。

    ①Michael Redmond

    此君在《阿尔法围棋》里是谷歌官方围棋解说嘉宾,《围之棋》里他和Ben一起去给吴清源先生祝寿。百度词条显示,此君美国人,1963年出生,11岁开始受物理学家父亲的影响下围棋,很快就估计美国之内没对手了,因此14岁前往日本学围棋,2000年(37岁)成为职业九段。

    ※个人吐槽:在上世纪70年代,14岁就有东渡日本学围棋的决心,爸妈也支持,难得哦

    ② Andy Liu 刘志远

    作为北美首位定段的职业一段的棋手,公认的天才,纪录片里的Andy Liu 感觉就是以油炸薯片或薯条还有碳酸饮料为生。不过拿到冠军的那一刻,整个手足无措的样子,很开心又怕太骄傲,又要表现谦逊,华裔家庭的熏陶展露无疑。

    ※个人吐槽:根据Ben Lockhart的一段访谈,在2015年,不同凡响的Andy Liu“最近他的心在女友那里,下棋少了”,看来天才适应普通生活满快的嘛。

    ③Curtis Tang 唐可

    号称认识Andy Liu 12年的好基友,纪录片里性格活泼开朗。搜到一篇文章“美国神童对围棋的逃避”的翻译,主人公就是Curtis Tang 唐可。唐可从小也算是围棋神童,在美国拿奖无数,并且小时候专门回中国的围棋学校训练,不过可能受不了枯燥的学习环境,最后还是回美国正常读高中了。

    ※个人吐槽:所谓天才,真的是凤毛麟角。不过会围棋的,感觉都很聪明,唐可不能当职业棋手,还是可以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完成学业。

    ④Ben Lockhart

    在纪录片中,此君对围棋异常痴迷,为了学围棋不惜辍学跑去韩国学棋三年。大家有木有发现,这个纪录片的导演叫做Will Lockhart,巧合吗?No!原来这个纪录片的导演就是Ben的哥哥!哥俩的围棋水平其实都不差的,哥哥业余7段,弟弟业余5段。导演,也就是哥哥的本职工作是物理博士在读。

    ※个人吐槽:冰岛有会拍电影的守门员,美国有会拍纪录片的物理博士。

    2012年以后,Ben Lockhart对围棋的痴迷有增无减。百度搜索的新闻中,他除了继续每年参加北美职业定段比赛外,还在在2015年作为唯一的欧美棋手参加了三星杯比赛,另外对围棋在北美的推广也一直献计献策。

    不过搜到之后了这篇文章之后,//www.jianshu.com/p/a28f852fb8c1心情有点沉重。2017年,Ben Lockhart被诊断患有非常罕见的癌症,并且已经是晚期。这篇文章中,有Ben Lockhart被确诊癌症后,在facebook上发的一段非常感人的文字。2017年的8月份美国围棋大会Ben和哥哥一起参加了,但之后就搜不出什么新闻了。

    邢居实的《拊掌录》有载:“人目棋枰为木野狐,言其媚惑人如狐也。”围棋是一种游戏,一种足以令人沉迷的游戏。这个纪录片的最后,有人问Andy,你是不是会有些后悔,花了太多时间在围棋上?但是什么又是重要的事?什么又是不重要的事情呢?纪录片可能也想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吧。

     7 ) 无意中记录了时代的余晖

    这是一部从美国人角度看围棋和围棋运动的纪录片,但也同样适合任何关心或者好奇围棋的人去看。

    历史感来自于反差,反差则启示了历史的隐喻。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时候,吴清源还没有去世,阿尔法狗及其后继者们还没有颠覆围棋和围棋界的面貌,不管是职业棋手还是业余爱好者都还在自信地下着黄金时代的围棋定式,同时笃定地相信这一切还会在这个技术颠覆世界的时代里再延续十年二十年乃至永远。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无意之间记录了围棋作为竞技的无奈转向和作为文化的无奈自觉,恰如记录了日本世袭名人时代挽歌的川端康成。见证了太多传统谢幕的川端康成反复倾诉他的感伤,而现代人早已习惯了社会和自身的剧烈变革,根本无暇在连续的变革中去品味和凭吊。所以看着这部纪录片的围棋人,最多也就是感慨一下五六年前的围棋竟然是这么下的,然后迅速适应这场变革,开局第五手棋去点三三。

    这个时候,回看日本的两日制比赛,也许会更深地体会到,传统和仪式感支撑之下的艺术自觉,可能是变革之中最值得坚守的精神家园。

     短评

    心疼ben,热爱围棋想在美国振兴围棋(感觉impossible mission)还得了癌症…

    4分钟前
    • 连子glu
    • 力荐

    两个被共同好友界定为不能融入社会的棋痴,在本心与现实的缠斗后却做出了迥异的选择:华裔的Andy拿下职业一段后从事金融业;美国人Dan在亚洲深造后回国教学围棋。微妙的结局。

    8分钟前
    • 阿稚
    • 还行

    可能专业或围棋爱好者会觉得讲得还不够,作为门外汉的我,电影里围绕围棋的几个青少年的命运倒是挺吸引我,人生初始就已艰辛,还有巨大的隐形机会成本让人不停的怀疑自己、挑战自己。

    13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美国视角,AGA比赛切入,掺杂一些围棋知识和围棋大佬访谈。AGA比赛一般,大佬访谈很好看。推荐。

    14分钟前
    • ogre
    • 还行

    刘德华一路赢,白人小哥一路唏嘘。正准备打2星的时候,吴清源彻底的震撼了我。

    18分钟前
    • celestebook
    • 还行

    4.5,AlphaGo之前的围棋世界,旧日荣光很有意思……一些思考也很有意思

    21分钟前
    • 阿特拉斯抠抠脚
    • 力荐

    作为门外汉和懂围棋的爸爸一起观看。with papa

    23分钟前
    • Clairvoyant
    • 推荐

    拍摄剪辑都能看得出用心和用功。

    24分钟前
    • 生活是甜蜜
    • 推荐

    年轻真好,年轻迷上围棋这种东西真好! 他们真的可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下围棋,但是如此努力,能达到一段已是不易,有些东西真的是靠天赋的。有趣的是,本片拍摄是在阿法狗大战之前,看到成片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可惜制作者没有去采访他们的感受。最后还是要面对现实,说要下一辈子棋,三人中最厉害的还是去金融界工作去了。

    27分钟前
    • 醉舟
    • 推荐

    美国这(伪)专业比赛的裁判够业余的,连投子啥意思都没闹明白就开始当裁判了...前一辈的采了大竹英雄、聂卫平和刘昌赫,有一小段曹薰铉的,华学明也出镜了一下下,金明完操着一口可怕的英语在讲棋;直到看到纪录片男主之一和Michael Redmond在影片最后去看吴清源,才反应过来很多素材应该是在2014年前拍好的~吴挺深情地回忆了木谷实,还提到了老师濑越宪作,不过感觉吴那时反应真的已经很慢了。从电影角度说,拍得挺乱的;但能拍出来就不易了。

    32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还行

    成片在阿法狗和人类对战之前,很纯粹的关于围棋的纪录片,能采访到棋圣,很是惊喜。几位主角中棋力最强的一位,好不容易成为职业一段选手,最后却从事了金融行业,也是有点唏嘘。

    33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吴清源,99岁,想到年轻时在京都寺院下的那局完美的棋,因为一个打吃被毁掉的局,仍然会流泪。

    37分钟前
    • 你说什么都对
    • 推荐

    压轴有吴清源虽然是好,但是和前半部分断裂太开,完全无法贯通。

    41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第一时间付费支持。影片最后吴清源先生的段落,应该也是其生前最后一段采访资料。珍贵的同时,吴先生那种临近生命终点依旧想告诉所有人“围棋给他带来的快乐”的真诚,让人为之感动。

    43分钟前
    • ygjfzly
    • 力荐

    主线记录得是美国第一场职业定段赛,附带采访了很多大佬,但大佬们基本就一人几句完事儿了,感觉还有海量的采访资料没有放出,结尾甚至采访到了99岁的吴清源,这片子的素材积淀非常了得。

    44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推荐

    围棋在东亚之外推广,估计比起文化更是一个经济问题。

    47分钟前
    • leoglory
    • 推荐

    很多很多年前看过这部纪录片的预告片,很多很多年后终于看到了完整版。总体来说重心放在了美国围棋协会举办的一次定段比赛上。因为拍摄和制作花费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而在这一段漫长的时间里面围棋世界又因为AI发生了可以说是极其巨大的变化,所以观看全片的过程中,对于里面人与事与想法,颇有一些物是人非之感。于我而言,看到片中99岁的吴清源还是非常感动的;另外片中出镜的日本棋院的那位工作人员,在我去日本棋院参观的时候也是他接待了我,看到他很是亲切。

    52分钟前
    • 心之pipo师
    • 推荐

    结尾出现了吴清源先生。99岁的他指点后生下棋,回忆往事…一辈子活在看似小小的却又如宇宙之浩瀚的棋盘中真是太令人动容了。

    56分钟前
    • 暗涌
    • 还行

    只有围棋在世界范围内有更多人参与了,这项运动的影响力和魅力才会展现出来

    58分钟前
    • 醉饮狂歌
    • 力荐

    当然要感谢两位美国佬拍了这部纪录片,来这个世界最复杂的棋类游戏来树碑立传,而不是中日韩。有几个点印象深刻,日本大师大竹英雄在多年前说到如果计算机能打败人类的围棋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没想到在影片拍摄后还是发生了。世纪最伟大的华裔棋手吴清源还在本片中留下了最后的身影,他也只活到了100岁,独享棋圣名号。而片中的ANDY却希望人类能有上千年的生命以便给他更多时间来学习,人类之光,在这一刻是熠熠生辉的。看到美国围棋协会的顶尖选手都是华人,我是暗中窃喜。

    1小时前
    • 声色画报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