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画片 父与女

    父与女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画片中国大陆2016

    主演:内详 

    导演:谢承霖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头脑特工队2

    • 剧场版 BanG Dream! Poppin//Dream!

    • 魔界都市新宿

    • 朝花夕誓 (普通话版)

    • 花吻在上OVA~恋人的羁绊~

    • 正片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 正片

      天才眼镜狗

    • 正片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剧照

    父与女 剧照 NO.1父与女 剧照 NO.2父与女 剧照 NO.3父与女 剧照 NO.4父与女 剧照 NO.5父与女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即使你对「谢承霖」这个名字不熟悉,你也肯定会看过他所创作的、屡次被刷屏传播的动画《低头人生》。《低头人生》这部短片不仅拿下了去年的学生奥斯卡,还入围了第90届奥斯卡动画短片十强。   但《低头人生》只是谢承霖在大三时期的作品,有不少小伙伴也很好奇谢承霖的毕设作品又是怎么样的呢?   其本科毕设作品《父与女》动画短片围绕一个学习高低杠的女孩所展开。   影片试图从小女孩自身的成长,事业的成败,以及她和父亲之间相依的生活等方面入手,来勾勒出一个小女孩从幼年到少女的这段时期的历练和成长,并传递这些经历中所渗透出的父女情。   《父与女》是典型的手绘风格。它通过看似简单的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世间最温暖最朴实的情感,这种略显粗糙却细腻写意的艺术风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也是手绘动画最吸引人的地方。   谢承霖,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在南加州大学动画学院就读动画。   《低头人生》...

     长篇影评

     1 ) 关于整个片子的分析理解和胡克斯教授讲座的笔记整理

      其实我写这个是为了记录一下免得以后我忘记了 = = 当然也希望对有困惑的人有所帮助,

      在国际动画节上有幸听到爱迪•胡克斯(ED HOOKS)教授关于动画师表演的讲座,期间他分析了父与女这部片子,先全片放了一遍,然后又分析着拉了一遍,很多原来没有注意的细节都被串起来了。教授说他也认识这片的导演,我觉得他的分析和理解基本上还是对的.....
      第一次看这个片好像是在大勇老师办公室他给我们放的,然后回来自己又看了几次好像,不过很多地方还不是理解得很透彻......
      胡克斯教授挑选了很多细节来说明,我觉得他应该和该片导演有过交流的,虽然大勇的理解和胡克斯教授的理解和分析有一点点差别,但是我是比较倾向于胡克斯教授的分析,因为我原来的理解也大致如此。
      首先教授提到,自行车和车轮,是象征着生命,车轮不停,生命不息,所以片里每个人都是在自行车上的,而离开了自行车去往远方,便是象征生命的终结。
      开始的时候,小女孩和父亲一起骑车,她便骑得很轻松,在那片上坡的地方,也能轻松地骑上去,没有什么困难。但是父亲离开了她,离开了自行车,划向了大海,也就是说,小女孩的父亲去世了。在这里,教授还特别提到了小女孩父亲离开的时候,导演对于此处的把握和表现非常好,把情感传染给了观众。就是他第一次走向码头,走到船边上,但回过头去,看了一会,又冲回去一把抱起女儿,这样动画角色的表演才是富有感情的,人在去世的时候对于生命和爱的人的不舍便传达给了观众。然后当他第二次走向船,音乐才慢了下来。他坐上小船。
      之后父亲划向大海,小女孩做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将会影响她的后半生,那就是独自一个人骑车回家。这意味着此后她的生命里将不再有她父亲的陪伴和保护。
      此后的一个场景里,小女孩稍微长大,但是当她骑车上那个坡的时候,却不像原来有父亲陪伴时那样轻松,反而吃力了,这就是象征着她的生活因为失去了父亲的保护和帮助,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变得艰辛。
      而她每次的守望,是在等待父亲回来么?我觉得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是的,因为年幼失去父亲,小孩都会理解为离开,而不是去世,都会以为父亲会回来,但是懂事以后,就会真正懂得生命的离开是不会返回的,而她父亲划船远去的那个地方,其实是象征了她心中的那个父亲离开或者空缺的位置,(我表达的得不好,但是我能理解),或者说是那一道伤痕,她并不是在不停地想父亲回来,而是在不停地回想父亲的离去这件事,每想到这件事,她都会忧伤和惆怅。推广到每个人都一样,每当你的思绪经过那个位置,都会停下来,然后久久的怀念和回想,最后又不得不跳回现实中来,你并不能期待亲人回来,但是还是会去远目。就像我每次看到家里的旧书就会想起买这些书的爷爷,然后思绪停在那里不停地怀念他和他的事情。
      接下去,在狂风里,钢琴的节奏变得更快,女孩在风里只能退着车上坡,这就意味着她的生活变得更加的艰难。
      然后,女孩变成了少女,她和同学一起骑车,但是她在上坡的时候,比她其他的同学要艰难,在平路上,大家都骑得轻松愉快,她也显得吃力,然后又来到那个地方,她渐渐慢了下来,最后停住。又一次远目。过了很久才跟上去。然后导演给了车轮和树荫的特写,这个应该是在象征着车轮向前,女孩渐渐地长大。
      然后,女孩有了男朋友,由于坐在男朋友的车上,也就是说生命中有了他的保护和帮助,前进的时候便不再艰难。她也没有再驻足在那个父亲离开的地方。但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胡克斯教授在分析的时候没有讲到,但是我注意到,在经过那个地方的时候,她还是回头看了一下。导演实在太细心了,真的把感情注入了角色。
      接下去的一个场景,我原来真的不太能理解透,就是在黑夜里,月亮高挂,然后是女孩骑车,开着灯,车灯的光经过路面。胡克斯教授要我们特别注意了这里,他说,这里的意思是,大家都会有体会,在夜里,特别在黑夜里,思念和探寻会变得愈发的强烈。我不知怎么表的,但是我理解和体会了,但愿大家也能体会到。
      然后接下去,女孩有了孩子和丈夫,她变成了一个女人。当经过那个位置的时候,他们一起停了下来,结婚以后,两个人的悲伤喜悦,都会理解交融吧。
      但是接下去这里又是一个重点了我觉得,导演真的太厉害太细心了。
      在来到这个生命离开的码头的时候,女人,丈夫,孩子的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们还无法理解死亡和生命,于是他们在水边嬉戏,丈夫则是坐在岸边,有一点茫然地看着大海,而女人应该对生命和死亡有着更深刻和沉重的理解,她只是站在她以往远目的地方,尽力地向大海那边看去。
      然后暑往寒来,在于年轻的孩子错身而过的时候,女人的车已经开始摇摆了,这就意味着她已经开始老去。当她来到那个地方,她终于走下了那个码头,但她的背已经开始弯了,当她眺望远方,原来的大海已经干涸,有的地方也变成了湿地。
      生命的车轮继续向前,这时候原来的女孩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奶奶,她已经不能骑车了,只能推着她的车向前。车轮越来越慢,这就意味着她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她要离开她的车了。
      然后,片子又来到了一个重点,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导演的功力。
      当她停车在那,然后要走下去的时候,她的车摔倒,她回去扶起来,再摔倒,再扶起来,一直到第三次摔倒,她只是回头看了一眼,没有去扶车,而是走向原来的码头。
      这意味着什么?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和临死之前,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活下去,就算是那些自杀的人也一样,在最后最后的一刻,也会有挣扎。角色的鲜活和感情,便在这里,老奶奶不停地扶车,便是象征着她生命最后对于生的向往。
      但最后她还是死去了。她慢慢走下去,来到原来的岸边,大海里长满了草。她想草海的深处走去,寻觅父亲的足迹。然后她来到了那条小船。我觉得这个设计太屌了真的。这个小船的场景和意境,设计得太屌了。
      她看了一会,走向父亲的小船,然后扶着船,伸出手指触碰了一下。这个细节,胡克斯教授说他虽然看过这个片子不下200次,但是讲座那天他是第一次注意到。
      老奶奶慢慢地走过船尾,然后躺到船里,感受着父亲感受过的一切。她似乎睡着了。
      然后她像一只猫一样,似乎注意到了什么,突然醒来。然后起身,走过去。她越走越快,最后变成跑,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年轻,最后变成了小女孩。然后她看到了父亲,她停了下来,两人对视着,我们几乎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心里对话,父亲充满了愧疚,而女孩似乎是在问他,这么久了你去了哪里。然后父亲向前一步,女孩快步跑过去,两人停顿了一会,最后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看到这里,教授长叹一声,然后张开双臂,说, It's a magic!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女孩最后没有变回她父亲离开的时候的年纪,而是要比那时候年长一点,胡克斯教授的有解释,他说那是因为在开始的年纪,女孩还无法理解父亲离开和去世,你看在她第一次一个人返回的时候,并不显得悲伤失落。最后与父亲相见的年纪,正是她能体会父亲的去世的年纪。我这里还是表达不好,但是我想我理解了。
      这个片子,没有什么特效和花哨的表演,人物角色甚至没有面部的表情和对话,配乐只有钢琴,但是导演却赋予了角色深厚的感情,向我们述说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关于爱和生命的故事。
      胡克斯教授说,在社会里,艺术家要所起到的作用,就好似古代氏族里的萨满巫师一样,要运用自己的“魔法”,把整个氏族联系在一起,对于今天,也就是要用艺术的魔法,把爱,把真正人性的最美的最真挚的东西坚持下去,让人们联系在一起,他用的词好像是“connect”,
    不至于人们孤立互相仇恨自私,最后导致氏族的灭亡。他说,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像这部片子的导演一样出色的萨满。
      我想这段话值得我受用终身。
      就算是黑暗的灰色的作品,其内核也应该是美的,是善良的,是能让人们向善和感动的,我想这才是艺术的责任啊,我想我如果要做一部漫画或者动画,我一定会让它是善良的,能让人们联系在一起的。

      以上...北京下雪了...打字戴手套.....好冰冻啊我屌。

     2 ) 做为父亲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漫画书,其实是一本现在不大有名的《父与子》,德国布劳恩的作品,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和父亲一起看,那也是他最喜欢的漫画。
    于是,父子俩看漫画上的父子俩,眉开眼笑,为里面有点迂腐的父亲,有点调皮的儿子,以及那种无法描述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这部漫画的结尾也很有诗意,父子俩历险归来,厌倦了热闹和簇拥,于是手牵手走进了月亮消失了。我想,自己之所以喜欢它,可能也因为在骨子里,我和父亲一样,都是一个安静而不爱交际的人。针儿说七十年代初的人虽然在热闹的场合也能游刃有余,但都非常需要自己的空间,只和有限的人交往,喜欢独处。
    至少对我来说,她说对了。

    看《父与子》的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最早买的版本估计在家里都已经破烂不堪,如同萧乾翻译的那本《好兵帅克》,虽然后来买了更精致更好的版本,都觉得不如最初的好(《好兵帅克》的新翻译有厚厚两大本,上下册,而萧乾翻译的呢,只有一本中等厚度的,但大师就是大师,味道都在骨子里了)——今天,我也做了父亲。

    感谢WIND的推荐和霓裳云影的资料,我把这个八分钟动画短片看完了。我不知道父亲在和我一起看《父与子》的时候,跟我现在看《father-daugher》的心态是否类似,我想大概是有些不同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和父女之间的情感区别挺大的。我和父亲之间,沉默的时候居多,情感波动非常少,但看《father-daughter》,我破天荒居然为一部动画片流泪。在我成为父亲、有一个自己的女儿之前,我自认做不到这点。

    迈克尔·度德威特 Michael Dudok de Wit
    男,生于1953年,荷兰,乌得勒支
    出生于荷兰。先在瑞士念版画,1978年毕业于英国West Surrey College of Art,专攻动画。在巴塞罗纳待了一年后,1980年代起定居英国伦敦。他曾在Richard William、Richard Purdum等英国著名动画公司工作,也参与不少广告片制作。在法国疯影(Folimage)动画公司支持下,1994年他完成了首部个人动画短片《和尚与飞鱼》(Monk and Fish)。片中的小和尚追着飞鱼到处跑,为他追来了1995年法国凯撒奖与欧洲金动画奖(Cartoon d’Or)。迈克尔在伦敦有个自己的电影工作室,他也从事绘本创作,作品有《四只小水獭》(Vier Bevertjes in de Nacht / Four Little beavers in the Night)、《奥斯卡与小呼》(Oscar and Hoo)、《父与女》绘本版等。他同时也在英、法与瑞士等地的动画学校教书。

    上面这段是网上找来的,很多地方有,大同小异。

    我想,在见识过华丽的辞藻和复杂多变的表达方式之后,我反而对简单而沉默的东西失去了抵抗力。那些没有台词的细节,在我看来,无一不是顽强的呐喊。我知道这段8分14秒的时间充满了理想化的思念守候和眷恋,但我仍然不能抵挡这样安静的永恒,这样温暖的孤单,这样简单的忧伤。

    =======================================================

    上面那些,是去年八月初次看这个短篇的时候写的。觉得很多事情没有说得很清楚,尤其是关于父亲的心态。
    对于片中的父亲为何独自远航,没有任何说明,我却心有戚戚。在以前的文字里,我描述过内心的“玻璃房子”,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注定的游离和孤独。我知道片子中的父亲是深爱着自己的女儿的——无须理由,或者说,问问我自己就知道了。若非要举个什么证据,我也许会说,对于那么细心敏锐的女儿来说,她如此依恋和怀念自己的父亲不就是最好的证据么。
    但他仍然独自离去了。在有些男人身上,是会有一种孤狼的气息,哪怕那个人很和蔼很亲切的样子,但他的内心有一部分是永远不属于任何人的,仿佛隐藏在云端的天空之城。他用那一部分来追求某个疏离于世界,只有他全身心投入的东西。因此,对哪怕是他最深爱的人来说,虽然他可以完全眷恋,但依然是无法完全信赖的。
    是的,我在借这篇评论告诉你这点。毫无疑问。

    非常喜欢那个幻化的结尾,沧海桑田,无论父亲追寻的是什么,都已经变成了无意义的虚空,甚至连他自己都是,只有在深爱他如同女儿的人眼中,他才存在,一直存在着。父亲并非死于意外,甚至死亡与否都不可知,他只是选择了他宿命的方向,但女儿,如同女儿一般爱着他的人,却熟悉他留下的每个痕迹。那种记忆,永远新鲜。
    那也是他存在的意义。

     3 ) 写给六楼妹妹的信

    六楼上的小妹妹:

    你好,抱抱!嗯,让姐姐抱抱,不哭……
    你可能不记得我了,正如我印象里的你还在襁褓中酣睡。
    我的妈妈和你的爸爸是同事,我们生活在同一幢家属楼里。
    你出生的时候,我正准备离家求学,转眼间你都上小学了呢。

    还记得你爸爸是一个很和善的胖胖的大男生,人很好。
    他的职业是国家机器的末梢,或许不太招人待见,简称城管。
    咱们家乡每年都要争做全国卫生城,于是你爸爸总要加班。
    他与同事们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对付永远清不完的现场:
    违章搭建、占道经营、施工噪音、满街的“牛皮癣”。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之前的六年里爸爸会不会给你过儿童节?
    你是他的小公主,总是穿着小裙子,高高地骑在爸爸脖子上。
    爸爸的职业不能带来多少收入,妈妈自从有了你就没出去工作。
    你的家庭算是窘迫,明天就是儿童节了呀,同学们攀比着。
    别人家长用钱堆积出孩子的虚荣和快乐,妹妹你想要什么呢?

    我想你也是需要的,漂亮的文具、小花裙子、或者一套童书。
    爸爸想到了,托我妈妈买了哦,就放在他的第一个抽屉里,可是
    他却再也没机会给你,爸爸不能抱抱妹妹了,爸爸再也不能亲亲你。
    五月的最后一个下午,他们接到一个任务,某处违章建筑必须被拆除。

    意外就在爆破的一瞬间发生了,四米高的一堵墙倒下,灰尘呛得人流泪。
    所有的同事都出来了,唯独不见妹妹的爸爸,等到发现时,他走了……
    妹妹,不要怪爸爸,他很勇敢哦,他在危险来临的一刻,努力想跑回你身边。
    他不想你刚刚开始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以后的儿童节,你怎么可能笑得出来呢。
    你那么乖,那么小,那么柔弱,那么娇嫩,找不到爸爸,谁来保护你呢……

    妹妹,我们不哭了,看动画片吧,你看这部动画里的小姐姐也失去了她的爸爸
    也许父女之间有千般百般的恩情和埋怨,并非生活在一起就能说清楚的
    并非所有父亲都有机会,时刻陪伴孩子长大,他们为了各种理由离开
    其实,也是因为害怕,他们怕责任、怕束缚、怕你长大会属于另一个男人
    而且我相信每个女孩在成长中,都很想拥抱和保护父亲,结果却处处伤害他

    动画片里的小姐姐每天都会去看一眼,矗立在爸爸离开的地方,直到她变老
    才敢走近,那个或许叫做死亡的小船啊,躺下竟然像是在爸爸的臂弯里
    原来,一直到最后,最想念的人还是爸爸,嗯,妹妹,我们都是一样的啊

    愿你一切都好,妹妹,爸爸其实没离开,一直在我们心里,不是吗

    祝福你~

    我是四楼的小熊姐姐啊

     4 ) 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密码

    荷兰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的动画短片《父与女》(2000),虽只有8分钟,足以感人,却让我一直有一个疑惑,看起来是说绵绵的父女情,实际上是在慢慢揭示一个人生的真相,就是女儿从小到大踩着父亲那辆单车,每天都要来父亲离开的那个岸边,即便到了她白发苍苍的年纪,她还是一如既往的过来打卡,就好像她要弥合人生的一个缺口。

    只有到了某天,她走到海边惊然发现,在经历苍桑巨变之后,那艘父亲当年划的小船已沉匿于岸边,只是自己没有注意。也就是说,在她儿时目送爸爸划着小船离开后,父亲可能遇到了暴风雨或别的什么原因,业已遭受灭顶之灾,只是说女儿一直浑然不知,以至于她煎熬的等待了一生,期盼着父亲的归来。

    我所说的疑惑,当然包括这终其一生的守候,到底有没有意义和价值呢。

    这足以说明人的命运难以预测。开始就意味着结束。短片诗意的是,虽已风烛残年,女儿仍渴求见到父亲,于是她在岸边打了一个盹,梦见了儿时离开的父亲,跟他紧紧地拥抱了一下。这是人生最终的告别仪式。

    女孩踩着的车轮不停地旋转,终有磨损的一天。人,何尝不是呢。正因为生命如此的脆弱和短暂,人生才如此的珍贵,也就值得我们全力的去守护。

    观者所要思考的是,人,终究离开了就没有归来。这很像每个人的一生,从初始到垂垂老矣,总是怀抱希望的寻找、期待和经历着一切,无论痛苦和幸福,最终却殊途同归,仍逃不过一别。

    人生一切乃徒劳。许多期待,其实只是虚幻的泡影。

    女儿每天不辞辛劳地踩着单车去打卡,这也说明人生大多数的光景都是无功而返。或者说,人生如梦,本就是虚幻一场。任何的相遇,哪怕是亲人和爱人,也都是侥幸和偶然,必然的只有离开。

    再者,又有多少人长久以来的希望,其实只是缘于一次不经意的疏忽,正所谓百密一疏。如果这位女儿当时晚点离开,目送着父亲消失于视野,或许也就不会出现这一生的守候,但人生没有假设,一切只会顺其自身的习性。疏忽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否则也就没有缺憾。

    短片中的父亲,执意渡海谋生或远行,显然忽略和违背了天气和海潮的变化,致使突发变故,以至让女儿守望一生,直至人生将尽才揭开谜底。这种不幸的结果正是那位父亲当年形成的习惯性内因与外力叠加形成的。

    只是说我们还是为女儿这终其一生的守候而感动,感动本身也是人生的必需,如同须叟不可缺的空气和水。父女情深。这是时念于心的慈悲之爱,也是仁者一生所行的大道。如此来说,《父与女》所蕴含的这些深刻的人生密码,不细心体味怕是很难拔云见日的。

    2020.10.5

     5 ) 就像看着自己

    无论小女孩长大成人,变成母亲,变成了母亲的母亲,到最后即便发苍苍眼茫茫了也要步履蹒跚地去找父亲,即使沧海已是桑田,即使父亲肯定已经不在人世,即使经过了这么多年,孩提时便离去的父亲的长相或者都已经记不清楚了。善良的人们总是相信,世界上有些美好的东西值得去坚持去守护。

    发现在每一次小女孩在堤坝上来去的时候总会有另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当女主角是儿童时她是老人,女主角成少女时那边是中年妇人,不断地作为对应,而当女主角变成老太太的时候,对照的便成了仿佛她当年一样的小女孩,自行车骑得飞快。

    片中的堤坝无疑是属于女主人公的,而这些对应的匆匆的行人,一定有着自己的地方去守望自己的信念,一如片中的女孩用一生守望父亲。原本以为这只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不想却发现自己也一样身在其中。

    看到最后,变成了老太太的主人公推车到岸边,却怎么也停不好车的那段,看着她那小碎步一样老太太的样子,怎么都摆动不好的那辆自行车,就止不住的心酸,曾经小时候觉得上了年纪是那么遥远的事情,看着她,我却如此清晰地感觉到将来的我,也会像她一样,面对扶不起来的自行车,会放弃无谓的努力,平静地走向终点。

     6 ) 成追忆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它的情景,在学校黑暗的报告厅里。
        也记得第一次被它感动,是那样的深。但是,却不记得是哪一天了,甚至记不清是在哪一年,只是记得在偶然的一次报告中看到了这样的一部电影,一部深深的感动了我又让我经历了多年寻找的一部电影,虽然,它只有八分半。
        那还是在上学的时候,那天只是听说系主任请来了一位从国外回来的专门研究动画的朋友,晚上正闲来无事,几个朋友就相约去了,关于报告人讲了些什么都已经无从记起,印象中好像也无非是和其他出国的人一样的经历了艰辛、拼搏,最后终于逐渐被承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来就开始放影片,开始放了一些迪斯尼和其他机构的作品,也很惊艳,并且制作精良,基本上都是故事很简单,但是效果奇佳,处处充满了视觉奇观,但是对于这些作品记得的也仅仅是画面,没有太深的东西让我们感动。
         接下来就是它了,毫无征兆的向我走来。
         虽然只有八分半,但是也不能把每一个画面都记在心里,但是那种感觉和画面中无时无刻不在流淌的温情与忧伤是永远都无法忘怀的,记得那暖黄的、写意的又极富感染力的画面,记得那舒缓忧伤的配乐,记得父亲离开时的留恋,与女儿穷其一生的对父亲的想念与企盼,还记得画面中时时出现的形单影只的飞鸟,和缓慢飘过天空的云彩。还记得黑暗中它对我们的感动,以及结束时变回年轻的女儿和归来的父亲拥抱在一起时,全场爆发出的长长的掌声。这就是它---一部名叫《父与女》的动画短片,获得73届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短片奖的电影。
         是的,它的确能被称之为电影,因为它包含的一点也不比一部90分钟的电影少。看完之后很久都没能从影片中脱离出来,至于后面那报告人说了些什么,也都记不清了。一直沉浸在情感的蔓延里。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在亲情的把握、叙述以及营造上十分成功的影片。影片的女主角当然是那个一直在成长的小女孩,男主角却是记忆中的父亲,而出场不多的真实的父亲只能算是男配角。其他的配角还有转动的车轮和水。
         影片的开篇是不知原因的离别。
         最开始是一组飘忽的云,在云的下面父亲和女儿骑着车在昏黄的傍晚来到了海边。简约到极致的画面,平静的陈述着,一如时间平静的流淌。堤岸上的树很高很高,海鸟在他们的顶端盘旋。父亲停下来,将他的大车靠在树上。小女孩也从她的小车上跳下来,学着父亲的样子将车靠在大树上。父亲抬起头,望着通往天边的大海。女儿还很小很小,她抬起头看到的,只是她的父亲。父亲走下堤岸来到海边,还是舍不得女儿,转身又奔了上去把女儿举了起来,像是往常一样亲热地拥在怀里。可是离开的心意已决,女儿就那样站在岸边看着父亲的小船越划越远。女儿似乎也知道事实已不可更改,骑着小小的单车慢慢的离开了。从此便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守望。
        女儿又来到海边看着远方,可是除了一望无际的海面只有父亲走时停靠在树下的单车还在那里。
        树叶随着风飞快的生长着。女儿也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小姑娘,顶着狂风还是来到了海边向着父亲远去的方向看着,留下痕迹的依然是只有那辆树下的单车。
        下雨了,女儿穿着一身蓝色的衣裙(这是整部影片里仅有的一点亮色),来到海边,这时父亲的单车已不知去向,只剩下空空的海面对着她。
        这一组镜头下来影片似乎完成了一个段落,因为这几次女儿都是向着来的方向回去的。也许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生活是向前走的,有许多我们改变不了的东西就尝试着接受吧。
        接下来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幸福又平凡的一生。
        女孩和伙伴们一起骑车经过,也许是放学的路上也许相约去郊游,当伙伴们兴高采烈的往前骑时,女孩却又停在了那棵树旁,静静的看着远方,可是远方除了远方还是一无所有。前面的伙伴发现了掉队的女孩,向她招着手催促她赶快前行,女孩收回目光向前骑去,车轮转过一格格斑马线一样的树影。
         女孩坐在男友的后座上。勾着脚紧靠在男友的后背上。在经过那片海边时,女孩别过头看着远方的海面,任由男友带着她向前远去。(在这里插进了一个我到现在也没能弄懂的镜头,是夜里。唯一的一次黑夜。一束手电筒的光带着人的脚步走过画面,我不知道导演的具体意图,但是我想应该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者一个隐喻,人在黑暗中用手电筒除了照亮还应该是寻找吧,让我想起了电影《半生缘》里的最后一个镜头)
         女孩(应该说是女人)已经有了一双儿女,和丈夫一起来到海边玩耍。当丈夫领着两个孩子下到海边时,女孩却站在岸堤上,就是当年父亲和她离别的地方,向远方看着。
         到冬天了。女孩已是中年。女孩独自起着自行车来到了海边,满目皆白,一望无际。不知道雪的下面还是不是水?也许雪就是两种物质的临界,暖一点就变成了水,冷一点就变成了冰。
         女孩已显老态。当一个小女孩从她身边匆匆驰过的时候,女孩已扶不稳车把。这是女孩第一次下到岸边,不知道什么时候昔日的汪洋已是无尽荒草,沧海桑田的变幻总是在不觉中划过指尖发脚。
         女孩已经骑不动车了,推着车走走停停来到海边。虽然步履蹒跚,可是车轮却一直向前。到了岸边,停好车转身下去的时候,车子却无风自倒,女孩转过身扶了一下却因力量不够又倒了,随后使劲地把车子扶住,转身刚走,车子又倒了。女孩转头看了看,还是继续走了下去,似乎抛下了所有的牵挂。
         下到曾经的水边,没有犹豫,径直走进了如今已是荒草构成的海洋。像当年父亲一样,就那么向前走着……,不知走了多远女孩来到了一小片空地,中央是一条半埋在泥土中的小船——父亲的小船。女孩怔怔的看了看,摸了摸船舷,想起了当年父亲离别时的样子。女孩走到了船腹前轻轻的躺了下去,就像小的时候依偎在父亲的怀里一样,温暖的阳光就像父亲的目光一样照在身上,“睡吧”,她听见父亲说。恍惚间,女孩仿佛感觉到了父亲的气息,是啊,那是父亲!她看见父亲从远方归来,女孩向着父亲的方向奔去,随着奔跑,从女孩身上流走的韶华又回来了,弓着的背直起来了,蹒跚的步履变得轻盈快捷,满头的白发又变成了万千青丝,女孩又成了亭亭玉立的豆蔻少女,站在父亲的身前。父亲还是象离开的时候那样伟岸,他们对望着,打量着,既熟悉又陌生,当朝思暮想的情形真的出现在眼前,人往往都是近乡情怯。女孩又继续前奔,到了离父亲只有一步之遥的面前,堆积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父亲和女儿紧紧地拥在了一起,影片到了高潮便戛然而止。
         影片的情感一直都是压抑着的,细水长流,一直到最后喷涌而出的时候,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怎样的如花美魇,都敌不过似水流年,可是这至亲的情感却在流年中似水蔓延。
         淡淡的风吹着淡淡的云,淡淡的云变幻着它的样子,时间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悄的溜走了,而生活也在时间里沉默的进行着,虽然有很多时候我们是那么的不情愿。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便如女孩般不停的寻找着,每个人都有自己寻找的东西,有人是那样执著,有人是那样沉默。
         整部影片的画面大相无形一般简约至极,不着笔墨却境界全出,如同很多东西一样,到了至高的境界都一样的返璞归真。画面虽显温暖却不够温馨,在温暖的上面却让人感到笼罩着一层沉郁和些许压抑。也许因为这注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不过令人惊讶的是,据作者自己说他的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其实是来自中国(还是日本?)的一本书,据作者MICHAEL自己说,这是一本中国或日本僧侣撰写的关于绘画和书法方面的书。他已记不清那个僧侣的名字了,那本书也不知放到哪里了,可是他清楚的记得书中绘画的线条和笔触。“它们深邃而成熟,仿佛自然天成。”真正的美是跨越种族和文化的,在CG日益当道的现在,如此纯粹精湛的手绘已不多见,足见作者的功底以及对艺术的理解,画面中信手拈来的云霞和树林,倒影和天空以及一个个面目模糊却个性鲜明的形象,使我们觉得这样写意朴素的风格比那些精雕细琢更来得直接,更能直指人心。
         影片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相当平实,大部分都是静止镜头,只有三四处的地方运用了推拉和平移镜头,一直都是在静静的讲述。剪接也是自然流畅,片子中的镜头几乎全部是远景和全镜,象观众的一双的眼睛,远远的、平静的注视着故事的发生,只是偶尔切换到主人公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空旷的虚无,或许还有一直存在的企盼。在以往的经验当中,人物情感迸发的时候,要用特写来强调表现,既表达人物分明的情绪,也含蓄地表达导演的主观感情,让观众也达到一种情感的统一,而本片没有,几乎找不到一个中景,更别说特写。人物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一个简约的轮廓。在这里影片的画面和镜头已不可分。
         整部影片没有一句对白也没有旁白,只有时而响起的悠扬舒缓有节奏明确的音乐。“我并不是有意要避开对白或是旁白配音。我只是比较喜欢作品中没有现实世界中声音的打扰。声音会传达很丰富的信息。所以除非画面和这种声音非常和谐,否则是不该轻易应用某一种声音或对白的,因为这会造成一种很不舒服的冲突。在〈父与女〉中尝试使用的手风琴和钢琴的配乐,缠绵地表达了小女孩对父亲的思念与呼唤。”作者如是说。悠扬的手风琴在故事中跳跃起伏的穿梭,表露那种热切的渴望和孤独的思念,洋溢着俄罗斯味道的手风琴响起的时候使我很容易就掉进了导演编织的网里面,语言是有国界的,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有很多时候是绕开心灵说话的,音乐是直指心灵的。作者深谙这一点,所以巧妙的避开了这个障碍。质朴却颇具匠心的音乐总是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响起,编排细腻的管乐和弦乐各安其位,一个小交响的配置隐藏在暗涌的情感里与情节丝丝入扣,和手风琴交替出现的钢琴又使我们被调动起来的情感受到最敏锐的弹拨,我沉醉了,沉醉在那女孩发自内心却又不显山露水的呼唤。
          表达亲情的文艺作品尤其是电影不胜枚举,在父亲与女儿这一问题上做文章的,就动漫界而言,大到EVA中的美里、宫崎骏的红发少女安妮、《他和她的故事》中那个别扭的小女孩,小到几乎一切长篇动漫里都有的配角父亲与女儿,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动画片《咪咪流浪记》,在那里面有很多和此部影片异曲同工的地方,都是一个女儿执著的寻找自己的父亲,只不过一个偏重于行动,一个蕴藏于情感。而MICHEAL的成功在于他选用的是一根亦真亦幻的线索和一些足够牵动你情绪的片段。
          影片始终伴随着一种轮回似的寓意,充满了一种东方哲学的意境,这可能是作者不仅仅是对东方的绘画和书法感兴趣的结果。就好像一直出现的车轮的转动喻示着生命成长和四季的更迭,所有人物的出场都是伴随着车轮,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在女孩小的时候在路上和她相遇的都是老人,而当她的年纪慢慢变大甚至慢慢变老的时候,和她相遇的路人都是变得越来越年轻,就像是两条逆向流动的河流,相遇的总是相反的,就好像没有人能逃脱时间之轮的转动,一天又一天,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永不回头的是那疾驰的时光之箭。女孩在自行车上变老了,可是海岸依旧是那片海岸,大树依旧是那排大树,远方依旧是远方,思念也依旧是思念。
         另外在片中出现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水,平静纯净的水。水具有很多层面象征。它感性、平静,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亮人的内心。水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就像一面镜子,其实反映着的是观者的内心。还有在影片中时常出现孤单的飞鸟,形影相吊的树木还有天空中单朵的云彩,这一切象征意味的符号反复出现,平添萧瑟,都表现了女孩情感上的孤单与无靠。
         当最后,已经变成老婆婆的小女孩找到父亲的小船,像小猫一般弓着身子躺下去的时候,屏幕前的我完全能感受到她当时的平静与安心,那是她心灵的归宿,终于找到了。顿时心头的热流汩汩而上。结束时超现实主义的结尾让她在奔跑中回到过去,奔向父亲的那一幕,叫人感动的一塌糊涂。正如前面所说,这样压抑之后喷涌而出的情感是没有人能抵挡得了的。就象累积了千年的雪山于刹那间崩溃一样,那种感觉是一泻千里、势如破竹的。想起了多年前的一首小诗:你若是一滴透亮的眼泪
              我原是你藏着的忧伤
              划一道浅痕
              在你的脸上
              在我的心上
         希望每个人都能追逐自己想要追逐的东西,也记得自己被生命、被情感,被一切所感动的那一刻,因为那并不常有。

     

     7 ) 和我想的一样




    我有一张和爸爸的合影 是我小的时候大概7,8岁的时候站在广场的凳子上 搂着爸爸的肩膀 爸爸环着我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后面好大一片天空 都的灰灰的云 好厚好厚....
    但我总觉得我们就是在这一刻定格 一直都在这一刻....
    就象电影里一样 爸爸一直都在那 只是我没有办法看到他 直到有一天 我变成了那时候在广场上小时候的样子 那时候 我就可以搂着爸爸的肩膀了.....

     短评

    父亲其实也在一直看着你,只是已经没有可以拥抱你的身体

    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年幼之时他离她远去,她心中惆怅不知他的归期。多年以来旧时时光总是在她脑海浮现,她也常望向远方期盼他的归来。等到岁月之轮亦使她变得苍老,她终于决定走向沧海桑田的父亲之路。等到她发现她童年曾见过的记忆小船,她仿佛看见他就在身旁。

    6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力荐

    有一天我回变成小时候,然后爸爸就在那,永远也不离开我了.... 对爱的人,你可以守望多久?

    1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虽然大家说感人自己就憋着劲的说别哭 结果还是哭了 确实感人

    1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没心没肺,没多大感觉:(

    13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只有死亡能将我们分离,也只有死亡,能让我们在一起。

    17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感人至深,第一次看動畫短片有想哭的衝動,so nice

    21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秋日傍晚的暮色,高大杨树投下的影子,被水波惊起的飞鸟,简单细腻的画风,全是乡愁的味道,细节极美。这场等待多么漫长,最后连河水都干涸,长出茂盛青草。她回到童年的废墟,做一场梦,梦中重新变回少女模样,朝着父亲飞奔。其实等到这样的幻觉,也是好的。不断倒下扶不稳的单车好让人心酸。

    22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飞到天上的气球不再落地,枯黄的树叶飘落又沉到水底。夕阳照着单车的锈迹,我的皱纹慢慢爬着像水面的涟漪。你说当夜幕降临,便是重逢之际。此刻晚风乍起,弯月笑靥如谜,山冈上熟悉的黑影,为我送来长眠的讯息。

    25分钟前
    • 阙凝
    • 力荐

    8/10。视听分析课。隐喻蒙太奇:大树和自行车象征父亲的依靠,女儿渺小的剪影依靠着树木林巨大的倒影(对比蒙太奇),骑车路过陡坡、风雨摇曳地前行是因为人生路上没有了父亲的帮助,最后树旁的自行车不断倒下象征父亲生命的终结;云彩的大远景空镜头属于抒情太奇,从老年过渡童年拥向父亲是心理蒙太奇。

    2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像是水墨风格 父亲知道自己生命将要结束,他想在最后给女儿留下一个希望,于是他告诉女儿:孩子,爸爸将要远行,等着我回来!女儿于是便日复一日的去海边守候父亲的归来!自行车的车轮仿佛是生命的轮回,迎来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轮回!最后父女的天堂里的相见,这正是生命的又一轮回吧!~

    32分钟前
    • crystal
    • 还行

    爸爸你离开之后我再也没有长大。我怕有一天你来接我的时候,认不得我的样子。

    33分钟前
    • dum-dum
    • 力荐

    天地真大,人真小

    35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永远在等待,永远在交替,连河水都已干涸,终点却在哪里?自行车的铃声和滚动的车轮,童年的回忆随钢琴声远去,直到垂死时的幻象,结束漫长一生的守望。

    37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爸爸为什么不回来了?

    41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听,静静的讲故事。一生的等待,也许心力憔悴却没有歇斯底里,也正是这样才更加震撼人心吧。

    44分钟前
    • Kyle
    • 力荐

    忍住没哭。都说父爱如山,其实女儿对父亲的爱,何尝又不深刻呢。

    47分钟前
    • 力荐

    也许到了白发苍苍时,也有那么一瞬让我们回到过去

    49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力荐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简单的画面,勾勒出女儿对父亲的盼望,那是一生的守望。对一个人的爱可以延续多久?大片桔黄色的背景,恍若记忆里的某个黄昏,人们从这里告别,从这里等待,从这里久别重逢,在梦里找到回家的路。

    51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爱是一场轮回

    5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