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还有书籍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中国大陆2019

    主演:朱岳,俞国林,范晔,朱利伟,小隐,杨早,蔡皋,熊亮,粲然,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宁成春,何浩,薄英 

    导演:罗颖鸾,杨骊珠,王悦阳,郑苏杭,刘倩瑜,彭欣宇,林宸西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长篇影评

     1 ) 豆瓣9.2,这国产新片被吹爆,绝不仅仅因为胡歌

    《奇葩说》辩手杨奇函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今天的你又比昨天更博学了吗?”

    平心而论,敢于向自己发出这样的疑问,不是装X,而是一种底气。 大多数的我们,恐怕连这样自省的勇气都没有。 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除了必不可少的生存工作之余,大都留给了娱乐消遣。 那到底,生活的本质,只剩下娱乐了吗? 最近新出的一部国产片,正在试图解决这个困扰——

    但是还有书籍

    导演:罗颖鸾/杨骊珠/王悦阳/郑苏杭/刘倩瑜/彭欣宇/林宸西 编剧:罗颖鸾 首播:2019-12-11(中国大陆) 集数:5 单集片长:30分钟

    豆瓣评分9.2,接近70%的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

    B站出品,大家的“男神”胡歌担任配音。

    截至目前,总播放量达578万,追剧人数达41.8万。 绝对称得上是纪录片中的“网红”。

    但与通常纪录片中聚焦的宇宙、自然有所区别,这部纪录片所围绕的主人公,是「书籍」。 书籍,也是一种存在着的“生命体”。 书里所呈现的文字,通过作者的文思泉涌,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上。 当文字汇编成册,经过「编辑」的整理、校正,「设计」的精心策划,借助各类渠道的宣传推广,最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书籍的命运,不仅掌握在写书人的手中,还离不开那些与书密切关联着的人们。

    朱岳,豆瓣秃顶会会长。 白天是出版社文学主编,到了黑夜便化身为“野生作家”。

    朱岳自画像

    人到中年,生活艰难,脱发也成为了自然。 朱岳总是调侃自己的秃顶,但作为图书编辑的他,确实也常常为书籍而愁到头秃。 别人以为图书编辑的生活充满生机,殊不知,朱岳的日常过得死气沉沉。 进门打卡,刷刷豆瓣,看会儿稿,再看看邮箱。 正如他穿的T恤上印的四个大字,“精神恍惚”,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在朱岳看来,写小说是做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 比起编书,他更立志于写小说,编辑这份工作不过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如此消极的日子,持续了十余年,直到一本书的出现—— 《寂寞的游戏》。 作者袁哲生,台湾作家,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另一位作家为黄国峻,代表作《留白》,32岁自缢身亡。)

    袁哲生在39岁那年选择了轻生,而当时打开这本书的朱岳,正好也是39岁。

    擅长以孩童般纯真的双眼,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

    书本的封页上,印着这样的一句话。 但似乎再怎么精美细致的推荐语,都无法吸引读者们的眼光。 袁哲生的名字,对于大陆读者而言,依然很是陌生。 为了能让更多人读到这样的好作品,朱岳想尽一切办法,向媒体、身边的人进行推荐。 由此还闹了一出绝交的笑话:有个铁哥们拒绝了他的推荐,生气的朱岳直接把人家拉黑了。

    即便是遭人否定的意气用事,也无法阻挡朱岳作为读书人的那一股冲劲儿。 从《寂寞的游戏》开始,朱岳开始意识到,身为编辑存在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 “编辑”这份原本只是用来糊口的工作,成为了一件正经的“事儿”。 不仅是处于边缘地带的华语文学需要推广,还有很多冉冉升起的“野生作家”,急需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作为业余作者的他们只能抽出空闲时间坚持写作,大部分的作品有些另类、边缘,尚不成熟。 但这些“野蛮生长”的文学新作,却也不断地在爆发着潜力,闪现光芒。

    在文娱活动主宰了人们生活闲暇的大环境里,将晦涩却包含深意的文学作品推至人海中,对于所有像朱岳一样的图书编辑而言,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但不管有多难,发现好的文学作品,让这些好作品够融入商业大潮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喜爱,是编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我觉得我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 让书籍有所值,也能让人,有所值。

    同样都是编辑,在中华书局埋头干了18年的俞国林,比朱岳可要“难”多了。

    编辑这个行业,时间和质量是成正比的。 时间投入越长,可能质量越高。

    作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编辑,俞国林深信,“编辑一定要坐得住”。

    慢工出细活,坐的时间够长,查阅的资料够多,同时更需要编辑们拥有一双“慧眼”。 俞国林经手的许多古籍,都是在大量的日常阅读中被挖掘的。 书中提及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注脚,都有可能成为这些古籍诞生的契机。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就是在偶然中,被发现的。 俞国林在阅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页郑天挺的日记。

    作为西南联大的总务长,郑天挺的日记假若尚存在世,那对于西南联大历史的研究,必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俞国林立马联系了郑天挺先生的儿子。 幸运的是,先生的日记依然都保存完好,有好几十本呢。

    但挡在俞国林面前的,还有一道难关。 毕竟是郑天挺的私人日记,其中涉及不少家庭隐私,家人对于公开日记内容仍有所保留。 为了说服郑天挺的后人,俞国林多次跑到天津,上门进行交涉劝说。 甚至还和郑先生的儿子郑克晟,成为了忘年交。 这一磨,便是13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俞国林终于获得了郑家人的许可,得以将郑天挺的日记整理出版。

    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他作为编辑的职责与使命了。 历经了长达一年枯燥、反复的整理和校对,《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终于赶在2018年出版了上下册。 图书编辑,一个在世人看来“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

    在俞国林看来,并非那么地卑微与不堪。 如果说书籍是作者的结晶,那么对于编辑而言,同样也是自己努力付出的结晶。

    呈现到了读者手上,应该是承载了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的文化享受。 “他们读的舒服,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在书籍到达编辑手中之前,还有一道较为特殊的关卡——文学翻译。 当海外优秀文学作品进入国内阅读市场时,为了让好作品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进行本土化翻译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北大西葡语系系主任范晔,除了教书先生的身份,还是一名拉美文学翻译。

    他所翻译过的作品中,最为惊动的,当属20世纪的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 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渴望能够发掘一本《百年孤独》; 对于译者而言,最大的肯定,都不及翻译一本《百年孤独》来得隆重。 而范晔,还是《百年孤独》出版以来,首位正式授权的中文版译者。 但在一开始,范晔对于如此厚重的邀请,有过犹豫。

    在正式授权之前,已经出现了多个盗版《百年孤独》的中译本。 范晔不免担心,会有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初恋情结”。 对于他自身而言,“这是一个学武之人和功夫大师过招的机会”,是一次难度重大的挑战和学习之旅。

    通过对马尔克斯其他著作的阅读,以及对于西语原著的反复斟酌。

    范晔的译文不仅传达了《百年孤独》所讲述的故事,并且也将行文流利的原著风格和精髓,以中文的语言艺术完美呈现。

    《百年孤独》中译本发售之后,一度占据图书销售榜首位,成为出版业的现象级事件。

    “让译书成为买书的借口”。 这句范晔自己创造的口号,真的实现了。

    如果说译者的快乐,在于翻译出一本大众都喜爱的好书; 那么对于书籍设计者而言,通过设计传达出书籍文本的精髓,是专属于他们的快乐。 书中的文字固然是畅销、流行的根本,而精巧的书籍设计,势必为文字的传播锦上添花。 宁成春,55年,1500多本书,书籍设计师的一生都不断在为传达书本理念而努力着。 像是杨绛先生的《洗澡》,讲的是人的思想去“洗澡”。

    宁成春便用炭笔在一个很粗的纸上画一个像有污垢一样的东西,来指代洗澡的过程。 新版的设计还采用了PVC的透明封皮,揭开之下是轧了一个凹凸的字样,像是能够洗净污垢的肥皂一般。

    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过去,宁成春的工作便是手绘书封的图案和字体。 所有的一切设计,都要亲手绘制而成。 三联版《金庸作品》、《陈寅恪的最后20年》,等等都是宁成春的代表作品。

    即便是最不起眼、时常被忽略的存在,历经50年风雨的宁成春,依然甘愿为书籍、为文字而默默无闻。 为传播文学经典而沉默于书本背后,坚持着这一件一生热爱的事情。

    经过几大流程,书籍终于不辞万里地来到了读者的手中。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够获得读者的欣赏。 进行书籍销售的书店老板们,责任重大。 为了把更多的好书带进群众的心里,来自上海的lulu和蜗牛,发起了“带着书本去旅行”的活动。

    原本固定存在的书店,随着旅途的变化,成为了步履不停的移动书房。 有的时候会去到大城市里,有的时候他们也会走进村落中。 在鲜少有读书习惯的农村道路上,lulu和路过的农妇攀谈着,聊起那些书本里有趣也有意义的人和事儿。 “书就希望它被看”,她脱口而出的这句话,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书籍不分高低贵贱,不分流派种类。 既然它们历经艰难来到了人间,就殷切地盼望着,能够被全世界所有的人所阅读、所拥抱。 书籍就是这样能够给所有人带来美好、幸福的存在。

    而享受文化带来的幸福感,同样也不分场合,没有任何空间的局限。 豆瓣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就用图片记录着努力感受书籍幸福的人们。

    创建这个相册的朱利伟,每天都会在拥挤的上下高峰地铁上,坚定不移地进行阅读。 有趣的是,她时不时能在地铁上发现同样坚持阅读着的小伙伴们。

    面对这份迫切需要被鼓励的坚持,朱利伟在经过同意之下,用相机记录下了他们读书的那一瞬间。 在逐渐上传至豆瓣相册的过程中,这份坚持阅读的感动,也不断蔓延于冷漠的网络之间。

    在手机垄断读书人精神的今天,在熙来攘往、拥挤不堪的地铁上读书,或许是最没有仪式感的阅读场景。 但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阅读都是柴米油盐,都是生活本身。

    这是新京报给予这个相册“年度特别致敬阅读场景”的颁奖词。

    这段颁奖词,又再度把我们拉回了一开始的困扰之中—— 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金钱、娱乐、速度。 这些关键词,一次又一次地击溃我们对于生活的向往,且又不断地麻痹着为了生存的我们拼命喘息的意志。 在《但是还是有书籍》五集的时间里,解剖了与书籍有关的五个不同的维度和方向。 有的他们,身负传播文学的使命感; 而更多的他们,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也不断享受着书籍带来的快乐。

    我不敢保证,所有的书本里,都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但通过阅读书籍、拥抱知识所带来的充实与幸福感,是其他物质无法给予的。 如果你对生活感到迷茫,对未来感到困惑,不如读读书吧。 读书没有门槛,也没有那么地难。 小说、日记,甚至绘本、图集,都在等着你去翻阅它们。 生活再苦再累,不管怎样,但是、还是有书籍啊。

    *本文作者:阿呆

     2 ) 书,就希望被人看。

    我成立读书俱乐部,已经3年了。一开始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现在在知识星球。这三年一刻也没有停止读书,并且非常高兴找到这么多喜欢读书的小伙伴,和我一起读书。

    2019年,为了更好的给粉丝输出,开始倒逼自己学习一些干货类书籍,做笔记,做思维导图,一口气做到10月份,才开始放松下来,读一读小说。

    这一读,心里居然开始涌动起来,捧起小说的我,是那么的快乐。可能我这辈子一半的时间,都是躲在书里的吧,一想到这种安全舒适的感觉,就开始沉迷无法自拔。闻着书香都让我兴奋。

    说到这,不得不提起最近这部超级火爆的B站纪录片

    ——《但是还有书籍》

    B站出品,胡歌配音,讲述人和书籍之间的关系

    豆瓣9.4分的高分,B站9.9分!

    这个年代,依然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啊。

    一共五集,第一集是讲三个从事书籍相关工作的爱书人。

    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后浪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朱岳。

    其实我在豆瓣上早就关注了朱岳,果然戏里戏外都一样,聪明绝顶没头发。

    朱岳形容自己上班,就是枯燥的每天打卡,看书,看稿,然后一天就过去了。

    感觉和我也挺像,每天不停的看电影,看书,写书评影评,推荐,日复一日。

    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给上帝打杂的,因为作者是上帝,编辑是打杂。他的梦想,就是发现一部可以震惊世界的好书。

    比如《百年孤独》这样的。

    有一次,他真的发现了一本好书,台湾作家袁哲生《寂寞的游戏》,朱岳说这本书不输给任何一个西方文学大家。

    可惜作者袁哲生39岁自杀了,否则可以撑起文学的江山。

    朱岳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希望可以帮忙推广。

    结果好朋友看都不看一眼,说这种书我不看,也不推。

    然后朱岳直接把这个好朋友拉黑了。

    其实我非常理解拉黑这个操作。所谓书,如果就只是消遣或者商业产品,那确实以销量为主。但是这个新媒体发达的年代,人们真的缺少娱乐吗?

    一本看过就忘的书,和那些一闪而过的10秒小视频到底有什么区别?

    毛姆在《刀锋》中曾经写过一句话,说一个作家呕心沥血几十年的作品,就被人放在床头随意翻动两下,实在是令人心疼。

    而如今,人们连翻都不翻了,身为出版界的人,【看都不看一眼】,一点机会都不给。那么以后像《百年孤独》这种奇书,怕是再难有了。

    这几年来,我读书的胃口越来越大,只能去找过去的那些古书,冷门书来读,有时候饥渴难耐,求一好书而不得。

    这时候,想想还在替我们筛选好书的编辑,真希望他的理想快点实现,这样我这种书虫也有得读。

    第二集,讲的是一对上海的80后夫妇,蜗牛和lulu,开了一家二手书旧书店。

    两个人一直都很想去旅行,但是又放不下自己的书店,于是最后做了一个决定,开着车,拉着一车的书去旅游。

    对于爱书的人来说,真的想不到还有比拉着一车精挑细选的书去旅游更浪漫的事了。

    Lulu和蜗牛一边旅游,一边在各个城市的闹市区,把书摆出来,供人挑选,阅读。

    他们说,并不是人们不爱读书了,很多人是有阅读诉求的,只是可能没有碰到把阅读欲望勾起来的一个契机点。

    当阅读便捷的时候,人们就会过来读书。

    他们不仅在城市里,也在没什么人乡村摆摊。对那些看上去都不怎么识字的人,他们也丝毫不嫌弃。哪怕是新书,也随便翻阅。

    书,就希望被人看。

    他们给农民量身推荐书籍,居然还卖出去好几本。

    蜗牛和lulu的移动书摊,从上海出发,经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古、北京等地,跨越11个省,

    他们一边把好书推荐给全中国的人,一边完成自己环游世界的梦想。

    茫茫人海,能够找到一个和自己梦想契合的灵魂伴侣,实现大部分人想做不敢做的事,实在是又幸运又伟大。

    其实,像lulu和蜗牛这样的老板,只是尘世里平凡的角色,若不是这个纪录片,也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

    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我们何尝不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然而到最后,各自都走上了自己的平凡之路。世界也许不会被读书人改变,但读书人可以改变自己。

    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那么多和我一样爱好相同的人,真的感觉到无比的温馨。

    人生,也许注定会失败

    我们会感空虚无意义。这个时候你要把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也许你会失败,但你和目标之间这一点小小的希望,就是你活着的动力,就是你应该做的,也是只能做到的。

    活在当下,别管人生的意义什么样,别管以后什么样,你现在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躲进书里,人生哪怕不堪,但所幸还有书籍。

     3 ) 看这部片子时想到的

    大概从高中开始,我陆陆续续坚持着买书看书。虽然工作后到现在,读书量大大减少,但对书还是有着依赖和信任,也算是一枚爱书人吧。因此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像找到了组织,每周三盼着它更新。有时开着弹幕和同好们一起看,好热闹(太热闹的时候就不得不关掉)。

    1 编舟人

    去年12月播出之前,我在朱岳老师(后浪文学主编)的豆瓣广播里看到他标注了想看这部纪录片,后来才知道,他是全片第一个出场的人。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是关于编辑和译者的故事。我对编辑的认知少之又少,只能说有过一些想象。纯文学出版的艰难处境,朱岳形容它“令人头秃”。正因如此,这些编辑和译者长年的坚持才让弹幕里的观众忍不住泪目。

    我已经忘记自己是先在豆瓣上关注了朱岳,还是先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说部之乱》,又是何时加入了他在豆瓣创办的秃顶会(尽管我还只是脱发早期)。只知道近两三年,我的书架上多了不少后浪出版的华语文学作品,包括台湾作家袁哲生、黄国峻,也有两本朱岳主导推出的大陆新人作品。

    推出新人更是阻力重重。

    去年十月,瑞典文学院宣布,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在国内,托卡尔丘克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于2017年底由后浪出版。当天,得知获奖情况后,朱岳在豆瓣上发了一句:“谢谢大家哈,有了钱可以多做点原创新人。”听了,感动又心酸。

    两年前看过日本电影《编舟记》,它讲述了青年编辑马缔光也如何与同事们历经长达十五年的时间编纂国语辞典《大渡海》。文字的浩瀚海洋里,书是舟,助人以渡。这群默默无闻的编辑及其他文字工作者,他们是编舟人。

    2 书店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在讲述二手书的流转故事时,介绍了台北的旧香居,一家在台北旧书界和文人圈里颇有名望的二手书店;还介绍了蜗牛和lulu的一个二手书项目——移动书车,他们把书载着上路,一边旅行,一边卖书,甚至把书带到它们不容易去到的农村。

    虽是二手书的故事,但我联想得更多的是读过的和逛过的那些好书店。爱书的人,大概都能从逛书店中汲取元气,甚至幻想过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

    三年前,我读了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东京本屋》(强烈推荐!><)。封面上印着一句话: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书中作者介绍了十家不同类型的书店,涉及了书店生态的方方面面,包括书店的面貌和陈列,理念,经营,与读者及周遭的连接和关系,等等。宝贵的是,作者与书店的创办人或店主都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满满的干货。读的过程,非常享受,最后十分不舍又忍不住继续翻下去地把它读完了。

    与蜗牛和lulu类似,书中也有这样一辆二手书车,三田修平的BOOK TRUCK,“主动选场地、选客人的书店”。流动的书车,流动的缘分。

    《东京本屋》内页

    书中还有一个书店蛮特别的——森冈书店。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书店是看了一条出品的视频《一周只卖一本书的书店,全球独此一家》。视频仅三分来钟,由店长森冈督行简单介绍了这家店的理念和经营模式。书店只有约16平米大小,一周只卖一本书,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将书全方位投射到现实空间里。

    好妙啊,看的时候我不禁感叹。

    很巧地,不久后我在吉井忍的这本书里读到了对这间书店更深入的介绍,也更贴近店主本人。

    《东京本屋》内页

    我想好的书店是这样的,它既能让对开书店有所幻想的人望而生畏(这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又能给人以鼓励和启发(但没准我也还是能试一试)。

    3 本土绘本

    真正接触绘本,是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孩之后。

    以前对绘本的理解,大概就是低幼故事书。后来,遇到一些有意思的绘本,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读过之后,才知道,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蕴藏令人惊喜的力量。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介绍了两位国内优秀绘本作者——蔡皋,熊亮,还有创办了三五锄教育机构的国内绘本推广人粲然。最初我是在一个育儿公众号推荐的幼儿书单里知道熊亮这位原创绘本作者的。当时我给孩子买的绘本,基本都是西方作品,还有少许日本绘本,所以看到这位以中国民俗文化为基础进行童书创作的作者时,我眼前一亮。

    去年看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六集一开场就是熊亮在北京开办的艺术课,他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创作《春江花月夜》。

    后来我陆续买了熊亮的《中国童谣》和《中国绘本》系列。我家小朋友最喜欢的是《兔儿爷》,一本以中秋节为题材的小绘本。这套书不像传统绘本那样具有强烈的故事感。它的风格比较诗意,偏散文,经得起反复细品,感觉可以陪伴孩子更久。

    绘本除了讲故事,传递价值,丰富审美,也是充实孩子内心的场所。在西方作品占大多数的绘本世界里汇入优秀的本土原创作品,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幸事。

    《兔儿爷》封面及内页

    4 书籍设计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讲的是书籍设计师的故事。

    我刚刚翻了一下家里的书架,抽出几本书来。

    这是智利诗人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诗集。除了主体诗集外,另外三本小诗集的质地就像薄笔记本,有点手稿的感觉。

    这本是早期联邦走马出版的,孙智正的《杀手》。我挺喜欢它直接了当的设计。 (封皮上的咬痕是当年室友的小猫所为)

    这本书是我今年一月在旧天堂书店买的。很早就听朋友说过这家书店,隔了这么些年,我才第一次走进去。旧天堂书店门口(好可惜啊店内不让拍照)店面小小,书都是精心挑选过的,陈列也很有想法。在那里买了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书架》,在一个小小的书架上拿下来的。书本身也小小的,拿在手里很舒服。里面的字体也很宜人,深蓝色。

    好的设计也许是不动声色的,让人在不知觉中被浸润。

    5 快时代阅读

    初来荷兰最大的感受之一,是这边在火车上看书的人挺多的(荷兰地方小,他们的火车类似于我们的地铁)。在飞机上也能见到不少打着阅读灯看书的人。也许是这边的速度还比较慢吧。

    还记得在国内工作时,下班常挤地铁。那时包里常背一本书,“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掏出来,书就罩下一小块结界,让人的脑子得以从繁乱的工作思维里抽身。

    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捕捉了快时代里中国的阅读面貌。

    开场的朱利伟也是这样一个在地铁里看书的人。她后来慢慢开始留意地铁上其他读书的人,并把他们拍下来。这个纪录片的封面海报,还有片头的结尾动画镜头,应该就是根据她所描述的一个画面而来的。

    《但是还有书籍》第五集截图

    这一集接着介绍了两位分享者。

    小隐是一个在b站上分享书的女孩,看这一集前我并不知道她,也没了解过这样的分享方式。她在b站上已经累积了十来万的观众,非常厉害。之后我在b站上搜来她的视频,她主要分享每月读书报告,也分享一些阅读技巧,还有与阅读相关的周边琐碎。蛮有意思的。

    另一位分享者是杨早。他是一位学者,后来与朋友合作,开始在线上(公众号、广播)和线下(书店主题读书会)进行阅读的讨论和分享。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几个书友。

    我们有一个小小的群,最开始还是QQ群,大家分享新出的书,主要是提醒买书。有时一起寄到谁那里,见面时再分赃。有一段时间大家一起写诗,很简单纯粹。我们还一起参加过一个豆瓣线上活动,叫“极简小说彩票——像莉迪亚·戴维斯一样写小说”。有个契机,有点限制,大家一起玩。活动最后好像也没有抽奖或送书,不过大家也不是为了这而写的。

    其中一个朋友在活动结束后还单独延伸建了一个小组叫“短打”,我们几个在那里也写了一段时间,但很短,跟组名一样。

    去年还跟着写过为期一个月的写诗马拉松。

    零零散散,断断续续。

    希望以后还能有。

     4 ) 《但是还有书籍》第一、二集导演手记(第二集已更新)

    大家好,我是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总导演罗颖鸾(大家可以叫我挪挪)。谢谢大家喜欢我们的片子。荣耀归于所有的被拍摄者。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我们希望以这个这个片子,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向编舟者致敬,为爱书人点赞。

    片长有限,展示的也许只是这个时代阅读图景的冰山一角,也无法道尽这些爱书人、做书人的有趣可爱,但希望我们的片子成为一枚火石,点燃更多人对于书的兴趣。

    (作为一个资深豆瓣潜水员,看到好多我关注了很多年的友邻都在看这部片子,真的有些紧张呀)

    以后每一集播出的时候,我都会在这里分享一些花絮和感受。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讲的是编辑、译者这些书籍幕后工作者的故事。

    在第一个故事里,我们原本想拍的是一个像《重版出来》那样燃的故事,没想到最后拍了一个特别丧的故事。豆瓣秃顶会会长、后浪文学主编朱岳老师,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丧、整天精神恍惚,但内心却始终有一腔热血,怀抱并坚持自己文学理想的人。他也是我豆瓣上关注了很多年的豆红(?),一开始是看他的小说,后来是看他在豆瓣上各种花式卖书(也因此头昏脑热购入不少书(-_-))。决定拍他是因为2018年年底的时候,在豆瓣上看到他写了一篇日记《我们分到了土地》//www.douban.com/note/701393707/,写得非常好,建议大家都去看看,是那种可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文字,看完以后真的有一种浑身打满鸡血的感觉。看完以后我就想,这就是我想要的《重版出来》的故事。

    大家在这个片子里看到的朱岳会长,是一个有点丧、有点尬,浑身上下充满冷幽默细胞,偶尔又很燃的人。所以在他这个故事中,我们设计了很好玩的两段动画(第一段的自画像出自灵魂画手会长本长之手),在剪辑上也有别于其他故事。看到一些观众对会长和豆瓣书店老板卿松打招呼尬聊的那个片段有所质疑。不用怀疑,这段是我们故意放进去的,因为我们都觉得,读书人在镜头面前这种局促不安的状态,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呀。

    还有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事就是,大家知道,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而这个作者作品的国内出版方呢,正是后浪。公布得奖的那天晚上,后浪一时风头无俩,被戏称为最大赢家,而作为后浪文学主编的朱岳也于当晚在豆瓣秃顶会(恰逢豆瓣广播关停时期)发了一条豆瓣,而他第一时间说的,却是:托卡尔丘克的书大卖以后,“就有钱可以多做点原创新人”。我们都知道,做纯文学的书,尤其是文学新人的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困难重重的事,而朱岳会长这种身负使命感、心系文学未来的精神,在这个一切向KPI看齐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诺奖当天

    我们的拍摄对象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呀!

    第二个故事,我们拍的是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老师,他能编、能写,还能制定国家级标准,40岁刚出头,就已经是“圈内” 知名的老编辑,还在2017年获得了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编辑奖。但是呢,他并没有要这个奖金,而是将10万元奖金,直接捐给了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这个举动,简直不要太酷。

    第三个故事里的北大外国语学院老师、《百年孤独》译者范晔老师,也是我喜欢了多年的男神(另一个是胡续冬老师( ̄▽ ̄)),推荐大家都去看看他写的《诗人的迟缓》,文笔这样好,却一直勤勤恳恳从事翻译,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了。所以最开始联系他的时候也是抱着一种粉丝般紧张羞涩的心情。而范晔老师呢,当时说的是要考虑一下,几天以后,我们等到了好消息。但他同意拍摄的原因却让我们意外又惊喜,他说是因为看了我们之前做的纪录片《书迷》的一版猫迷版预告(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观看),因为他本人和他偶像科塔萨尔一样,都是猫奴本奴。又有才华,又率性可爱,能借拍摄之名,接近这些神仙人物,这是我觉得做纪录片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吧。

    可可爱爱的范晔老师

    所以呢,在这里我要以一个粉丝安利的心情,摇头摆尾、臊眉搭眼地请求大家看看这个片子,看看我的爱豆们有多么地可爱有趣,也希望我们的片子,真的能帮会长多卖几本书,让他“有钱多做一些原创文学”。

    P.S 昨晚在豆瓣上看到一位很支持我们的豆友发了一条很用心的长评,让我们都很感动。但他言语之中也流露出一点失落。在这里,我借用朱岳老师的话遥相回应一下:十万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因为这个片子而重新拿起书,重新点燃起对阅读的兴趣,那我们做这个片子就值了。那也是我们作为纪录片工作者的高光时刻了。

    —————————————————————————————————————————————

    更新了超长版花絮 //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01126

    看到评论里有说没看到范晔老师正在翻译的书有点可惜。其实范晔老师正在翻译的《三只忧伤的老虎》,还有俞国林老师做了十几年的另一本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刚出版不久》我们原本都有剪进正片,但因为时长关系不得不忍痛删减。现在一次性放出来满足大家。花絮里有范晔老师讲到对书名的斟酌(为何最后放弃了《苦虎图》),真的很期待这本“哈瓦那夜店版的《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据范晔老师说,这本书明年年初应该能出版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还有俞国林老师晒他搜集的各个版本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会长跟“野生作者”们的尬聊(真是名副其实的“内向世代“编辑部啊)。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导演手记分割线————————————

    对不起,因为最近都在赶片子,所以第二集手记现在才放出来。

    看到很多观众在看第二集的时候都提到了多抓鱼。是的,没错,我们最开始策划《二手书的奇幻漂流》这集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多抓鱼(我们导演们都是多抓鱼的忠实用户),而且也联系上了多抓鱼,但因为他们库房正在升级不便拍摄等一些原因,最终错过了彼此。没关系,以后也许还有再合作的机会吧。

    第二集是我们美丽又厉害的杨骊珠导演做的。这集不仅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镜头,也有着非常扎实的纪实内容,尤其是第三个移动书车的故事。现在想来,我们的片子也像一辆移动书车,在某时某地不经意出现,成为你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也让你猛然想起——自己是不是很久没看书了。

    下面是珠珠导演写的手记:

    有时候做纪录片跟淘旧书很像,你能买到什么书和你能拍到什么、遇上谁、碰上什么事一样,真的很讲缘分。但我相信与这几个故事的缘分也是念念不忘之后必有回响的结果。

    作为本集导演,我也曾因篇幅太短而懊恼,因为与这几位主人公相处之后,我发现这集里的每个故事我都有把它们做成长片的冲动。

    旧香居是台北各路文化名人经常聚集的地方,也是许多人获取文化信息的一个窗口。只要这里稍有动静,他们就会前来一探究竟,其中也包括我们这次的到访。旧香居的常客们汇聚在此,不仅是为了获取书籍信息,也会聊各种文化八卦,探讨学术问题,有时会为了一个观点不同吹胡子瞪眼、争论不休。但即便前一天刚吵完架、隔天不说话,他们也能待在同一个屋子下,各看各书。而店主吴雅慧,是一个类似主持者的角色,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包容心,她在其中懂得如何平衡这些微妙的关系。作为书店的第二代掌舵人,她也懂得如何在传承和革新上取得平衡,比如她和弟弟做的旧书展览。除了片中的那几个故事,我感触的最深的还有一个故事:吴雅慧说之前有一个老先生看完展览很感慨地对她说,这里头有很多很棒的书,现在可能快被别人遗忘了,现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书重新被现在的人看到、重新受到重视,非常感动。吴雅慧说老先生说这话的时候眼中都泛起了泪花。

    乐开书店的蜗牛和lulu是一对神仙眷侣,身体和灵魂有一个必须在路上,他们却想把两个都带上。在线下,他们去各个地方摆书摊;在线上,他们做图书漂流活动。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好玩又有趣。还有把收藏当成业余爱好的陈晓维,我被他感动的地方在于我看到了他是如何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慢慢做成专业。3万元拍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不是谁都能轻易捡漏,这是陈晓维凭着多年知识的积累,做出的别人做不了的决定和判断。

    短短的二十几分钟,很难将这些人故事全部呈现出来,他们的精彩远不止我呈现的这些。我深知拍摄者和被拍者的互相信任对拍好一部纪录片有多重要,感谢的话我一直没找到机会说,这里我真的要谢谢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这四位主人公对我的信任及付出。虽然目前呈现出来的内容有些许遗憾,但我想这个片子至少为很多人开启了一扇门,从外面看能看到其中一角,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走进去探索更多好玩有趣的故事。于我而言能拍到这三个故事非常地幸运,世界那么大,能通过拍纪录片认识世界上这些有趣的人也是我做纪录片最大的动力之一了。

     5 ) 片中的那些书籍(书单更新中)

    我来给大家整理书单啦!

    第一集 书海编舟记 朱岳老师部分 《往事与随想》 赫尔岑 四川人民出版社 《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社 《送行》 袁哲生 《雨》 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无伤时代》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北雨》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考》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度外》 黄国俊 四川人民出版社 《隐歌雀》 不有 四川文艺出版社 《迁徙的间隙》 董劼 四川文艺出版社 《大河深处》 东来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余国林老师部分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郑天挺 中华书局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何炳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范晔老师部分 《马丘比丘之巅》 聂鲁达 (范老师开头在课上朗读的是第XII部分) 《万火归一》 科塔萨尔 《八十世界环游一天》 科塔萨尔 《克罗诺皮奥与砝码的故事》 科塔萨尔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致未来的诗人》塞尔努达 片尾出现的书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奥尔加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奥尔加 第二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旧香居部分 《和菓子图鉴》 布衣书局部分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鲁迅编 《晦庵书话》 唐弢 《蜜柑》 沈从文 《边城》 沈从文 《书贩笑忘录》 陈晓维 中华书局 《买书记历》 陈晓维 中华书局 《好书之徒》 陈晓维 中华书局 乐开书店部分 《小王子》 李继宏翻译 《日本MOA的自然农法》 《俺爹俺娘》 焦波 华艺出版社 《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片尾出现的书 《陈映真小说选》 陈映真 第三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蔡皋老师部分 《一蔸雨水一蔸禾》 蔡皋 《宝儿》《荒原狐精》 蔡皋 《百鸟羽衣》 蔡皋 《孟姜女》 蔡皋 《花木兰》 蔡皋 《晒龙袍的六月六》 蔡皋 《月亮粑粑》 蔡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月亮走我也走》 蔡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桃花源的故事》 蔡皋 松居直 《小房子》 维吉尼亚.李.伯顿 熊亮老师部分 《寻暗集》 熊亮 新星出版社 《小石狮》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兔儿爷》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灶王爷》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悟空传》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变形记》 熊暗(熊亮) 《饥饿艺术家》 熊亮 新时代出版社 《点点点》 埃尔维.杜来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屠龙族》 熊亮 《梅雨怪》 熊亮 《京剧猫》 熊亮 《游侠小木客》 熊亮 《湘州记》 庚仲雍 《 管子.水地》 管仲 粲然老师部分 《小夜熊》 酒井驹子 《骑鲸之旅》 粲然 片尾出现的书 《野兽国》 桑达克

    昨天才看到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今天整理了前三集出现的一些书。

    基本上是按照在片中出现的时间顺序整理的。如果有哪里欠缺,欢迎大家给我指出来。

    那些标出版社的都是在视频里出现的确定的书籍,我去找出了他的出版社。没有标的就是,在片中没有出现或者时间久远没能找到。

     6 ) 看书,一生所求。

    首先分享一段话:读书越少越容易对环境不满,读书越多越容易对自己不满。读书少,看问题往往失于主观简单,归咎外因,牢骚抱怨。书读多了,人变得谦逊、沉着、明晰,更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视野提升,心胸开阔,拨云见日,迷途知返。抱怨什么,不如读书。——詹伯侯。现在看来,读的书越多,你和身边人价值观差异越来越大,读书人和不读人人交流常常会很尴尬,这或许就是书本与现实之间的一道深渊,不可跨越。 现在能真正静下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从书籍中获取信息的手段已经不那么重要,而且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信息媒介对很多知识的传播更容易让人接受;还有就是人们通过以书交友也变得越来越奢侈,不再像古代那样,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有一副对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现代人交友更多地通过社交媒介,游戏,喝酒等,读书交友很少了。

    但我现在为什么还一直喜欢读书,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为了多学习知识,毕竟还是学生时代,学习还是很重要的。其次,可能看书现在也算个爱好,对内向的人来说,也算个消遣的方式。当然,读书也能从中发现新大陆,可以体验写书人的心境,有时也会自我代入,感觉就很有意思。也有种炫耀的光环,有时别人说这个书,然后说我看过,看过多少书,感觉很有成就感。

    虽然最近读了挺多的书,很多书只是随手一页一页翻过,留在脑海里的记忆微乎其微,但我依旧坚持,不问前程,一直读吧。活到老,读到老。

    接下来对但还有书籍第一季做简单的梳理及感悟: 一、书海编舟记:编辑、译者,如朱岳、俞国林、范晔等人,他们隐身于书的背后,在字里行间里都浮现这他们的身影,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二、二手书的奇幻漂流:书从书店到读书人,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历经多人,与人有着神奇的故事。我也很喜欢二手书,特别是那些很老的,年纪越大约好,感觉就像古董。现在城市里也有些许旧书摊,有时会去淘淘,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满意的。如影片中所说,有时故事不仅仅是来买卖的,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念念不忘之后必有回响。前几天在网上淘了基本鲁迅小人头的二手书,年代也挺就远了。好羡慕影片中的蜗牛和lulu,不仅能享受旅游,同时在旅行中摆书摊,一举多得。

    三、绘本中的奇妙世界:绘本,联系儿童与成人的世界,让孩子从小喜欢上阅读。

    四、设计师的纸上王国:书也是一种艺术品,好的版式、字体等都会让读者更加想去读的动力

    五、快时代阅读指南:如何在当今快生活、碎片化时间中更好地阅读。编辑朱利伟,利用零碎时间阅读,如在地铁上(流通的图书馆)阅读,同时寻找同样的爱好者。小隐也分享很多读书视频,推荐各类书单,带领观众一起阅读。现在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模式,是现在很多人的阅读模式。杨早开创的“走读”计划、线下读书会、“早茶阅读会”等各种阅读行动,为了让更多人深度阅读。深度阅读不可少,虽然也是反人性的,趋难避易,但也需要人们去做。

    视频短小精悍,涉及书的各个纬度,是爱书人值得看的一部纪录片。

     7 ) 可改进空间还是挺大的

    这类题材我是很喜欢,也很希望以后有更多。但这里要泼一泼冷水,要看清总的来说与一流纪录片是有明显差距,看完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导演对着力点有点把不准,该用力展现闪光点的地方一笔带过,尿点却随处可见。目前看完首集,我不知导演到底是在说书还是说人?我知道导演想展示这些书都是靠编辑的努力而面世,但焦点偏了,这样拍题目就要改为《但是还有编辑》😂

     短评

    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

    8分钟前
    • 哎呀
    • 力荐

    明星看书的没几个,出发点是好的,什么时候不用这些明星来代言和推广了,可能也就真做到读书细无声了。

    12分钟前
    • 字母大大
    • 推荐

    第一期,后浪文学,中华书局,《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16分钟前
    • 吃饭坐小孩那桌
    • 力荐

    两句掉泪——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第一句是为了那种热爱直接催生的强烈的目的性,学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句是为了那种使命感。深恨自己读书太少,不配称爱书人。

    19分钟前
    • Yinanaa
    • 推荐

    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急解。如此功利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心中自有一把火,那是昭路阅世指明灯。(中华书局那位干了18年的编辑,13年才编辑一本个人日记,瀚海编舟不过如此。后浪承包了我的很多专业书籍,最近又购入几本。范晔老师,本尊原来如此年轻,拜读其翻译的《百年孤独》真是享受。书店经营和旧书藏书者,一生的情怀吧。比如视频里照例是要放个购买链接或地址啥的。上海文庙那个书市,只有一家旧书店其他早就关了,现在很多手办店。面包车流浪买书那对夫妇是知识传教士。最后表白胡歌配音,润,很润。B站太让我感动。)

    2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但是还有书籍作 者:米沃什 [波兰]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杨德友 译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米沃什

    26分钟前
    • 景瑞工作室
    • 力荐

    第一集打个5星不为过吧。

    28分钟前
    • 河洛越河
    • 力荐

    佩服像朱岳老师、俞国林老师这样的编辑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书籍才得以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还要感谢每一位用心的译者,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各语种文学作品的媒介,第一期的几位都非常喜欢。

    30分钟前
    • 虫虫
    • 力荐

    第三集最后那段话说得太赞了:绘本的力量不是征服一个王国,不是造就一个成功的人,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现它的力量和魔法,就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这样的魔法就会支撑着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着他们去选择近乎心灵的一面,选择最光明的那一条路,这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32分钟前
    • 九四一方
    • 力荐

    五星预订!朱岳老师、百年孤独的译者、胡歌的配音,第一集我就开心坏了!!!

    36分钟前
    • 嘹亮的小号
    • 力荐

    必须五星,第一位就是朱岳老师,然后是中华书局的这位,然后是范晔老师,最后是范晔老师桌上非常耀眼的霍加狓手办。书和手办都要去下单!

    38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生无可恋,幸好有书。唯有书能方便人大小解,小解为解惑,大解为解脱。

    4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坦白讲,这套片子从拍摄编导角度来讲谈不上什么水平,每一集好不好看有没有料主要取决于受访对象本身经历的深度或广度。第一集,10分;第二集,6分;第三集,8分;第四集,10分;第五集,6分。合起来,每一个参与做书(编辑、画师、设计师)的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而绝大多数参与“传书”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没劲,未必是故事本身没劲,而是编导没挖掘出味道。

    46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哔哩哔哩你倒是把购买链接放网页上呀 还可以给个哔哩哔哩礼品码在后浪打折 节目中重点出现的图书都可以获得折扣 啧啧 你们文艺人搞营销真是太不灵活惹

    47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请列个书单,让我成为那万分之一哈哈~

    48分钟前
    • 终日梦鱼🐟
    • 力荐

    为了书籍,我推迟了死亡。

    49分钟前
    • Frances
    • 力荐

    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

    54分钟前
    • 仓廪一间
    • 力荐

    一个纪录片,B站同时在看人数4000+,只能说胡歌牛逼!

    55分钟前
    • 孤雁
    • 力荐

    选题超赞。去呈现书籍背后的挖掘者、翻译者、整理者,这种呈现本身,就在重塑大众对于书籍、对于读书的欣喜和敬畏。

    5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开一辆书车,走遍中国。”浪漫的过份了吧!!!

    1小时前
    • 代木白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