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邵氏电影 黑鹰

    黑鹰

    评分:
    0.0很差

    分类:邵氏电影中国香港1967

    主演:胡燕妮,杜娟,张冲,王侠 

    导演:古川卓巳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贼王之王

    • HD高清

      蔡李佛小子

    • HD中字

      荡寇志

    • HD

      缘份

    • HD

      貂蝉

    • HD

      没有老公的日子

    • HD

      审死官粤语版

    • HD

      吃人井

     剧照

    黑鹰 剧照 NO.1黑鹰 剧照 NO.2黑鹰 剧照 NO.3黑鹰 剧照 NO.4黑鹰 剧照 NO.5黑鹰 剧照 NO.6黑鹰 剧照 NO.16黑鹰 剧照 NO.17黑鹰 剧照 NO.18黑鹰 剧照 NO.19黑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星加坡黑鷹組織,專與香港保險業作對。黑鷹集團領袖陳祖培女兒麗思(胡燕妮)法國留學回星,幹探張世傑(張沖)從麗思入手,設法與陳接觸。張與麗思認識後,其間不斷受到狙擊追殺,最後,赫然發現陳於一年前已遭人殺害,由胡媚(杜娟)用陳名義發號施令,為非作歹。張與胡等黑鷹集團展開激戰,終將胡擊斃。

     长篇影评

     1 ) 一次失败的Raid......为逃出副本拼了!

    打了5颗星是因为觉得画面真的很High,没有一些战争片的过分压抑,太过血腥,过多描写对轰/群轰场面,甚至过分追求真实以至于觉得看不下去。《黑鹰坠落》用了很多大镜头远镜头,整个画面透着一股子很过瘾的感觉。

    至于情节,是否真实重现了当年的情形暂不作讨论,但看完后,觉得相当的似曾相识阿........让我想起了,当年还在玩wow的时候。

    这支美国精英部队挑了公会里最NB的组合:有Tank——反恐先行部队,其中MT——Mahome(厄....我只记得他越狱里面的名字-_-!);治疗—医官;远程DPS——直升飞机;近战DPS——悍马车队。因为得知了索马里最终Boss有BUG打法——情报显示敌人的将军将会召集高层在某幢大楼里开大会,所以一群人浩浩荡荡组团去打新的未知FB,目标是直接把最终Boss拉出来做掉。什么药啊,备用装备阿,无所谓带不带了,反正Bug打法分分钟搞定.....当然,还不能让其他公会知道,因为该美国团要争取FD,续写FD历史。

    按照当时的规则,一定要索马里对美国兵开枪,美国兵才可以还击。其实也就是说,索马里看美国兵是黄名字的,美国兵看索马里是蓝名字的,只有索马里主动攻击了,双方看对方的名字才会变成红色....对,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当时顿悟了wow这个pvp规则的出处,原来嘎深奥阿.....

    Buff好,进FB —— 也就是敌方的民兵区,摆好阵形。Tank反恐部队先上,一定要拉住仇恨!近战DPS开始下直升飞机,准备输出,不料,一新手DPS没有练工程,用不了降落伞,直接从高处摔下,还没开始输出血就红了,这可不行,团长说了:千万不能死人!赶紧的,拉出去治疗,把血拉满。这边刚拉出去,那边一远程直升飞机DPS立马就OT了,Tank仇恨还没拉住,那直升机就没命的开机关枪,结果被JY怪一击火球直接击中,还爆击了,立马翻了....这下仇恨列表全乱了,整个团就看到DPS的血一大截一大截的掉,整个团都在那里喊++++++++血。治疗医官mana速度耗完不说,还面临OT的危机。在TS上的团长发愁了——完了,我们失去了先机。

    画面切回受命把Boss拉出来的那组,情况也不乐观,不但路线没有操练过,FB里面的小怪更是多的数不清阿。这不,Boss还没拉出来,add小怪了,而且还越add越多。全团都是战斗状态,跑都跑不掉。团长下令:之前回城的那几队速度回来支援。那几队回来了,但是一进副本,进门就是怪,副本刚刚读取完,一看,大半截血已经被怪砍掉了,稍微卡一点的,还在loading呢,就挂了。牧师说:全都在战斗状态,救不了人啊,德鲁伊也说我战斗复活还在CD呢....

    就这样,小怪越刷越多,一边刷一边link。团长慌了,立马让挂了的速度下线退组,他向巴基斯坦公会求救,组他们来FB支援。对方会长说:我们今天没有活动,大家都没上线,要召集起来集合需要很多时间,你们得等会儿。团长于是又下令,来支援的车队,速度不要支援了,赶紧把新的伤员再送回去。车队怒了:我们的炉石还在CD哪!!这样跑出FB不是找死嘛!没辙,硬着头皮冲出去,伤亡惨重.....

    于是,1个小时的Raid眼看打了10个小时了,来支援的工会总算到了。掩护重伤团逃出了副本。团长相当郁闷,这下糗大了........

    影片最后,一主角把了2口吃的,马上又想出发回前线。还跟战友说:“我一向单枪匹马,你别想跟着我一起去。”很明显,他是一个贼....厄潜行者-_-!他的起搏器CD好了,准备潜行回去再作尝试。

    最后.....老大下令,大家把炉石绑回主城吧,我们放弃那个副本了,影片结束。

     2 ) 折翼之鹰

    Black Hawk Down,有过许多的翻译名字,比较起来我最喜欢直接的“黑鹰坠落”,尽管这个名字可能有点不是很吉利,但Black Hawk Down,确实就是当时美军喊出的原话。

    这部电影以1993年10月3日美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被伏击的那次事件为背景的,但电影剧本则是根据费城新闻报记者马克·鲍顿(mark bowden)的同名纪实文学《black hawk down : a story of modern war》改编而成,马克·鲍顿在该场战斗发生后几个月就遇险来到索马里,采访了许多目击者及参加战斗的索马里枪手,又在国内采访了许多参战的美军官兵,汇集双方视角及观点后写成该书。

    故事的内容和背景不想多说,只要在网上打出“黑鹰计划”或者“黑鹰坠落”,一堆的军事网站可以查阅。当年我看完以后还把里面的武器装备都查了一遍,汗哪!

    男生应该会喜欢看这部电影,里面的M727突击步枪,M134 Minigun,AH-6“小鸟”和UH-60“黑鹰”都不是一般的帅;女生,也可能会被骗去看的,毕竟Josh Hartnett难得的以粗狂形象出现,还有军服,女生都会对穿军装的身材好的帅哥感兴趣的。

    当然,女生被骗后能不能坚持看完,那我就不敢保证了。如果你经历过《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的教育后再看,可能承受力会好些。

    Ridley Scott的导演功力在《末路狂花》和《角斗士》里面已经让我见识过了,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出他对现实主义实在是发挥得无懈可击(晕倒最近被某几个人害到很爱说这个词)。他是个拍电影的,出来的作品却让人认为是记录片,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遗憾。从一次失败的的军事行动中,Ridley Scott宣扬的是9·11后“决不独自”的观念。可能说得有些大了,但确实黑鹰带出来的,演员给你的感觉,就是,我们在这里干什么?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我们?

    其实当初吸引我去看的很主要一个原因(哈哈,某人也是),是因为有Josh的演出。我很好奇这个在《O》和《Here On Earth》中是那么温文的大男孩会怎么诠释这种战争角色。或许有人说他在《珍珠港》里面已经演过一回军人了,但那个角色跟黑鹰比起来我简直觉得是爱情片多些。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不怎么需要演技的战争片”,但真正用心看过的人,我是指注意力不老在那些武器装备上的,都会觉得里面的演员确实很用心的揣摩了当时参战士兵的心理。Josh没有让人失望,尽管那部直升机抢了他不少的风头,尽管整部电影更像是团体主角,他还是很好的把角色的困惑,迷茫表现得入木三分。黑鹰中的同胞爱精神表现得不比《雷霆救兵》差,但对于人性方面,我会投黑鹰一票。

    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是难得的真实再现历史的,几乎可以取代记录片的;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怎么都是砸渲染美国式英雄主义加对外干涉之类的。这些历史问题我是看完以后再去查的,各位在看之前可以不用去理会,别让这些废话影响你去看这部电影的心情。

     3 ) 电影大师的写实风格


    当今电影界里坐头两把交椅的导演,一是Ridley Scott, 二是Steven Spielberg. 他们拍出一系列家喻户晓的电影如:异形,角斗士, 黑鹰坠落,天朝王国,E.T. ;
    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慕尼黑......等等。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都登峰造极,无可挑剔。
       近年来,两位导演名利双收以后,他们的电影风格开始从华丽走向质朴,繁复走向简洁。以Ridley Scott 的“黑鹰坠落”为例,它讲述了美国特种部队
    干预索马里内战的真实故事. 看过“角斗士”的人都会被里面美轮美奂的摄影所陶醉,可Ridley Scott在这部片子里,导演没有玩弄他擅长的光影技巧,大牌演员
    如:Eric Banner ,Ewan Mcgregor, Josh Hartnett也没有玩噱头, 装酷。 影片从细节入手,如:一个士兵看电视时突发痉挛,打断的手指,在战友身上找血管,不小心从直升机上坠落,黑鹰直升机被不明不白地击落......这些琐碎的马赛克拼凑出来的电影更与真实的情景相近,生活就是琐碎的,偶然的事件可以改变整个一生。
       无独有偶,Steven Spielberg的“辛德勒名单”和最近的“慕尼黑”也不约而同地遵从写实这一原则。讲视觉效果,有谁比得过Steven Spielberg呢,可是他在这两部片子里没有玩弄任何技巧。如果别的导演来拍摄“慕尼黑”的话,往往会拍成一部干净利落,充满动作,枪战,爆炸的“真实谎言”式的反恐怖分子电影。可是Steven Spielberg 却用稳重的镜头记录暗杀小组琐碎的生活; 他们的疑惑,矛盾,争吵,后悔,失手。这里,反英雄式的人物取代了007似的风流倜傥的神枪手。
       这种写实的手法派出的电影以他的真实更能打动观众的心,引起大家的共鸣,观众会感到电影中的人物原来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已。
        电影向来有两种,一:观众在现实中看不到,而想看的东西,如:魔戒, 星球大战。二:真实的生活。在大多数导演还在向第一类电影努力的时候,伟大的导演
    开始拍的二类电影了。张艺谋在他顶峰的时期也曾拍过“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这种写实电影。(不过后来他又转回去了,拍了“十面埋伏”“黄金甲”这样的
    视觉盛宴)
        作为一个不再年轻的资深影迷,第二类影片对我的吸引更大。毕竟看着“蜘蛛侠”满天飞,海盗船四海游是外行看热闹,是一种消遣。
        如果你和我一样,我相信你也会喜欢Milos Forman(飞跃疯人院,莫扎特)导演的“性书大亨”。电影里的人物,故事,都精确到可以与真实的纪录片媲美。记得我看完DVD后,我上网一查里面的角色全是活生生的美国人。上星期报上登了一则卟告,死者正是电影中的一个人物,他们有同样的职位,名字,甚至演员的相貌与真人都惊人的相似。我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也难怪我会被感动得一遍又一遍地看这部DVD.
         大师们的做法也印证了古人的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一大堆的视觉盛宴后,一杯凉茶也许能让我们心平气和。

     4 ) 背景和行动全过程(转自铁血社区)

    索马里的灾难成因很复杂,真正要分析起来恐怕可以写一本书,欧洲殖民帝国瓜分非洲地区导致日后的部落矛盾是其根源之一,然后在冷战时间,美国和前苏联为了互相抗衡也需要负上一部分责任。总之,当1990年索马里开始军阀混战后,由于战火和天灾,加上社会经济已经崩溃,导致在索马里出现大饥荒,两年内已经有30万人死于饥饿(另一说法是50万)。

    1992年,全世界都在电视中看到了骨瘦如柴的索马里人,其实在非洲许多其他地方的灾难都差不多,但如果记者的摄像机没有拍到,世人就觉得没有责任。国际社会认为应该为索马里人做点什么,于是救济物资开始到达索马里。但军阀们并不关心平民百姓的生死,他们只想养活自己的战士去夺取更多的地盘,于是救援人员被枪击,粮食被抢走,志愿人士不得不撤出了索马里。

    由于冷战已经结束,索马里既非战略重地也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因此一开始美国政府对此并不感兴趣。当联合国主动要求美国提供协助时,老布什接下了这个形象工程,派遣军队运送救援物资。但索马里情况持续恶化,迫使联合国通过新决议,用武力来维持索马里治安和救济行动,强制实行和平。

    此时,比尔•克林顿新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让全世界看到美军采取行动使索马里人民得到和平和温饱,会有很大的公关效应,于是他决定把这项形象工程继续搞下去。1992年底,3.8万人的联合国部队(其中2.8万人为美军)开始进入索马里,带着枪向灾民派发救济物资。当时联合国部队在索马里很受平民百姓的欢迎,但军阀们不喜欢他们,尤其是占据摩加迪沙的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有意思的是,这位法拉赫•艾迪德(Farah Aideed)的儿子侯赛因•艾迪德(Hussein Aidid)早些年曾在美国读书,然后又在美国参军,当时他作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也在索马里,担任联合国部队与法拉赫•艾迪德的联络人。

    由于行动进展顺利,1993年3月份美国按原定计划撤走2.5万名美军士兵,把工作重心交给其他联合国部队,然后局势又开始变化。联合国通过外交斡旋,使大多数军阀都同意进行和谈,除了艾迪德,他感到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被削减,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撤走后,他的部队就开始骚扰联合国部队。1993年6月5日,索马里民兵伏击了一支巴基斯坦部队,打死24人,并把他们的尸体剁碎,此事震惊了世界。联合国又一次改变对索马里的行动,原本是为了消除饥荒和维持治安,现在又变成了对艾迪德的大搜捕。

    艾迪德控制着摩加迪沙电台,他通过电台诡称联合国部队要推翻他,让民心尽失的前总统巴雷回来当政。索马里人并不能够理解殖民时期的外国军队和现在的外国维和部队的区别,所以艾迪德的煽动性宣传非常有效。再加上搜捕艾迪德的行动相当扰民,慢慢地,外国军队在索马里平民心目中的地位来了个180度转变,他们甚至为艾迪德的民兵当活挡箭牌,让民兵混在人群当中袭击联合国部队,并掩护他们离去。

    为了搜捕艾迪德,美国人制订了一项名为“哥特蛇”行动的计划,并组成游骑兵特遣队(Task Force Ranger)去执行此计划。这是一支450人的混合部队,在美国国内组建再部署到摩加迪沙,由威廉•加里森上将(William F. Garrison)指挥,主要的构成为三个陆军单位:三角洲部队的C中队、第75游骑兵团的B连及被称为“夜间猎人”的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的一个分拆部分。

    三角洲部队(Delta Force)正式名称为美国陆军第一特种部队D作战分遣队(1st Special Forces Operational Detachment-Delta),简写SFOD-D,“Delta Force”其实就是“D部队”的意思。这支特种部队由美国陆军上校查尔斯•贝克韦斯(Charles Beckwith,我国曾翻译出版过此人写的自传)在1977年组建,建制形式、训练方式和基本战术都深受英国SAS的影响,这是因为贝克韦斯于 1962-1963年期间曾在SAS参加训练并随SAS在马来亚参与实战。三角洲部队驻扎在北卡罗莱那州的布拉格堡,由A、B、C三个行动中队组成,其成员来自游骑兵、绿色贝雷帽及其他陆军部队。有意思的是,尽管有许多非官方资料如退役队员的回忆(包括查尔斯•贝克韦斯本人写的自传,我国1980年代曾翻译出版过)指称有这支部队的存在,但美国陆军从来没有直接承认(或否认)这支部队的存在,在马克•鲍顿的原著中,游骑兵都把三角洲的队员称为“D- BOYS”。

    原著中描述的三角洲队员头戴轻便的塑料盔,虽然不防弹,但防撞功能好。这种头盔被特种作战司令部取名为“高效抗冲击头盔”,国内军品站的商品目录中一般称为“伞盔”。图中这个镜头在原著第19章也有记载,游骑兵队员尤瑞克(Yurek)贴在墙边移动时,一名三角洲队员警告他不要贴着墙,因为墙壁会跳弹,有时子弹会沿着墙边飞出很远。要在弹雨横飞的情况下站在街道中央需要极大的勇气克服恐惧,贴着墙实际上比站在街道中危险,但却安心得多,能够克服感觉而依从理性也是三角洲队员与游骑兵队员的差别之一。

    第75游骑兵团(75th Ranger Regiment)1974年组建时只有两个营,1984年建立第3营,现今总部和3营驻在乔治亚州的本宁堡,1营驻在乔治亚州的亨特陆军机场,2营驻在华盛顿路易斯堡。严格意义上说,第75游骑兵团还不算是真正的特种部队,而是属于精锐的轻步兵单位,但第75游骑兵团受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专门负责支援特种部队的行动,正如其口号“游骑兵,做先锋”一样,有时甚至行动主角的特种部队还没出场,游骑兵就已经先行出发。第75游骑兵团的建制与常规部队类似,每个营由3个步枪连及营部连组成,每个步枪连由一个连部排、三个步枪排和一个武器排组成。1993年参与“游骑兵特遣队”任务的为3营B连及一个指挥控制小组。

    在1980年美军联合特种部队营救伊朗大使馆人质的行动失败后,美国陆军就开始组建一支专门用于支援特种作战部队的航空部队,这个单位最初是由第229航空营和第159航空营组成,在1981年10月16日正式组建为第160航空营,由于这支部队经常被分拆出来参与其他单位的联合行动,因此被称为160特遣队,再加上他们的专长是夜间的作战任务,因此绰号叫做“夜间猎人”(Night Stalker),其标志是一个骑着飞马在夜空中游猎的死神。160航空营在1990年5月16日改组,重新定名为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160th Special Operations Aviation Regiment (Airborne)),简称160th SOAR(A),受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的总部、1营(飞AH-6、MH-6、MH-60K和MH-60L)、2营(飞MH- 47E)和4营(特种作战航空支援营)都驻在肯塔基州的坎贝尔堡,3营(飞MH-60L和MH-47D)驻在亨特陆军机场;还有一个加强连(五个MH- 60机组)驻巴拿马的Kobbe堡。

    除了上述三支部队外,在游骑兵特遣队中也包括了海军海豹第6队(SEAL Team 6)和空军特种部队的战斗管制队(Combat Controllers Team)和空降救援队(Pararescue)。战斗管制队简称CCT,是专门负责空中交通管制、指挥与控制通信以及在特种作战中引导空中支援的地面作战小组,第23特种战术联队的战斗管制员科特•布勒(Kurt W. Buller)中尉就因为索马里行动而获得荣誉勋章;空降救援队的队员一般被简称为PJ(pararescue jumper),专门负责营救落在敌占区内的飞行员;另外在原著中还提到在护送车队的前导为一辆载了4名海豹第6队队员的悍马车,海豹第6队和三角洲部队一样都是负担海外反恐怖任务的,现在海豹第6队已经改编为海军特种作战加强大队,简称DEVGRU。

    游骑兵特遣队组成后并没有立即部署到索马里,因为有一些政客和高级将领都认为武力不能有效解决所有问题。此外美国人曾经要求英国派遣1个SAS小组一起分担行动的风险,但SAS递交给英国国防部的评估报告指由于难以保障情报的准确和及时,行动不可能成功,因此英国政府拒绝了。不过由于赞成的人占大多数,加上8月份艾迪德的手下两次用地雷伏击美军士兵成功,终于游骑兵特遣队在8月26日进驻了索马里,“哥特蛇”行动正式展开。

    ※ 行动经过 ※

    正如SAS的报告一样,由于情报不足,游骑兵特遣队几次行动都扑了空,甚至抓错了联合国的工作人员。9 月9日,一伙民兵在大量平民(包括女人和小孩)的保护下再次攻击了联合国救援组织中的美国和巴基斯坦巡逻队员,赶来救援的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向人群开火,杀死至少100人。原本还有一些部族长老反对艾迪德与联合国作对的,此时都站到了艾迪德的一边,于是美军现在要与整个城市为敌了。

    由于抓不到艾迪德,美军开始把目标转移到艾迪德的左右手,在9月底成功逮捕了艾迪德的亲信兼财神爷兼武器供应者奥斯曼•阿托,就是电影开头抓的那个大胖子。另外鉴于索马里形势的转变,美国现场指挥官请求增派4辆M1坦克、14辆布雷德利战车和一些重炮,甚至要求派遣AC-130空中炮艇(6月13日曾出动过一次AC-130,攻击艾迪德庄园)。但美国国内大多数官员认为结集大规模军事力量会成为传递美国另有图谋的信号,因而拒绝了上述请求。电影中就通过演员之口表达了当时驻索马里美军的这种需求和担心。

    10月3日,CIA一名当地情报员汇报说艾迪德的高级助手们要在奥林匹克饭店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开会。奥林匹克饭店位于艾迪德的势力最强的地带,如电影中描述的一样,旁边的巴克拉市场正是艾迪德的军火仓库。加里森将军作了一番部署后决定捉拿他们。

    整个行动一共动用了19架飞机和12辆汽车,共160人参加,其战斗部署如下:

    4架MH-6搭载16名三角洲队员突击目标建筑,逮捕目标人物,另外2架MH-60运送支援的三角洲队员和地面指挥单位;4架MH-60运送4个Chalk(游骑兵的基本作战单位,为一个12人的步兵班)在目标建筑的4个角落索降到地面建立据点,保护突击小组顺利执行任务;4架AH-6“小鸟”负责空中掩护,2架负责进攻时掩护,2架负责撤退时掩护。

    地面护送车队由7辆武装型悍马、2辆货车型悍马和3辆5吨卡车组成,车队成员包括游骑兵、三角洲和海豹6队,负责把抓到的俘虏运回基地。

    其他支援单位包括:1架海军的P-3侦察机在高空以高倍率摄影机拍摄任务过程,3架陆军的OH-58D 直升机用红外摄像机把任务现场情况即时传回地面的指挥中心(电影中地面指挥中心在监视器上看到的战斗现场实况就是这3架OH-58D传送过来的),1架战斗搜索救援直升机搭载空降救援队随时待命,还有1架MH-60指挥直升机,代号为“C2”(即指挥Commando和控制Control的两个C,电影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叫),机上有两名指挥官,空中指挥官为汤姆•马太(Tom Matthews)中尉,地面指挥官为加里•哈勒尔(Gary Harrell)中尉,就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两个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胖子。

    此外还有第10山地师第14步兵团2营C连(本不属于游骑兵特遣队的一部分)留在机场作为机动部队应付突发情况。第10山地师是美国陆军唯一执行山地作战 任务的快速反应机动部队。这个师驻在纽约州德拉姆堡,隶属陆军第18空降军,是以步兵为主体的包括有空中突击力量的合成部队。在1993年驻在摩加迪沙的 为第14步兵团2营的3个连,但原著及电影对于第10山地师的描述都甚少。

    特种部队的出发点摩加迪沙机场与目标建筑相差约3英里,为了迷惑敌人,机群起飞后先是沿着海边飞行,然后才突然飞向目标建筑。虽然机场附近的索马里人知道有大部队出动,却不知道目标地点在哪里,因此就到处燃烧轮胎,全城发动起来对付美国人。

    除了运送Chalk-4的直升机稍为迟了一点外,所有的直升机都在预定时间和地点放下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下图说明了行动时的部署情况:MH-6和MH-60直接把三角洲队员运送到目标建筑前。Chalk-1由游骑兵指挥官迈克•斯蒂尔(Mike Steele)上尉和拉里•佩利诺(Larry Perino)中尉带领,以目标建筑的东南角为据点;Chalk-2由汤姆•迪托马索(Tom DiTomasso)中尉带领,在目标建筑东北角;Chalk-3由肖恩•沃森(Sean Watson)上士带领,在目标建筑西南角;Chalk-4由马特•埃利斯曼(Matt Eversmann)上士带领,原计划在目标建筑西北角,但最后的位置向北移出一个街区。护送车队停在目标建筑西南向的一个街区外等候三角洲队员的行动信号。

    在行动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大家都熟知的意外,Chalk-4的新兵托迪•布莱博(Todd Blackburn)在垂降时掉了下来。Blackburn是M60的辅助枪手,身上背了很多的弹药,加快了他的下滑速度,加上由于这架直升机进入控制点时延误了一下,使悬停高度比原定的高了一些,有70英尺高,结果布莱博几乎是直接摔在地面上,导致颈部重创。大概是“训练精良”的士兵居然会自己失手看起来实在是太臭了,所以电影中就虚构了一段飞行员为了躲避RPG-7火箭弹而把他甩了下去的剧情。

    虽然突击行动很顺利,但没有人想过会发生意外事件,当时认为如果不尽快把布莱博送回基地抢救,就可以会死掉,因此就让杰夫•史崔克(Jeff Struecker)上士带领3辆悍马把布莱博送回基地急救,史崔克所属的运输补给单位多次执行联合国人道运输任务,是美军中最熟悉摩加迪沙街道的车长之一。车队由海豹6队驾驶配备.50机枪的悍马带头,中间一辆运送布莱博,另一辆配备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的悍马殿后。在突击行动前史崔克就已经研究了一条最直接的撤退路线,因此没有迷路,但前来堵截的索马里人却不少,车队成员拼命地向四面八方射击,三角洲的军医也是一手拿血浆袋一手拿着CAR-15向车外还击的。每当被人群堵截时,他们就用.50机枪、Mk19和震撼弹杀出血路。

    一架MH-60呼叫代号为“超级61”的负责在空中导航和掩护,驾驶员为克利夫顿•渥尔考特准尉(Clifton P. Wolcott)和多诺万•布里利准尉(Donovan Briley),当他们低空飞过目标区域的街道上空时,被一枚RPG-7发射的火箭弹击中MH-60的尾部,“超级61”掉落在街道上,大批的索马里群众立即涌去坠机的位置。“超级61”坠毁时共有6名成员,除4名机组成员外还有两名三角洲队员,电影中就表现了受伤的三角洲队员奋力还击,不让索马里人接近 “超级61”残骸的情景。一架呼叫代号为“星41”的MH-6“小鸟”,由基斯•钟斯准尉(Keith Jones)和卡尔•迈尔准尉(Karl Maier)驾驶,他们冒险附近的街道降落。钟斯跑向“超级61”的残骸希望能够救出伤员,渥尔考特和布里利都已经在坠机中死亡,钟斯成功地拉出另外两名士兵进入“小鸟”,同时迈尔则一边单手操纵直升机一边用他的随身武器MP5K压制索马里人,最后在强烈的地面火力之下,MH-6成功地带着机组成员和生还者起飞。

    “超级61”被击落是另一个美军指挥官没有预想到的意外,尽管早在10月份之前就已经有一架直升机被RPG击落,但似乎没有人想到这个“偶然”事件会重现。不过美军指挥官的反应也很快,立即通知待命的战斗搜索救援队出发前往坠机地点,同时又命令在目标建筑区的车队在收容好犯人后前往坠机地点。由于在目标建筑的搜捕工作还没有完成,因此游骑兵的现场指挥命令留下一个机枪小组,其余人先赶往坠机地点。而在机场待命的第10山地师第14步兵团2营C连也与一部分游骑兵一起组成一支救援队伍,乘车出发前往“超级61”坠机地点。

    代号“超级68”的MH-60在3分钟后就把战斗搜索救援队送到坠毁现场,在把15名PJ垂降到地面过程中“超级68”也被一枚RPG击伤,但驾驶员支撑到所有人都降落到地面后才返航,并在基地迫降成功。不过电影中是不知道被什么击中了,只是冒了一下烟。进入“超级61”的3名PJ发现两名飞行员已经死亡,而两名机工长雷•邓迪(Ray Dowdy)上士和查理•华伦(Charlie Warren)军士仍然活着,于是就地进行救护工作,期间索马里人一直在向“超级61”射击,一名PJ被流弹打伤手臂。其余的PJ与徒步赶到现场的游骑兵 Chalk-4一起建立防线,等待救援部队。

    此时,另一架黑鹰“超级64”代替“超级61”的位置,“超级64”上只有4名成员,飞行员迈克•杜兰特准尉(Mike Durant)、雷蒙•法兰克准尉(Raymond Frank)和机工长比尔•克里夫兰中士(Bill Cleveland)、汤米•菲尔德中士(Tommy Field)。“超级64”在飞过目标区上空时被RPG击中,尾部严重受损,因此空中指挥官命令他们立即返回机场。但在返航途中由于尾部破碎而坠落,于是直升机一头扎进一栋房屋,并导致几名索马里平民的死伤。现在,美军有两架直升机被击落了,“超级61”的坠机现场被称为第一坠机地点,而“超级64”的坠机现场被称为第二坠机地点。

    现在,战斗搜索救援队正在第一坠机地点,无法到达第二坠机地点,也没有人想到过会有两架直升机坠落,因此行动前没有组织第二支求援部队。从机场出发的第10山地师的救援部队由于没有装甲突击力量,因此在RPG的打击下也无法前往坠机地点,不得不返回机场,并与其他的部队一起组织新的救援部队。因此,现在只有让距离最近的护送车队前往第二坠机地点了。

    此时,在目标建筑的护送车队指挥官正在等三角洲队员通知他们开车,但三角洲队员却在等待车队指挥官通知他们动作,后来是一名CCT队员出来联系才发现双方都浪费了时间。由于少了三辆车,加上计划改变而没有足够的车辆,因此决定由护送车队押着俘虏去坠机地点,而负责突击行动的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则在目标建筑附近防守,等待新的车队来接他们。车队出发了,原计划的路线是直接返回基地,但现在却要通过不熟悉的街道先开去坠机地点。当护送车队的指挥官负伤后,就由一名CCT队员出来负责无线电联络,这名有丰富地空协同指挥经验的空军特种部队士兵打算不再经过C2 的多重指挥,而是直接以OH-58D引路,OH-58D也非常有效的把他们引向坠机地点,但问题是观测直升机想先救“超级64”,而C2想先救“超级 61”,结果指挥混乱加上迷宫般的摩迦迪沙街道,使车队在枪林弹雨下迷了路。

    另一架代号“超级62”的MH-60飞到第二坠机地点上空,“超级62”的飞行员为迈克•高夫纳(Mike Goffena),除4名机组成员外还搭载了3名三角洲队员:兰德尔•舒加特(Randy Shughart)、加里•戈登(Gary Gordon)和布拉德•哈林斯(Brad Hallings)。他们知道杜兰特的飞机上4人都是空勤人员,地面作战能力不如步兵。高夫纳的直升机和另一架炮艇直升机用火力控制住蜂拥的人群,这两架直升机的飞行员都用无线电请求紧急降落下去救援。

    一开始空中指挥官指示他们等待组织新的纵队前去,但由于地面护送车队已经迷路,而救援部队已经在第一坠毁现场,而索马里人源源不断地涌向“超级64”的坠机位置时,于是C2同意了让舒加特和戈登下去地面,对机组成员进行包扎,并建立防护据点,直至救援部队到达,而另一名三角洲队员则留在直升机上进行火力支援。高夫纳低飞到一处较空旷的地形,盘旋了一阵就悬停在5英尺高,两名三角洲队员跳了下去。由于街道太复杂,因此一名“超级62”的机工长在舱口探出身来给两名志愿者指路,并向坠机地点投出一个烟雾弹。

    “超级64”坠毁后,并不像电影中那样只有杜兰特一个人是清醒的,其他3名机组成员都还活着,杜兰特由于断了脚,是在舒加特和戈登的帮助下离开机舱,而在此之前同样是断了脚的法兰克却已经自己爬出机舱了。现在,基斯和迈尔的“星41”把两名伤员(其中一名抢救无效死亡)送回基地后,又赶到第二坠机地点打算作另一次冒险,他们悬停在另一条窄巷内等待舒加特和戈登把伤员带来,但他们并不知道4名“超级64”的机组成员都负伤,两名三角洲队员无法把他们带过来,后来由于油量不多而向空中指挥官申请返航。

    如电影描述的一样,在第二坠机地点,只有三个人能够作战。但他们并非弧军作战,“超级62”一边在空中规避PRG,一边为他们提供火力掩护,但没多久,“超级62”也被一枚走运的RPG击中了,机上另一名三角洲队员受重伤,但“超级62”成功返回基地迫降。在战斗过程中,戈登和舒加特一直有用无线电联络指挥中心,但救兵一直没有出现。后来戈登和舒加特先后被杀,其他三名机组成员也被索马里人打死,如果不是有民兵想活捉人质,及时向天开枪的话,也许杜兰特也会和他的同伴一样。

    由于护送车队伤死惨重,不得不返回机场重新组织救援队伍,于是指挥官决定让留守目标建筑的80多人步行前往第一坠机地点。由于这些徒步士兵可以利用各种障碍物掩护自己,因此伤亡非常小。如电影一样,他们到达第一坠机地点附近建立了防守据点,并在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下等待着新的救援部队出现。

    夜晚,索马里人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黑色的皮肤摸近美军的据点,但由于他们没有经过夜战训练,美军可以通过枪口的火光轻易发现他们,黑色且拥有夜视设备的 AH-6也可以随意攻击只能听到却看不到这些“夜空中的死神”的索马里民兵。据守现场的美军还用红外闪光灯布置在据点周围,“夜间猎人”能够看到,免得被自己人打死。在晚上9点30分,AH-6扫射了聚集的索马里民兵,赶跑了第一坠机地点附近的索马里人后,“超级66”冒险降落投放了一批医疗用品、饮用水和弹药,期间也多次被子弹击中,一名机组成员面部中弹。

    同时,没有装甲车辆的美军正与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的维和部队联系,打算借用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组织一直联合救援部队,但由于意见不统一,争吵了很长时间,然后又为了解决三方语言不通的问题,继续浪费时间。直到深夜,由于第10山地师的两个连、一部分游骑兵、再加上马来西亚的装甲车和巴基斯坦的坦克组成第二支救援队伍,才在新港集合起来,然后从新港出发、先到达最近的第二坠机地点,然后再到达第一坠机地点。由于“超级61” 驾驶员的尸体卡在机舱内,救援部队要割开装甲把尸体拉出来,因此一直到天亮,救援车队才从第一坠机地点出发,前往巴基斯坦部队驻守的露天体育场。

    有些人不明白为何巴基斯坦的坦克只出现过一次就没了踪影,其实是由于巴基斯坦的指挥官害怕路障中暗藏反坦克诡雷,因此与美军指挥官达成协议,当部队到达K4圆环时就撤出,实际上等于还没有进入交战圈,巴基斯坦部队就临阵脱逃了。

    电影中忽视了第10山地师和马来西亚部队的功劳和牺牲,其实即使是原著对于第10山地师也着墨甚少。第10山地师是美国陆军唯一执行山地作战任务的快速反应机动部队。这个师驻在纽约州德拉姆堡,隶属陆军第18空降军,是以步兵为主体的包括有空中突击力量的合成部队。当时驻在摩加迪沙的为第14步兵团2营,该营的任务是在紧急情况下作为美国和联合国部队的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在当天A连在大学校园的联合国部队总部,C连在机场待命,B连则在城外北边进行训练,当超级61和超级64被击落后,第一支救援队伍是由第10山地师2营C连与一部分游骑兵特遣队组成,但由于第10山地师本身也是轻步兵,不具备装甲突击力和防护力,因此在途中遭到重创,不得不撤回机场。

    第二支救援队是由第10山地师的C连和A连,再加上28辆马来西亚装甲车和4辆巴基斯坦坦克组成,虽然成功抵达目的地,但也付出了伤亡的代价。马来西亚的装甲车是M113和德国造“秃鹰”,巴基斯坦的坦克其实是苏制的T55(也可能是中国生产的),但电影中是美制的M48。在前往第二坠机地点期间,第10山地量A连2排的1班、排部、1个工兵组和2个马来西亚车组脱离队伍而被包围,该排排长后来写过一篇回忆录并刊登在《步兵》杂志上,电影完全没有提及此事。此外第10山地师的AH-1“眼镜蛇”直升机在空中支援行动中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电影中完全没有 AH-1的出现。

    电影情节是到救援部队到达体育场结束的,但原著记述的事实还没有结束。索马里民兵俘虏了迈克•杜兰特,打算用他来交换被抓走的索马里囚犯。但是在他们可以把杜兰特带到他们的村庄之前,半路上被地方强盗拦劫,这些强盗带走了杜兰特,要用他来交换赎金。杜兰特被送到一栋房子里,在录像机前被审问和掌掴,这盘录像带与索马里人侮辱美军尸体的录像带一起被送到CNN在美国播放。稍后,在艾迪德支付了杜兰特的赎金之后,他被转移到艾迪德宣传部长的住所。五天后他接受了国际红十字会的一个代表拜访和英国、法国新闻记者的采访,然后在十天之后,他与被美军俘获的艾迪德官员进行交换,回到家乡并受到英雄式的欢迎。

    整个行动中,美军有两架直升机被击落,另外两架被击伤,数辆美军汽车和三辆马来西亚装甲车被击毁,19 名美军士兵(有些统计数字为18,是忽略了第10山地师一名伤兵在送到德国后不治身亡的)和1名马来西亚士兵死亡,84名美军士兵和7名马来西亚士兵受伤,1名美军被俘。索马里方面宣称的死亡人数是312名,伤814名,但事实上不只这么少,由于索马里缺少医疗保障,又没办法能够进行有效的人口调查,许多伤亡难以统计,估计死亡人数超过500人,受伤过千。

    马克•鲍顿的原著中采访了许多索马里人,有许多内容是从索马里人的角度去看这场战斗的,也记载了许多索马里平民的伤亡。但电影为了美化美军,就连平民的伤亡都是从美军视角叙述。据说从原著到最终的电影剧本做过三次大的修改,估计改的就是这些吧,不过恐怕这也是电影摄制组能够获得美国国防部全力支持的原因吧。

     5 ) 多美的海滩,多残酷的战争

    《黑鹰坠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占领魔加的艾迪德抢了联合国给当地人民的物资,造成30万人死亡的大饥荒!看着镜头扫过一个个骨瘦如柴的身躯,看不出是人脸!受灾难的总是平民!

    “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是领导人给每一个执行这项任务的人下达的命令!看似他们的计划完美,陆空配合,在30分钟内完成抓捕!由于错误的情报和错误的指挥,陆地上的战车遭到了攻击,黑鹰也接连坠落,抓捕变成了拯救!

    他们也真正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身体被炸开花的,手被炸断的,榴弹直接横穿身体,这一幕幕触目惊心!

    最后他们徒步跑回基地,那是胜利的曙光!

    除了真实,更多的是震撼,对那段历史的还原,还有场面给人的视听享受,枪林弹雨中前行!敬佩黑鹰,敬佩每一个战士!

     6 ) 战争是什么

    不需要特效,不需要蒙太奇,漫长的2个多小时,战争就那样残酷地立在我面前,连回避都不可能。

    理智总是会说,如果让日本来拍一部侵略中国的电影,百团大战也可以拍成一部类似于黑鹰坠落的张扬本国人性的电影。牺牲的崇高、战友间的生死相依,套在日本鬼子的丑陋的脸上,搞不好也会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看得像我现在这样热泪盈眶。

    当年的《紫日》,哭得我稀里哗啦,那是对一个人的感动。现在的《黑鹰》,如鲠在喉,似乎有很多悲伤都附在细胞上,不能释放,压抑良久。

    No one could be leave behind.
    Do what you have to.
    即使等到天亮面临着更多的枪林弹雨,也绝不放弃每一个兄弟,哪怕只是血肉模糊的尸体。
    Believe they're coming, soon.
    相信。始终相信你的弟兄不会丢下你,他们一定会来。
    集结号弘扬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可惜的是,集结号里的号角一直没有响起,而游骑兵等到了他们的悍马车队,除了Jimmy,正在重复着It's nice,两眼无神地望着屋顶。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go in there?
    两名牺牲的三角洲队员主动请缨去保护战友,他们的身体还留在战火里。
    Still man in there.
    中校又要回到刚刚死里逃生的战场。
    ……………………………………………………………………

    爷爷说过,真正上过战场,就知道那时候爱国精神都是扯淡。那时候,战友比国家更值得依靠的。
    老人家不喜欢看战争片,他说,事实远比拍出来的残酷。
    他还说,真正那些足以感动中国的人,有太多太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甚至有一些,是出于整体安排而被牺牲掉。
    我知道他指的是那场对缅甸的鲜为人知的战争,但更多的事情爷爷从来不说。
    始终不了解爸妈为什么战友一来什么事情都可以放下,他们没有共同经历过这些战场。他们说,我不会理解。
    现在想来,真正的可以托付生命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两个人背靠背,把身后交给对方,合二为一地战斗……场景很美。

    美国就可以把残酷的战争转化为对人性的弘扬。这样的片子,比主流媒体说多少次“我们是正义的”“我们在为全世界做贡献”的口号要强大得多。小时候一直都把人简单的分为好人和坏人,看不懂了就直接问这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战争把人也分成了两个对立面,却没有好坏。有人觉得是no war no peace,但有人就一定要说他们对难民做了不正确的事情。战争的打响总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美国是这样,其他的许多国家也是这样。归根结底,战争是为了什么?总是因一方的贪婪而起,但以什么而收呢?

    现在的国际形式很紧张,不谈政治,但不得不注意着周边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甚至连一向和平的咱祖国也有点开始跃跃欲试的意思。
    想起来那天上铺的悦问我,如果中国现在被侵犯了,要打仗,会不会参军?
    思考良久,很认真的回答,去。

    对与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衡量标准。
    战争的对与错,每个地方的人民也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只是看政府的舆论导向而已。平民的眼中,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战争毁了他们的家,毁了他们也许是被压迫惯乐的生活;在国家领导人眼中,关心的是他国家的利益,也许是当地的资源,也许是当地的战略储备。
    war这个词,很残酷,很中立,很深邃。

     7 ) 什么样的电影会被我爱上?

    不久前我做过这么一种表述:一部好电影就是让我看过之后不能呼吸的电影,是在银幕上看过之后从座位上站不起来的电影,是在屏幕上看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自己心跳的电影,是会让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都沉浸其中不能自已的电影。

    好的,关于这个欲罢不能的话题到此为止,来说《黑鹰坠落》。因为近来工作很忙,昨晚回去想看一部既有视效音效同时还有内容有内涵的电影来放松。然后纠结了半天是看《角斗士》还是看《黑鹰坠落》,后来因为《角斗士》这张D9内容太丰富而选了后者,今天发现原来是一个导演的作品,然后发现我之前还看过他的《天国王朝》,更早的时候,还看过《火柴男人》。总之,Ridley Scott一次又一次的让我爱得要死。

    看过《黑鹰坠落》我最大的感慨是,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拍得还是太软了。注意我说这硬软的标准不是根据片子里流出了多少花花肠子或者撒了多少袋血浆。斯皮尔伯格的风格总是很温情的,就连库布里克那么绝望的《人工智能》经斯皮尔伯格改造后,就成了别样的一种感觉。斯科特和斯皮尔伯格俩人的区别,正好和配乐大师Hans Zimmer和John Williams风格的迥异相得益彰。Hans Zimmer的配乐实在是太赞了!

    本片已经不是单纯的真实不真实的问题了,其实要说这片子肯定不真实,你想想要是把当年的战地记者的新闻素材整成一部纪录片,能有这样的效果吗?不可能呀。故事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导演想通过故事来说他自己想说的话。比起《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国主旋律大旗的飘扬,本片要不和谐得多。导演既没有站在美国中心,也没有站在道德高位。这点着实难得。而且本片显示了导演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和控制能力!

    一开场Josh Hartnett、Ewan McGregor和Orlando Bloom三位帅哥就齐齐亮相,我本来还以为是三个男人一台戏呢。没想到奥兰多连发子弹都没打就负伤了。其实这出戏说到底只有一个主角就是乔什,而且乔什演得实在要赞,完全颠覆了我对他原有的认知。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群像了,在花絮里导演也说了,本来是在战争开始前要多铺垫一些,给很多角色一些诠释的,后来觉得这样拉得太长了就基本上都删去了。所以整个看下来我也没分清几个人,不过这样挺好。

    花絮里还有一个另外的开头和结尾,都被导演给否定掉了。事实上,现在的开头和结尾确实更好。那个开头用的是艾略特的诗句“无知使我们靠近死亡”而不是柏拉图的“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终结”。其他不同大家自己看碟去体会吧。

    最后来个小结,Ridley Scott的掌控很赞!Hans Zimmer的配乐很赞!Josh Hartnett的表演很赞!斯科特的作品一定要看加长版或者完整版或者导演剪辑版!《天国王朝》最受伤了!
    《角斗士》155 min / 171 min (extended version);
    《黑鹰坠落》144 min / 152 min (extended version);
    《天国王朝》145 min / 194 min (director's cut)。

     短评

    这片儿热闹得如同我们大年三十儿的晚上~

    10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发现这种突击类枪战片的翻拍总有丧尸片的气质,不怕死而且打不完。真实又恐怖的战争,弹壳如雨点般飞落。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是想当作一个任务如何失败的案例来看的。。战斗场面够多,信息量还是不够全。。战争残酷狰狞自不必说,只是只有美方士兵单方面的人性化描画,至于那些发狂的索马里士兵却只是默默而生,默默而死,成不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契机。。背景音乐很不错

    15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传说中的欧美男神群芳谱,AKA我的墙头是怎样在一部电影里连成万里长城的。

    18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光是战争场面就长达2小时。如果说《光荣之路》是先知, 《现代启示录》是哲学反思,《大兵瑞恩》是煽情义,《全金属外壳》是人性质问,《拆弹部队》是纪实,那本片就着重于战争中的写实、残忍、暴烈、可怖、凄惨。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都是大师级水准。8.5

    2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在经过了短暂的铺垫后,电影就进入了令人窒息无停顿的高潮;其中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对战争细节的描绘了,在如此复杂的战术地形下,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整个局势且不犯迷糊,无论是剪辑还是斯科特的调度,都堪称完美;但对于那些所谓为了升华主题所刻意加入的段落和细节,着实多余了些。

    2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该片对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侵略索马里所造成约6,000至10,000人的死亡,其中2/3为妇女及儿童的伤亡一事闪躲不提

    31分钟前
    • 瑾朵朵
    • 推荐

    电影成功告诉我们:任何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带来的只有“残酷”!漂亮的剪辑,紧迫的音乐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战争场面

    35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枪战长的让人头皮发麻!美帝永远不会在战争片意淫自己把敌人踩在脚下,美军黑鹰+地面部队依然被非洲乡巴佬游击队打狼狈不堪!黑鹰坠落后,经典的电车问题,究竟是拯救被困人质还是不让自己人送死?战争中没有人是赢家,非洲蜀黍命就是贱,美帝军人的命就是高贵!人家死了1000人没拍电影!

    36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看过最棒的战争片

    37分钟前
    • |
    • 力荐

    只有死亡才能看到战争的结束..

    42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推荐

    这是我看过的美国战争大片中最为经典的一部

    45分钟前
    • HD
    • 力荐

    很讽刺的是,艾迪德的儿子成了一名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员。

    47分钟前
    • Reno
    • 力荐

    虽然长达2个半小时的片长,但能够记住的角色却几乎没有,甚至可以说,这片没有剧情……影片想高度还原一场战役的细节并非不好,但整部片子除了不断开枪开枪再开枪,却缺少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视野狭隘。同样是讲述小部队的命运,本片的制作理念和《从海底出击》几乎相反,而这也是我不喜欢本片的原因。

    50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16年之后(2017年)再看这部电影,更能体会到它的伟大——它开创的现代战争片电影美学,迄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54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这里没有《拯救大兵瑞恩》的煽情回忆,也没有《现代启示录》的痛苦反思,有的只是战争,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56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货真价实枪战片,40分钟铺垫过后整整一个半小时哒哒哒哒哒几乎没停过....最大的优点是拍得非常写实,把观众带进人间地狱修罗战场,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哪个角色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另外此次重温才发现卡司太强悍了:欧比旺、精灵王子、汤老湿、弑君者、马洪、卢修斯马尔福、艾瑞克巴纳...

    57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不愧是雷德利斯科特,技术和细节方面太优秀了,交叉剪辑很棒,从38分钟一直打到结尾,大规模巷战场面真实而残酷。高速慢镜、蓝绿布光和滤镜、雷导标志性的烟雾和长焦镜头等手段使影片更加凄美悲壮,属于有风格的现实主义。Hans Zimmer配乐依旧搭调。不过激烈战斗中的部分煽情对白略显刻意。(8.5/10)

    6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背景乐配的超级赞!!。。动作和阵容十分强大,但是这样的战争,感觉美国多管闲事害了自己。。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想去做英雄,只是时势造英雄。PS:华丽丽的hugh是医官(就是满脸是血那个,和josh一起抢救别人的医官),orlando刚出来就坠机,ewan猥琐的倒茶兵。汗颜。。

    1小时前
    • 大魔王
    • 推荐

    经典巷战

    1小时前
    • boks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