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旅行者与魔法师

    旅行者与魔法师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03

    主演:Tshewang Dendup,Gup Kado Duba,Dasho Kado,Sonam Lhamo,Lhakpa Dorji,Pemba Tshering,Mani Dorji,Deki Yangzom,Sonam Kinga,Nim Gyeltshen,Nobu,Pemba,Nim Tashi,Pem Dorji,Wangchuk 

    导演: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高清版

      公路战争:狂怒

    • 抢先版

      地平线

    • 正片

      犯罪都市4

    • 更新HD

      想念哥哥

    • 更新HD

      浪矢解忧杂货店国语

    • 更新HD

      毕业会考国语

    • 更新HD

      惊门

    • 更新HD

      意大利之旅

     剧照

    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1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2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3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4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5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不丹村官敦杜(Tsewang Dandup 饰)很快厌倦了乡村乏味的生活,怀念大城市的绚烂,并计划借朋友的关系前往梦想之地——美国。敦杜在帕罗节(不丹最大的宗教节日)期间请假,不声不响的包好行李,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在乡村公路旁,敦杜邂逅一位僧人,后者为他讲述了一个梦想之地的故事:不丹青年塔西荒废了自己法术的学业,整日心中只是思量女人,这天他骑上了新买的马,却被马儿丢弃在森林深处,塔西向林中的隐居老人求助,并被他年轻貌美的妻子吸引,遂滞留此处。不久塔西和老人的对立愈发明显……在故事之外,敦杜和僧人的旅程中加入了一位少女,这使敦杜的看法发生了些许变化……  本片由多才多艺的活佛宗萨钦哲仁波切拍摄,而他在拍摄电影之前曾经担任贝托鲁奇《小活佛》一片的顾问。

     长篇影评

     1 ) 梦土

    宗萨钦哲仁波切(或译钦哲诺布,Khyentse Norbu)是第一位拍电影的活佛,早先看到他的第一部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The Cup),还以为是主旋律的宣传片……上周五买碟时看到《旅行者与魔术师》(Travellers & Magicians)的介绍上写着发生在高山佛国不丹的故事,心念一动赶紧买下。

    《旅行者与魔术师》据说是不丹历史上第一部用16mm胶片拍摄的长片,在不丹清新优美的风景衬托下,以舒缓的节奏演绎着充满佛教智慧的人生哲理,却又并不让人感到有任何说教的枯燥。人生忙忙碌碌,追寻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就象影片里急于逃离乡村到纽约去的地方官和喇嘛故事里懒洋洋学着魔法的青年……电影情节不能多说了,否则观看时就会减低神奇、魔幻的色彩。上师(仁波切)的开示,需要独自去领悟。

    不丹其实很小很小,人口不足一百万。宗萨钦哲仁波切曾说:他要在麦当劳开到不丹以前,用摄像机记录下那些即将消逝的事物。(大意如此)


    相关资料:

    1961年出生于不丹的钦哲诺布在7岁时被认证是蒋扬·钦哲·汪波上师的第三世转世活佛,被尊称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他从19岁接触电影,曾到纽约电影学院速成班学习,也曾在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的电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中担任顾问,并在其中客串一角。
    钦哲诺布第一次看到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和日本电影巨匠黑泽明等大师的电影时受到震撼,激发了他拍电影的愿望。他不在意自己的电影要传递出什么信息、什么精神,而认为电影是一种语言、一种媒介,值得人们运用。

    在不丹,1999年有线电视(CATV)才开播。如今,网络、传真、电话、电影开始进入这个远离世俗的国度,日常生活被飞速的变化冲击着,包括戒律森严的寺院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面对这一切,钦哲诺布在影片中传达出观望的平和态度,他曾说,形式的东西迟早都会变,只要精髓的东西不变就可以了。via art218.com

     2 ) 梦里不知身是客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扎西在魔法作用消失时,回到现实中,对着酒碗,眼泪直流的场面。多么深刻的投入啊,即使是一场梦。里面的爱恨情仇,嫉妒,欲望,愤怒,谨慎,情爱都是如此的鲜明,如同历历在目。扎西一时还不能从幻象中出来。
              有时候人会做梦,做梦醒来之后的感觉就如同扎西一样。虽然知道是在做梦,但是呢,仍然留恋在情节中,会为梦里的欢喜而欢喜,为梦里的遗憾而遗憾,为梦里的悲伤而悲伤。一切都那么的真实。你会为梦里的刻骨铭伤的爱情而留恋。
              这是一部两个故事交杂的电影。现实版是敦杜,因为想要逃离无聊的村庄,想要追寻美国的美好,他狂躁而焦虑不安的时刻等着离开。但是在离开的路上,他因为一路遇到了出家人、卖苹果的小贩、做纸工人和他年轻貌美的女儿苏南。他慢慢开始欣赏了不丹的美好生活。听着喇嘛的故事,他也领受到了欲望,嫉妒,如梦如幻的生活,远不如享受当下的简单纯朴与美好。追寻欲望的世界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空。
              两个故事交织着,看似不一样的故事,但其实说的是同一个寓意。每个人都以为生活不在此刻,在彼刻,在自己的美好的期望与梦想之中,每个人都以为生活中是有美好可以追寻的;生活永远都不应该是如当下这般无聊而纯粹;生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换得一份美好。活在期望中,活在梦想中,活在设想中,为了一份内心的安全感,防微杜渐,深思谋虑。
             如果你所在的生活其实也是一场梦呢?如果你在经历的刻骨铭心不过是一种幻象呢?
             你设想,你期望,你幻想,可是生活其实本身就是喜忧参半,无常的。需要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更何况大部分的人生都是随业流转的。《了凡四训》中前半人生的定数,不就是业力的显现吗?后半生的命自我造,也是因为学佛和积善积了功德。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读书作为人的一种奋斗不过排在了第五。生活要想来些本质的改变,不随着情绪流转,不随外在的得失神伤,需要你修心。需要你在生活中不断的体会佛法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你想要深入的了解一番,可以看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正见》这本书。
             人大部分的时候都活在自己的期望与恐惧之中,即使你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你深入去观察自己的心。看看是不是如此。
              梦里不知身是客啊。如同《盗梦空间》,你又怎知不在睡眠情况下的你,不是在做梦呢。
              世界不过是你内心的投射。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现象皆是心的游戏,何必执着,何苦不放下。
               看不透看不穿在于你太习惯了平常的爱恨得失,没有用心去体会本质的无常。
               这部电影从某种角度会让你感受到你可能处在梦中。一个未觉醒的状态。
               

     3 ) 旅行者与魔术师:梦—旅—人


    你不断地抽烟,不断地眺望远方,脑海里不断地浮现着“梦土”的场景。等待,行走,故事,梦境。就这么几个简单的元素构成了不丹活佛的“梦旅人”,与岩井无关。


    这里称之为魔幻更为贴切。梦幻的东西总让人感觉有一种魔力驱使,而充满了魔幻色彩的场景总让人感觉如临梦境。这个主题里,魔师尽情地彰显了他的法力,把整个故事渲染的如梦如幻。小黛的面容在魔师“弟弟”调制的美酒里如潋滟的湖光,又如人生中壮美的舞台谢幕,在“哥哥”眼泪滴下的瞬间冰消雪融。经历如同梦境,而梦境又仿佛亲历。在佛教的“轮回观”里,人生如梦是对“经历“的最好的注脚。宗萨仁波切通过和尚讲述这个断断续续的故事,完成了对人生中虽不断磕绊,仍然是一个有结局的梦的描述。但电影不是人生,有结局的电影通常是导演话语霸权的表现,如同人生中的上帝;没有结局的电影往往耐人寻味,更多的体现了导演在试图隐身于纷繁芜杂的叙事之后的思想民主,让我们来思考叙事的可能结局。于是,梦更像是这样的导演对我们的捉弄,往往在梦境的高潮处我们忽然醒来,然后茫然地望着天花板,喃喃自语道:唉,忘了昨晚少喝点水了。



    对那位新长官来说,美国就是他的梦土。然而通往梦土的旅程却如此艰辛,其实用“运气不好”来形容更准确:为什么不想远行时,车子一辆接一辆,而想远行时却半天都遇不到一辆车子呢。一直可以这么认为,旅行是一种缩短的人生:有始点,有终点,旅途中充满了不可测的“境遇”。于是对于某些人来说,旅行真正的意思不在于终点,而在于那种在路上的心态,在于体验一种“缩短的人生”带来的乐趣。于是,一种没有终点的旅行——流浪,便成了一种将人生与旅程捆绑在一起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这种新长官来说,显然他并不拥有这种心态,对他来说,一种诱惑就是他的旅行的动力,而那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美女”的美国就是他的终点。在那个高山上的佛国,那个到处充满着原始嬉戏状态的小村落,我们有对话的可能吗?他不耐烦地等车,不情愿地答话,困恹恹地听着故事,好像从来就不会进入那个和尚叙述的“语境”中去一样。然而,他知道,有些东西在旅程中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一个,两个,四个,五个,四个,两个,最后是几个?不知道。

     4 )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题记: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美好的电影了,在这个只剩下不断刷新的视听享受的世界里。一个小朋友推荐的,哈哈,谢谢你,小样!
    我不懂佛教,也不想懂,可我明白“一说就是错”。我羡慕有信仰的人,我有多么不相信宗教我就有多么羡慕皈依宗教的人。我不欲有生,却无奈地陷入了因果轮回之中,二十四载弹指之间,最亲的人最爱的人一一失去。我无贪念,也无法恨,孑然飘零中日夜悲伤。偶然的遭遇了电影,只是希望借此将我在红尘中最亲爱的人的生命记录下来,我不愿她(他)们就这样默默的消逝了,我希望有件东西可以让宇宙看到她(他)们来过,这是最后的一个梦。或许又不该有梦,因为不该有生,若桃花终将凋谢,又何必曾经开放。只叹这无可奈何天,幽微灵秀地,天涯咫尺,无法休止,惟有来之安之,渡之!
     
    且看这部影片——

    不丹是一个小到地球上许多人不知道有其存在的国家,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境内多山。北部及东北、西北与中国为邻,南部与印度接壤,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虽然与我泱泱中华比起来,它的GDP可以说小到微不足道,可是她的子民却享受着全民免费教育与免费医疗。孟子有语“民为贵”,孰大孰小,国人自己掂量一下吧。
     
    这样的小国,其电影工业自然不如我国煌煌赫赫。可是我要说,中国导演之中,除了侯孝贤,还鲜有人能达到这部影片的高度。本片导演宗萨仁波切也有些来头,他是喇嘛教最重要的转世活佛之一,也是不丹最受尊崇世家的成员。他19岁接触电影,曾到纽约影艺学院学习,此前曾执导过《高山上的世界杯》一片。
     
    在不丹的一个村庄,一名新任的地方官日夜盼着邮差送来一封信,带领他前往心目中的梦土——美国,因为他认为哪怕是去摘苹果、洗盘子也比待在这什么都没有的山村强,而且那里有许多美丽又开放的女孩。终于,信来了,于是他穿上“我爱纽约”的T恤,将偏远的小村庄甩在脑后,无奈没有赶上每周唯一的一班公车……懊恼的官员枯坐路旁等着搭便车,意外碰上一位卖苹果的老头,还有言语充满智慧的喇嘛,以及一对赶集卖米纸的父女。漫长的旅途中,官员对那位善良懂事的女孩渐生情愫。官员讲了他的梦想,喇嘛借机为大家讲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故事主角是位不用功的魔术师,也正踏上他的寻梦之旅。喇嘛的故事结束时,久侯不至的车来了,只能搭载两人,于是喇嘛和官员一同上路。官员若有所失,于是喇嘛继续跟他讲另一个故事:桃花是美丽的,正因为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很久以前,在不丹的一个美丽的村庄里,住着一个官员,他梦想着去美国,因为那可以赚很多钱。可是在去廷布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官员哈哈大笑,车辆拐过了山路,影片到此结束。
     
    这是一部心灵的公路片,官员的故事和喇嘛讲述的故事在路途上交织展开。为什么说是交织而不仅仅是平行的蒙太奇呢?因为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往往会在那个故事中出现(由同一演员扮演),说故事的人也在另一个故事中被讲述着,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在这混沌一块的时空里来往穿梭,仿佛轮回,恍如梦境,梦之中又占其梦。而这蜿蜒的山道又可以抽象为人生的旅途,生命的真谛。看这部影片之前,有些犹豫,一是自己并不懂佛,第二也害怕这只是一部说教的影片。不想看过以后,却是如沐春风、如饮清泉,通体畅快,如鱼之入渊、鸟之入林!虽然这是发生在佛教国家的故事,虽然用了一些电脑特技,但是那满目的青山翠柏、白云厚雪,那恍如隔世的幽寂山村,那恬淡不争的村民,演员们自然原生的表演,朴素而深刻的故事,都完全符合深受道家哲学濡染的我的对艺术对人生的态度,而本片又正是发生在道路上的故事。
     
    佛曰:不可说。老子曰:不可道。庄子曰: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对于那些美好的电影,去写关于它的影评,无疑就是庄子反对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对于道之美,我们在判断的同时,也就是在判裂,在分析的时候,也在离析。我不想去拆解这部影片,尽管它有许多可以分析的地方,这位喇嘛导演的导演功力相当了得!道具和台词的精心设制,间离的叙事手法,形下的故事和形上的哲理,时间和空间的深意蕴藏……值得细细分析的地方太多。可是,无论佛道,最本真的哲理与美感都只能用体悟的方式获得,而体悟的方式并不是言说,就好像如果仅仅只有喇嘛的故事,那么这部影片就会沦为说教一样。如果没有遭遇那对淳朴的农家父女,一路恼火的官员是不会在最后放声而笑的。于是,我们明白,体悟是用切身的生命去广泛阅历了人世之后生出的一种了然。这部影片中,可以称得上了然的人只有那洞察一切的聪明的有点狡黠的僧人,以及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却主动放弃它的女孩。那默默不语顺其自然的卖苹果的老者以及女孩的父亲都只能说是淳朴未脱,他们恬淡自然,从来就不曾为太多梦想迷惑过,因此也就不需要了然。
     
    当下的不丹处在一个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路上,影片开始就是一场传统的射箭游戏,新房完工后进行的是原始的生殖崇拜仪式。无论从自然地域还是从日常生活都可以看出这是一块远不够现代的地方,这也正是官员要离开去美国的最大原因。可是他遇到了这些旅人,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然不是那个滔滔不绝的幽默的喇嘛,而是那个懂得进退取舍的女孩。女孩和父亲要去首都廷布参加宗教活动卖米纸,老人做了一辈子米纸,手法自然是传统的落后的工艺,对于无孔不入的全球化幽灵、一日千里的现代化列车,这老朽显然是赶不上趟了,被挤落车、被淘汰是其工作方式和自然生命必然的结果。但是女孩愿意留在这个村庄照顾父亲的生活、协助他的工作,因为母亲去世了,而她也没有考上大学。这是老头对官员说的。而事实的情况在女孩的自述中得到明晰,其实她的成绩很好,分数完全超标,她的选择不过是为了体谅父亲而做的善意的谎言。这个可以通过自己的条件搭上现代化列车的女孩,却只是因为一份人伦的情感而淡定从容的从拥挤的列车上下来了。
     
    人的可贵,就在于懂得取舍!女孩的话无疑一句句烙在官员的心上,他在出门前也把父母的照片塞进了箱子,尽管是匆忙的。于是原先急不可耐的他在等来了车子以后却先让卖苹果的老头先走;女孩对他说吸烟不好,于是一路气鼓鼓只知道抽烟的他就把剩下的烟全丢了。可是,故事终于有讲完的时候,旅途也总有分别的路口。影片后半部分,观众由对官员焦急心态的认同也已经转化为对其留恋心态的认同,我们开始害怕汽车的到来,害怕结束这个美好的旅途故事。可是,汽车终于还是来了,完全看透各方心态的喇嘛使了个欲擒故纵的招术,劝说官员和他先走。若有所失的官员慢腾腾地上了车,于是喇嘛继续跟他讲另一个故事:桃花是美丽的,正因为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很久以前,在不丹的一个美丽的村庄里,住着一个官员,他梦想着去美国,因为那可以赚很多钱。可是在去廷布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讲到这里,绷着脸的官员终于笑了出来,并主动参与到一种约定俗成的故事叙述中,他对喇嘛笑问道“然后他就忘记了所有去美国的事?”我们没有听到下一句回答,镜头就已经切换为一个大远景:一幅美丽的图画,远处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系上的积雪,白云在蓝天安静地睡着,山坡上是青翠欲滴的松柏,车子在画面右下角消失在蜿蜒的山路上。到此,一切的悬疑被提到了最高的兴奋点,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这是考验导演和这部影片水准的决定时刻。结果——仅仅是这部电影的结果,镜头在此一动不动的停了十几秒以后渐隐,影片结束了!

    画面的留白结合叙事的留白,最终上升为一种淡定坦然的人世境界。这才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它不解答什么,也不满足什么,更不会去讨好什么。该说的故事已经说了,该遇到的人也遇到了,人物的命运究竟将如何演化,一切听其自然。每一个人都是人生路上的旅行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魔术师,一切要旨在一念间!

     5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介绍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1961年7月6日出生于不丹,是堪布阿贝仁波切(Khenpo Appey Rinpoche)的弟子。其祖父为红教法王依怙主敦珠仁波且,父亲为红教大德依怙主听列罗布仁波且,母亲之家族出自贝玛宁波,外祖父为着名之竹巴噶举喇嘛,得法自释迦师利,终身修持“那洛六法”。宗萨蒋扬先由萨迦崔津法王认出,后由大宝法王、萨迦达钦法王等认证。敦珠法王授以法衣,并由顶果钦哲法王在不丹为其主持升座大典。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着名的宗萨寺及宗萨学院的主持人,并负责照顾及教育分布在亚洲六所寺院与机构的1600名僧众。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监督悉达多本愿佛学会(Siddhartha's Intent International),该会在全世界有六个教学及修行中心。同时他也负责钦哲基金会(Khyentse Foundation)与莲心基金会(Lotus Outreach)两个非营利机构。

      不论在佛教徒或非佛教徒的眼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是当今世界公认最创新、最具创意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对佛教徒而言,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其清新、幽默、高证量的说法方式,吸引了全世界众多信徒的追随,其爽洁而又带刚强之气的独特形象,为新一代的修行人树立了典范。

      对非佛教徒而言,他是全世界唯一的“喇嘛导演”,兼上师和导演于一身,曾任贝托鲁奇电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顾问,并编写和执导过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他所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The Cup),曾经是票房黑马,因此取得拍摄《旅行者与魔术师》(Travelers and Magicians)的资金,在金马影展掀起一阵旋风。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电影蕴含惊人的能量及丰富的人文精神,犹如一股清流,在世界各大影展屡获佳评、获奖连连,更培养出一群追随的工作人员及影迷,深受现代东西方佛教弟子尊崇和喜爱。

      同时身为佛教上师与电影导演,二者角色看似冲突,但仁波切以一句:“电影可以视为现代的唐卡(传统西藏佛教绘画)。”说明了他的理念,也充分表现了仁波切不为传统及名相所缚的风格。

     6 ) 希望即是苦.

    为什么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会为明知道会失去的东西或人而伤心流泪呢?

    钦哲仁波切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世事皆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根源.我们即使知道世间乃是无常,而我们遇到事情时恒常的心态就会蹦出来,我们会执着于自我,我们困在这样的"我执"里面,什么也看不见.

    希望就象一朵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当我们追求的希望而实现时,西语说得好,dreams come true.true即是现实.我们的希望变现实了,我们知道现实乃是无常,因此希望也是无常.我们希望自己的愿望可以恒常而美好,除非我们舍弃这个无常之世界.

    任何美丽转瞬芳华即逝,凡是单纯都会变得圆熟,而圆熟是衰朽的另一面向,衰朽就会走向枯萎,枯萎之后是一片寂静.


    ps:电影里有不丹版的吴彦祖,和和尚版的黄秋生.哈哈.

     7 ) Turning back the time

     The name of the movie alone fascinated me for a long time, when i finally saw it, it turned out not to be quite what i had expected. I always think deep in the essense of Buddhism there lies a hint of resignation and defeatism in the disguise of peace and harmony, but in a positive sort of way. Ppl are obssessed with the feeling of being in control, evidenced by thousands of choices made on a daily basis. But really a man has very limited power in steering his life in the way he envisioned -- entrenched in his own lifeboat in the sea of society and history, he has no way of knowing in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all he can do is trying his best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that boat in the raging storm so it does not tip over under the repeated attack of thunders, lightnings and the surging waves. So Buddhism says why not give up the pretense of being in control and take what's coming to you. Let go the obsession over the man-made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play with the cards you were dealt.
      The whole story of the travelers hinged on the last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official and the monk. Even what you just came to realize as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is only contingent truth. Everything is circumstantial, and beauty by its nature will die right in front of your eyes just as you started to get use to it. In a sense this movie is a tragedy, but done in an almost nonchalant way, and that's the beauty of it. The teasing tone of the monk also reflects the mentality of the story-telling. The official thought he had a vision in life, then the movie made painstaking efforts to build up this self-revealing moment where he discovered what he really wanted in life. And that moment itself was done in such a casual way you'd miss it if you blinked. Then when the movie drew to the end he dismissed that revealation with a brief smile and we were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Then you would have the revealation of your own as the credits started to roll : Oh, so it's like a Samsara.
      Speaking of which, the story in the story about lust and murder (or it's more like the story in the story which is in the main story) reflects my favorite quote in the movie "Samsara". In that movie, a monk succumbed to the flesh of a woman and deflected to the worldly life, and years later his dying master sent him a message: "I'm about to die. And I know I haven't achieved Nirvana in this life so I'm destined to go into Samsara and come back to this world as a new born. Maybe we should meet again, and then you can tell me, which is more fulfilling -- to satisfy a thousand desires or to conquer one."

     短评

    一条路要怎样走全都看“你”自己,向前向后或者是原地不动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总体来说一部很有意义的佳片

    8分钟前
    • 茅十八*^_^*
    • 力荐

    希望有多大,忧虑和恐惧也就有多大。当如这卖苹果的老农,车不来就先躺下吃几个苹果,或如这酒鬼,一路且饮且歌,方不致错过路上的风景。

    13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你说人生如寄,我说美女如虹。相聚离开,都有时候。完美的电影,完美的说教,完美的相遇,完美的剧本,完美的特效,完美的演员,完美的地方,完美的苹果,完美的黑丝。

    18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力荐

    1.这两天先后观看了五部「不丹」参与制片拍摄的电影,仿佛通过这些电影到一个我曾经知道但不太熟悉的国家短暂地旅行了一下,了解些许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2.电影故事里人物在片中讲述另一个的故事,让我联想起《养家之人》《西西里著名的熊入侵事件》以及片名《故事中的故事》,而片中那些诡异的光影则让我联想起电影《怪谈》;3.“让我给你讲另外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非常美丽的村庄,住着一个男人,尽管他是政府官员,但是他想去美国摘苹果,但是,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所以他忘记了所有去美国的事。”

    2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轻轻巧巧就秒了隔壁张扬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相加。公路魔幻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很难得的,这位活佛没有采取所谓的对西方文化批判的视角。开放结局让这部技巧上或许并不完美的电影在旨意上显得意味深远。

    2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请你不要对结果执着,关心过程、体验经过,生命活在当下也不抗拒改变,才有可能保有最大的收获。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的旅行向外,有些人的旅程向内,有人则心甘情愿保持静止原地不动。

    2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人在情欲驱使下会变得凶残。如果塔石丧失良心,毒死老头后,和德一起生活下去,那么他一辈子都在弟弟下的蛊里出不来了。塔石第一次没能走出森林,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没有真的想离开。一个有趣的公路片,喇嘛导演宗萨仁波切拍得清晰完整,同时带着隐喻和幽默,以电影绘制了一副“现代唐卡”,异域风情的bgm把片子拉高了几个档次。奇幻部分不够强烈,片名比内容更吸引人。

    34分钟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轮回这场大梦中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呢 一旦醒来 什么都不复存在了 这部电影比之前《高山上的世界杯》相比 手法更纯熟了 那部电影讲述的是战胜自己心中的敌人 这部讲得是轮回虚妄 借助电影来传播佛法是极好的 不要落入说教 反而起到了说教的作用

    37分钟前
    • 清風明月
    • 力荐

    哈~更多的说~这是个风光片~~不丹啊~多美好的地方啊~随手停的车子~不用洗的苹果~风韵的富人~唠叨的僧人~有机会~去找他们个国王签个名

    39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推荐

    一个梦在别处的时髦青年,遇见一个活在当下的豁达喇嘛。青年故事的结局,在喇嘛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开口时既已预示:他将永在寻找,但永得不到。而喇嘛第一个故事中的塔石,通过改变当下而选择了另一个结局:未曾死去的女人开车路过了今天的塔石——那个喇嘛。我们正是沉迷梦想的旅人,只看见脚下国土贫困,却不相信此地具足幸福,即使遇见爱情、遇见真理,也会在犹疑间错失。第一次看宗萨的电影,此大师就是彼大师,一通百通。

    40分钟前
    • 傅尸水
    • 力荐

    很原生态。从片中看出不丹妇女地位还是不高。从电影剧情上看怎么感觉美女牵绊男人,僧人故事里的女人勾引年轻男人谋害年老丈夫,现实里的年轻女孩不经意间差点让男主放弃美国之行。个人认为喇嘛导演和所谓宗教寓意的噱头使评分哄抬过高

    43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信佛的电影导演,可谓多矣。能拍电影的活佛,只此一位。用电影的方式来传播佛法,功德无量。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很喜欢这片子营造的偶然结伴而行的那种感觉。相对于《高山上的世界杯》,此时的宗萨仁波切导演的身份远远大于他活佛的身份。

    48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t051481bc4

    51分钟前
    • Chery
    • 推荐

    有的时候dreamland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你会很不愉快的在那里醒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想逃离现时生活,却发现,一切其实并不如你想得那么糟。

    55分钟前
    • 星辰大海
    • 推荐

    不丹的风景美,摄影不用考虑构图便是一副美丽的图景,镜头语言和剧作风格很像大师的风格,这样的电影仿佛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神秘的世界,特别的电影,特别的宗萨钦哲仁波切。

    59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不丹版黄粱梦crossover金瓶梅呀。4星给得勉强哇,3星给电影,0.5星给不丹的雪山风景,剩下的给帅哥活佛导演。

    1小时前
    • 玎玎的背影
    • 推荐

    和尚能否拍电影?出家人为何拍电影?佛曰:以前偶说过“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但看末两字,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SIFF第七睡...电影节后段基本一天两睡,太合理了。整部片子的氛围由“戏中戏”分为两种,尤其喜欢僧人讲述的那个故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法都在电影里,电影里又装着整个人生。

    1小时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嵌套魔幻寓言的山路电影。缓慢节奏的不丹山民,看人说话有点韩国,片子意味有点日本

    1小时前
    • boks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