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罪孽天使

    罪孽天使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1994

    主演:梅兰妮·林斯基  凯特·温丝莱特  Sarah Peirse  Diana Kent  Jed Brophy   

    导演:彼得·杰克逊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

    • HD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

    • HD

      控制的极限

    • 正片

      真爱有谱

    • 正片

      鸽子迷的奇遇

    • HD中字

      장농

    • HD中字

      阁楼的拉杰

    • HD

      我们现在长大了

     剧照

    罪孽天使 剧照 NO.1罪孽天使 剧照 NO.2罪孽天使 剧照 NO.3罪孽天使 剧照 NO.4罪孽天使 剧照 NO.5罪孽天使 剧照 NO.6罪孽天使 剧照 NO.16罪孽天使 剧照 NO.17罪孽天使 剧照 NO.18罪孽天使 剧照 NO.19罪孽天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朱丽叶(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饰)和波林(梅兰妮·林斯基 Melanie Lynskey 饰)相识于一所校风严谨的女子学校中,一见如故的两人之间很快就建立起了真挚而热烈的友情。在两人共有的日记本上,记录着名为《波洛夫尼亚》的虚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查尔斯国王和黛博拉王后。  朱丽叶的肺结核病让她和波林被迫分离,在此期间,她们以查尔斯和黛博拉的身份互相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朱丽叶的父母察觉了女儿和波林之间超乎寻常的感情,他们开始着手拆散这对如胶似漆的好友。父母的举动让朱丽叶和波林十分痛苦,处于敏感年纪的两人在冲动之下终于犯下了无法挽回的罪孽。

     长篇影评

     1 ) 不要拿弑母说事

    两个不同背景的孩子,一个出身高贵,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家人的呵护;另一个出身普通,心怀自卑感,内向。但相同的对于Mario Lanza的喜爱,对于文学的爱好,对于图画、泥塑的爱好,使之彼此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甚至于发展到超乎友谊,出身普通的Pauline甚至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像圣人一样神交”。作为一个真实的案件,幸好我们有着Pauline的日记作为依据,使得我们不至于完全的胡乱揣测当事人的处境,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有了完全公正的立场和判断的资格,因为我们处在导演的叙事态度和表现手法之下获得所有信息。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深深的感到Peter Jackson的中立,中肯表现立场,他所投入的力气几乎都用于了生动的展现Pauline 的心理世界,作为一个14岁的少女,她的生活正在被炫烂夺目刺眼的现实所侵占,来自家里寄宿生的诱惑、来自Juliet家庭生活的感染、来自姐妹的分离之苦,所有的一些看似正常事情堆积起来却产生了对Pauline一生的改变,太过情绪化的内心世界导致了脆弱的承受能力,导致了细微的小事就能让一个花季的女孩哭天喊地或是欢天喜地,过分而又没有分寸的执着于一件事情又引来成年人的限制,没有心理调解能力的女孩们感觉到了末日到来般的恐惧,无名的伤痛让观众都看的寒心。最后的结果你们也都看到了,如果你们看了的话,弑母只是一个结果,只是处于孤立无援,无处发泄的少女们的寻找的解决途径,所以我认为寻找弑母的缘由只是从人的本能的心理诉求来找一个心理学上的答案,但对于个案并无意义。

    Peter Jackson的一大贡献我所喜欢的是把两人对于彼此的爱怜的产生和两人共同的对于戏剧的爱好联系起来,Pauline和Juliet将自己化身为自己编写的作品中的男女主角,剧中人物的关系发展由两人的书信来往产生,所以在Pauline和Juliet的心中,我们总可以看到难以逃避的让自己难受的情况下就召唤出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无比强大的自己来提供帮助以逃避现实的困扰,每一次美妙的,创意绝伦的衔接都是独具匠心的设计。

    相比以前看的《群尸玩过界(Braindead)》,简直看不出是一个导演的作品。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http://tygoonraypht.blogbus.com/index.html

     2 ) PJ是个好导演

    有这么一种导演,也许他永远都不会被人冠以大师的头衔,也许他永远不以电影为手段探讨深厚的哲学美学议题,但他又不满足于仅仅拍够刺激够赚钱的电影,哪怕别人会拍得很俗套的题材,到了他的手上,也会变得生机盎然,他总是会在自己的电影中夹杂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本人和他们的电影一样可爱.这样的人不多,斯蒂芬爵士,曾经也算一个,库斯图里卡,或许也曾经是,在今天看完了1994年的新西兰电影"HeavenlyCreatures",Peter Jackson也被我放进了这个名单.

    女同性恋+情杀+弑母(我不介意在这里透露剧情,因为关键不是剧情如何,而是怎样表现),换了别人会怎么拍?不用说,绝对R级的干活,PJ也确实将片子拍成R级,但可能被用来做反面教育教材的电影,在PJ的镜头下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一部始终被死亡和压抑笼罩的电影却是以最为诗意和童话的方式表现的,两个世界在PJ巧妙的转换中浑然一体.当然MelanieLinskey和肥温的表现也是绝对赞的,一个内向腼腆一个骄傲冲动,但在PJ的镜头下,你不由不信服两人的一体.若按照颂赞路线走,那就有美化杀人的嫌疑了,但这部电影没有.相反,在梦幻般的画面下,是PJ一步紧似一步的舞台节奏,他并没有因为爱情的可怜,就将其他人抹煞成妖魔鬼怪,无论是阻挠女儿的宝莲的母亲,还是选择用词精确得有点可笑的朱丽叶的校长父亲,我们看到的除了他们的严厉外,更多是他们身为父母的无奈和在成人世界里的劳顿,当那位校长父亲面对自己窘迫的事实而难以自已的时候,观众给予他的同情,不会比两个女孩少.这样才合情合理,天下哪个父母情愿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的?但用伟同的话说:"是你把我生成这个样子的啊!"一切都那么无奈.这不是哪个人错,而是诗的世界,梦想的世界,与此岸的世界之间的格格不入,我们看着悲剧一步步的上演,剧中人一步步走向毁灭,可是我们却无能为力.如果换上个平庸的家伙,把大人们全部按照混蛋来描绘,电影沦落为流俗的情节剧不说,那拍出来可真成了鼓励杀人的大逆不道之作了.

    到了最高潮的杀人场面前,PJ先安排了一段温和的慢镜,配上温软的女声合唱,越是安详,越加剧你心中的不安.杀人的场面拍得很现实主义,泥土鲜血一样不少,无论两个女孩多么令人同情,罪孽永远是罪孽,这一幕的血腥交替着梦幻中两个女孩分别的场面,预示着她们注定要不幸的结局.结尾的字幕上,她们因为年龄很低(不到15岁),免除死刑,但被关押在不同监狱,虽然后来都被假释,但假释时的条件是两人一生不得相见.

    自暑假看完两生花后,已经没有一部影片能如此打动我了,PJ做到了,表面的流光异彩很多人都会,热内玩得也很溜,但内里的深沉呢?PJ做到了.当成人思考得出的艰难议题,用这样一种孩子气的方式展现的时候,怎由得你不动容?

    看魔戒,我还没有太多的感触,只是感怀他把握场面调度的能力,以及结尾的拖沓留下的小小遗憾,但这一部当初差点就从我手里滑走的电影,却让我彻底为他所折服.爵士老了,埃米尔不茨冈了,就看你了PJ,你的童心和你并行不悖的深沉.

     3 ) Heavenly Creatures

    这部充分发挥幻想力和映象魅力的纽西兰奇情片,改编自五十年代的一宗凶杀案新闻。主角是基督城的两个女中学生茱莉与宝玲,她们虽然来不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却同样喜欢文学和马里奥兰沙浑厚迷人的歌声,整天活在少女的浪漫无边际世界之中,但父母亲发现两人有同性恋倾向而硬要将她们分开。茱莉与宝玲竟然因此合谋设局,在公园中偷袭宝玲的母亲。导演彼得.杰克手法高明,处理两个少女携手作乐时镜头有如行云流水,表现她们沉迷在公主王子的幻想世界时却又充满诡异的前卫气氛。后来以《理性与感性》走红的凯蒂温丝勒和另一少女演员麦兰林斯基也都演得细腻动人。

     4 ) 《罪孽天使》——弑母的“俄狄浦斯”

    这是一个勇者胜恶龙的童话故事。两个少女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但是狠毒的父母想尽办法让两人分开,并阻止她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少女们成功摆脱了父母对她们的限制,虽然是用一种毁灭性的方式……

    寻常的开局

    故事的开始非常平淡,学校中两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彼此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剧情逐渐滑向了毁灭。

    超凡的想象力

    两个富有想象力的少女不断探索着想象中的世界,逐渐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她们熟悉500年来的皇室家族,并编造出属于她们的皇室故事。她们一起写剧本,一起憧憬着未来。两人的想象力越丰富,两人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甚至就连与男孩发生的关系也是跳脱现实的。

    超乎寻常的爱

    随着想象力的不断发展,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难以用世俗的情感来定义了:她们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同时又有着超出一般友谊的精神上以及肉体上的关系,两人就像是对方的影子,整天形影不离,若是将她们分开,那会让她们痛不欲生。

    恶魔登场

    两人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最终让她们的父母不得不警觉起来。朱丽叶的父亲怀疑两人之间有向着同性恋发展的可能,因此想方设法将两人分开。与此同时,波林和她父母的关系也陷入了冰点。两人无法与彼此相见,茶饭不思,痛不欲生。

    天使的邪念

    父母们看着病怏怏的孩子,终于还是不忍心,同意让她们在一起。但是这两个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的女孩早就不满足于父母给自己设置的种种限制了。她们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麻烦——杀死波林的母亲

    故事核心

    故事的主要矛盾就是父母们阻止了女孩之间的联系,以及妨碍她们追逐自己的梦想。与传统的勇者胜恶龙故事不同,这个故事的恶魔是她们最亲的亲人,这就赋予了这个故事悲剧性——还有什么比必须杀死自己的母亲更为让人心痛的事情呢?这也是这个故事非常让人惊讶以及不舒服的地方。

    影片表达的主题

    和许多优秀的电影一样,这部影片也有这非常丰富的解读空间。

    这部影片也许展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在青春期,我们难免与父母发生冲突,每当我们发现父母并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会有愤怒和不满,父母似乎总是不会让我们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总是对孩子施加种种的限制。

    影片还展示了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有时候即使是无意的,或者动机是好的,但是父母的行为、语言还是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我们还能够看到抚养一个孩子是多么困难的一项任务。孩子似乎总是无法和父母形成有效的沟通。孩子的世界在大人看来总是不守规矩的。父母似乎从未试图去理解孩子,这也造成了影片最后的悲剧。

    想象力所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对父母的怨恨积攒到了必须要杀死自己的父母的程度。但是这两个女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想象力,她们在想象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以至于难以忍受现实世界。在这个或保守,或无知的父母的压力之下,她们无法对自己的想象力的做出妥协。

    影片还有一个隐藏的主题。故事设定的主角是两个女孩,而不是一男一女。这样影片就探讨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性别意识的发展:这个年龄的孩子并不只对异性感兴趣,同样对同性也感兴趣。影片又同“酷儿理论”联系了起来:展示了异性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社会构建这一观点。

    碎碎念

    影片的摄像机视角非常有趣。有非常有趣的镜头。

    两个不同阶级的孩子成为了朋友,这有一点更加增添了童话的意味。

    影片最让人心痛的一幕,就是波林被迫去做打字员的那个场景。

    影片聚焦于两个女孩之间无法被界定的爱,友情与爱情都不足以概括这种情感。语言有其限制性。

    小小的建议

    影片中波林与母亲的矛盾展现不够清晰,杀死母亲的动机也不那么具有说服力。

    除此之外影片的节奏有点拖沓,应该让戏剧冲突更加处于中心,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细枝末节(我看的是108分钟的版本,还有个99分钟的版本,另一个版本也许会好一些)。

    虽然有着一些小不足,但是依然不妨碍这是一部有关青春期的孩子的非常好看的电影。

     5 ) crime angel

    这个电影是相当残忍的 因为从头到尾都是青春期的焦躁 幻想的叛逆 欲望的发泄 犯罪的残忍 懵懂爱情的无知 双亲交流的断裂 。

    青少年总是痛恨父母对自己的不宽容、不把自己当成年人对待 甚至是不尊重而是一味的否定和压制 大人却以爱之名去让他们接受自己强制性的关爱 如果一切尚可以终止是极好 但如果幻想不断被袭击那么痛恨会压过亲情 罪恶会让情感分裂 即使这不是假释条件 这两个女孩儿也不再是当初一起做梦、编故事、对爱情和性的探索的那个两个单纯的小女孩儿 再见面 只剩下不断重复的 残忍的噩梦 从一开始 两个女孩儿的性格便是极端不合群、叛逆、狂躁、幻想的,之所以契合并不是长辈一开始以为的爱情 而是灵魂的沟通。她们都是如此的自我、向往美好的第四世界 没有禁忌和压迫但又同时好奇暴力和幻想、性、突破常规的刺激。她们的友谊在躁动中扰人烦闷。 导演的特殊之处在于 美好的片段用吼笑的嗓音充斥着 一点都不梦幻反而是烦躁 以后便是残忍杀母的片段 并没有用激烈的音乐渲染 反而是柔和的音乐去放慢节奏,悬念和紧迫在于她们是否真的会动手。差别处理却得到了极好的主题视听处理。

    导演将梦幻、现实、想象都真实的再现出来——那些泥塑的人重新上演着二人编造出来的故事。光影很多是主观化的个人化的 再加上画外旁白 都在把观众代入女主的世界 这个世界越来越可以容忍 却达到了容忍的限度 因为它在无端的放纵欲望和喧嚣 但这也有不好的地方 也会让观众拒绝这种感受 而抽离去审判。无法感同身受便会削弱魅力。

    镜头是暴力的不断变化的 构图也采用了很多主观化的构图 倾斜的角度 广角的运用 摄像头的高角度位置 跟踪拍摄 这是焦躁的时候 而浪漫的想象的梦幻世界 都是用的静止镜头

    导演明显将视听语言的暴力慢慢代入了心理暴力 、心理犯罪。最后一幕的母亲满头血的央求和女儿的嘶吼 很少却最后足够有力。

    不好之处可能是在意识形态方面 导演似乎是在呈现主人公的世界 但他明显又带着审判的意味 他故意去渲染这种氛围是在表达对这种心理和青春期不理性行为的不理解和不看好 但他没有表达更多

    另一方面剧作上 两个女生的感情大多在疯疯闹闹中度过 实话说太单薄 撑不起两个人如此深厚的感情,虽然明白是灵魂沟通但不够,铺垫不够那么导致之后的情感深度和强度不够,我作为观众无法与两个主人公感同身受的爱着对方,甚至是不认可这种情感,可我本人却是同性爱好,这是有些滑稽?

    再者表演,她们的表演 尤其是肥温的表演 可以说是话剧式的表演方法 台词的饱满 嘴型的夸张 动作的放大 ,让人感到不适,也许这也是另一方面的搭配导演要表达的戏剧性。

    我不会认为这是一部同性体裁 而是把它当做青春犯罪,因为他们的情感可能更是少女情感的寄托和灵魂沟通与性的探讨以后得融合和依托 。当你生命出现如此珍惜又懂你世界的人 会多么难得?而你们却收到莫名的中断和拒绝,势必会适得其反。叛逆和反抗就是 对一切权威的说法的拒绝和嘲讽 对压迫的不屑 对欲望的发泄 越是不容许发生的事它永远都在等待并且一直继续的发生。

    与其说父母在阻挡 不如从反面讲 他们也在推进和催化。

    而两个少女的犯罪心理有其原由——家庭的欺骗、父母的羸弱和害怕。他们需要更加强大的家庭和爱去支撑自己的信念和对生活的希望 如果破碎 那么玉石俱焚 飞蛾扑火更能够活的壮烈当然结局如此可悲。

    两个少女对于意大利歌手的沉溺 其实表现出两个人对浪漫的向往 对艺术世界的痴迷 对男人的好奇 从一开始 女主的珍惜 到 不小心的破碎(暗示着她世界面临着分崩)再到二人在音乐中幸福的舞蹈(重拾希望) 最后焚烧碟片(埋没幸福和天真的幻想、无知的浪漫、艺术的痴迷) 愿望走向自由却同时毁于自由。

    很可惜的是 自由从来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偶然也在必然的基础之上,罪恶在爱的基础之上,爱却也在罪恶的基础之上,拿起在当下的基础之上,得到在失去的基础之上,她们在索取在要求在渴望,那不是最明智的爱。

     6 ) 是非对错自由他人评说

    先不说影片所传达的三观是否符合主流意识,就影片结构和表现形式来说,不啻为一部走心的佳片。唯美、浪漫与罪恶、血腥交织叠映,展现了两个未成年少女内心极度的动荡不安。
    少女朱丽叶出身高知家庭,却没有普通上流社会女孩那种阶级观念,她所关注的只有心灵,所交的朋友无论贵贱,只论灵魂是否投契。在那种相对封闭,以阶级地位论交的时代,可以想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少女宝莲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内心非常的自卑和封闭,可是在这自卑的内里,却隐藏着一颗充满激情的灵魂,它被严重压抑着,随时预备着爆发,当然,这爆发注定是一场悲剧。当两颗同样孤独,同样热爱艺术,追求美和浪漫的心灵相激荡,她们仿佛跃入了天堂,原来,生活可以美的这样真实,为了这一刻,那些曾经的伤害和阴霾又算的了什么呢?可现实是残酷的,它织起一张无边的巨网,随时准备扼杀真、善和美,她们想要逃离,也酝酿了充足的勇气,但始终没有力量冲破这张无形的又无所不在的网。然而来自现实生活的近乎崩溃的打击(一方母亲的不道德,一方母亲的冷漠)让她们最终冲破了道德的底线,酿成了最后的鱼死网破,将现实和想象的世界都同时撕裂,从天堂重重的跌到了地狱。
    要知道精神的摧残比失去生命更悲惨百倍,在这个影片里你不能责怪谁,谁有错呢?家长错了吗,宝莲的妈妈也许缺乏耐心,但贫困的生活,每日的劳作,未老先衰的脸显示出她是一个灵魂早已麻木的人,对于孩子不可能有太多的交心,只是确保她的行为不遭人诟病而已,不伤家人颜面,至于女儿幸不幸福,这不是重要的,她的确是自私的,但即使放到现在来看,这样的父母也很常见,你可以说她庸俗,市侩,但不能说她是错的。朱丽叶的妈妈显然和自己的博士丈夫是一对完全不靠谱的组合,一个那么浪漫多情,一个如此的木讷无趣,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一直没离婚,也许是经济方面?出轨只是个引线,离婚也不是什么错误,貌合神离的婚姻才是错误!那个所谓的儿童心理学砖家也没错,他故作高深的表情和老于世故的眼神告诉我们,如果他不说她们两个是同性恋,不但对不起自己的专业程度,也对不起双方父母的心里期待,更对不起女孩们敌视的态度,呵呵。总之,悲剧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的错误,而是许多事情的累加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而当时的社会对于价值观的主流导向是这个事件的催化剂。所以无论你从什么角度或欣赏,或谴责,都希望你对这两个如此向往美好的生命给予充分的同情,相信,这也正是导演通过影片想要传达的。

     7 ) 罪孽天使:彼得杰克逊从视觉暴力到心理暴力的转型之作

        故事基于1950年代真实发生在新西兰的一宗弑母案一帕克·休姆案。60多年来已被用许多方式叙述过——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不严、教导无方;同性恋的邪恶与恶果;教会学校的压抑等等,但是彼得杰克逊在片中尽可能准确地描绘出故事中的人物,拒绝对现实进行简单评判。

        对于帕克-休姆案,彼得杰克逊表现出仁慈宽容的一面,并没有高高在上地指责她们疯狂的行为,也没有假惺惺地让她们为她们的行为做出道歉或仟悔,而是十分理解她们的友情和行为。因而《罪孽天使》中并没有掺入制作者过多的主观意愿。“我们感兴趣的是让观众看到两个15岁女孩尽可能准确的事迹,并试图用某种方法來想象她们的世界”。彼得杰克逊尽可能准确地描绘出故事中的人物,拒绝对现实进行简单评判。但是彼得杰克逊也并没有完全地拘泥于事实,而是进行了艺术化表现。他丝毫不浪费他的幻想天分,行云流水般的镜头表现出两人玩乐时的欢快;晦暗的场景、奇特的泥人,构造出两人幻想的“第四世界”中诡异的气氛;公园谋杀场景中各种景别交错,让疯狂的試母行为更加触目惊心……整部影片除了試母片段的血腥和“第四世界”的一些战斗行为之外,没有其他的暴力场景,各种冲突与矛盾也隐藏在一种明快祥和的气氛中。这种艺术处理,对于彼得杰克逊来说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而这种颠覆让人们对彼得杰克逊有了全新的认识,《罪孽天使》因此被称为“电影节中最独特的影片之一”。评论家大卫·鲁尼认为它“让舆论俯首称臣’,它在具有“弦目、流动的技巧的同时,对一对失控的关系进行了复杂而可信的刻画”。

        改变暴力风格的第一步便是让暴力在视觉上变得“内敛”,暴力不再是银幕上的一个个视觉炸弹,从而从嗜血夸张到回归正常。这种变化对小众影迷来讲是难以接受的,但不可否认,彼得?杰克逊的转型是成功的,他跳出了邪典屯影领域,对于现实题材的把握也是运用自如的。然而,这并不代表彼得杰克逊就此放弃了暴力元素。因为彼得杰克逊屯影屮的暴力元素没有根本改变,仅仅是改变了暴力呈现的方式,即从视觉上的直观暴力转变为反映心理暴力。

        《罪孽天使》是彼得杰克逊暴力风格的转型之作,也是从这一部影片开始,他开始约束那近乎失控的暴力表现,影片中暴力元素在视觉上带给观众的震撼感削弱了许多。《罪孽天使》只有一处血腥表现,但暴力的主题仍然贯穿于全片始终。该片并没有以往的血装四溅或碎体残肢,只是描写了施害人的动作与表情,以及受害人发出的痛叫,观众看不到被害人的样子,却能想象出她的痛苦,这种并非亲眼所见的画面所带来的心理震惊,让人更加心有余悸,直呼残忍。因此这种隐藏视觉暴力而直击观众心理的暴力效果,是前几部电影那种直观的视觉暴力所不及的。

        从视觉暴力到心理暴力的转变,是彼得杰克逊电影的一个策略,也是彼得杰克逊走向成熟的标志。在《罪孽天使》之前,彼得杰克逊是个剑走偏锋的怪才,他靠着自己对暴力的理解,对特技特效的执迷,在一片血腥之中闯出了一番天地。但单纯的视觉暴力电影不能长盛,一部好的影片,仅有足够的视觉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就必须被主流观众所接受,这对彼得杰克逊来说,首先便是暴力的表现方式必须考虑观众的心理接受程度。《罪孽天使》可以被认为是彼得杰克逊对商业主流电影的一次尝试,完整丰富的情节架构,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侧面表现却让人触目惊心的暴力片段等,无一例外地让彼得杰克逊获得了成功和赞誉。这次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其影片在主题上的深刻性。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狮奖。

     8 ) 收藏了這個導演

    看這部電影時我產生了pauline算是平行時空裏的另一個我錯覺,只不過這個可能性裏發生裏我媽不是家庭主婦,可以想想想像在那個家空間母親傳達給她都是負能量、分裂和絕路...不過她們的友誼,一個是被禁錮,一個是被拋棄,註定她們不屬於彼此,但在那樣年紀交集,一個像抓住救命稻草想逃離,一個像終於找到了如此確定和唯一的歸屬,她們的交叉點卻是“瘋狂”!
    把這部電影加入我的《如何教女兒 之 青春期》因為我害怕犯同樣的錯誤,不是弒母,從來不敢也打不敗我的媽媽,我媽在她的世界裏就是不敗的燈塔,不過我已經逃離了,我永遠都不想回去,我需要cure,我的孩子就是我治癒的機會,我曾情不自禁的對她非常嚴厲,要求她吃多少飯,或因為一些小錯小事而大聲的吼她甚至打她,我像完成任務一樣去做一些事情,當寶寶沒有達到我標準時會非常生氣,當我意識到我在重複我媽對我方式,我發現我正在用我曾經最厭惡的我媽對我的方式,我沒有真正擁抱我內心的那個小孩——她太可憐了,她要的並不多用武老師的話她要的只是她的感覺被看見,“沒有耐心”不能解釋這一切,當發現這一點我就無比懊悔和痛苦,我要趕走內心的那個壞媽媽!分離那個壞媽媽!如果我能足夠成熟的面對這一切,用無條件的愛守護我的天使,我看她的眼神應該時熱忱和感動的,無論她做什麼,我都要尊重她的想法和人格,因為我們在靈魂上是平等的,否則,她的靈魂就會發起絕地反擊killu,或者她會逃離你,很遠再也不想回到你身邊,只有那樣才有屬於她的曙光照亮她的靈魂!

     短评

    3.5 把一个现实故事拍得太奇幻了,觉得倒叙之后的部分切入主题太慢了,台词也太故作姿态(如果真的是现实那个女孩日记上面的语言只能说她想太多了)……凯特演幻想世界的时候很有戏,但是现实世界那个腔调飞扬跋扈的,我读书那会这种人都被全班鄙视啊。

    4分钟前
    • 唔想郁本郁
    • 还行

    Peter Jackson的早期电影,拍的很漂亮.

    8分钟前
    • 有多远走多远
    • 力荐

    PJ实在是个好导演啊,虽然我都没看过其有名的魔戒三部曲,但是这个片子拍的真不错。镜头,想象运用简直极致。太过充满想象力的两颗头脑,那里有另外一个世界!天才!疯子!we are mad!没办法和现实和谐,于是悲剧发生了。弑母镜头实在残忍点,看得我一身鸡皮疙瘩。

    9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推荐

    父母的举动让朱丽叶和波林十分痛苦,处于敏感年纪的两人在冲动之下终于犯下了无法挽回的罪孽

    1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本片根据50年代新西兰基督堂市的真实事件改编,是彼得·杰克逊进入好莱坞之前在新西兰拍的最后一部电影,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凯特·温丝莱特在本片展露头脚,获新西兰影视奖最佳外国女演员奖和多伦多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为她日后主演《理智与感伤》和《泰坦尼克号》打下了基础。

    18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其实要不是凯特·温斯莱特的惊艳演出,电影就是一般,导演在处理感情方面还欠火候

    2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异想者的精神世界总是最难把握与表现的,但PJ的天马行空流却做得很好,同时将故事本身所带有的血腥与残忍很好地消解;那时的温丝莱特甚是可爱。

    2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一对深陷幻想症的暴力少女啊,比天生杀人狂还made for each other.年轻时候的Kate姨真不大好看,但演技已显,还亲自唱了一小段波西米亚人捏~

    2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这俩疯女人太over了,KW太over了。。。

    27分钟前
    • 扣子
    • 还行

    原来kate从小就长得老气

    31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不喜歡. 不過真的不錯. Peter Jackson的電影我就這種想法嗎. = = Kate Winslet看起來很嫩喔. 女人果然要30以後才開始散發魅力.

    34分钟前
    • 阿辰
    • 还行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3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我抱着这只是个三星片的觉悟来看,中途我认为是个四星片,结果,彼得杰克逊再次证明了他是个天才~真是个奇情片儿啊,荒谬的现实题材片子,戏剧化又有逻辑,混乱而又有说服力。哼,在她们眼中,你们才是神经病!PS:肥温这么多年都没见老啊,因为她一直都是老相。。。

    40分钟前
    • 其实叫朗基努斯
    • 力荐

    这个片子拍的是相当的好啊!竟然演技十分的出色!很奔放啊,容易融入那种热情。还有,喜欢她那傻傻的,学问多多的爹。我喜欢的人就这样了…拍的实在很出彩。手法也很好的啊。那个梦幻~maybe it's their neverland

    44分钟前
    • *@o@*
    • 力荐

    A movie for kids,I realy don't enjoy these Peter Jackson pieces.

    47分钟前
    • Mr.D
    • 还行

    KATE和现在完全一个样,没什么可惊异的了。惊的是另外一个歪牙小女生(Ladies, can we please all try to embrace our diversity? Our curves, our freckles, our wonky teeth. We are beautiful because we're unique. @melanielynskey )是好汉两个拌里的ROSE!!!!!

    52分钟前
    • LENZ
    • 还行

    温丝莱特那时候只有眼神好看

    56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万万没想到这略显夸张的少女同性弑母戏是出自杰克逊之手。这家伙从一开始恶趣味到离开纽西兰最后的少女狂想。走的范围好广。肥温的夸张实在受不了。感情戏也太过唐突。

    59分钟前
    • Miss桃樂絲
    • 还行

    1994年Melanie Lynskey也就17岁,Kate Winslet 18岁,充满骄傲、不屑、激情、疯狂的处女演。弑母不可恕,但当中又有几多幼稚和天真。结尾字幕,冷冷道出这段所谓刻骨铭心,改变她们一生的这段情感,本来只是插曲,却阴差阳错成了变奏,好哀伤。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3+ 关于不被理解的青春期Telepathy及其变异走向的耸动冻人故事。或者关于圣母玛利亚显灵、Orson Welles鬼魂复仇、第四世界开光失败、第三人泥人国合欢 blah blah... 只可惜老Peter没有爱上他的人物,听冷嘲热讽的片尾曲就晓得了。

    1小时前
    • mecca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