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撞死了一只羊

    撞死了一只羊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金巴,更登彭措,索朗旺姆,加华草 

    导演:万玛才旦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深湖巨兽国语

    • 更新HD

      手到擒来

    • 更新第08集

      风云际会

    • 更新HD

      黑暗之后

    • 更新HD

      路德传

    • 更新HD

      莎朗·塔特闹鬼事件

    • 更新HD

      雷德白

    • 更新HD

      舍己救人

     剧照

    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2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3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4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5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6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6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7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8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9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司机金巴在路上撞死了一只羊,决意超度此羊;杀手金巴即将找到杀父仇人,准备报仇雪恨。阴差阳错,杀手金巴搭上了司机金巴的卡车。于是,两个叫金巴的男人的命运便神秘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开始……

     长篇影评

     1 ) 从羊的视角,解读Jinpa

    我是一只羊。

    电影已经开场许久,无人区上的卡车还在缓缓前进,画面再美,没有戏剧冲突可不行。

    作为一只梦想着拿奥斯卡的羊,我追逐着卡车的轮胎,猛的一头撞了上去,逼停卡车,男人把血流不止的我抱上了副驾驶座,他戴着墨镜,有一瞬间我以为我遇到了王家卫,但他不是,墨镜遮盖着他内心深处的情绪,倒车镜上是一张小女孩的照片,是黑白的。

    像一张遗照。

    车继续上路,在这个无人区,我们竟然见到了人,我从副驾驶座给赶到了后座,看着面前两人的后脑勺,我竟然分不清谁是谁的后脑勺。

    墨镜男的最后一根骆驼香烟抽完,副驾驶座上的男人说他虽然不抽烟,但他有一包骆驼,点上。墨镜男身上有一把刀,副驾驶座上的男人身上也有一把刀,不过他好像更厉害一些,因为他说他要去复仇,为他死去的父亲复仇。墨镜男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金巴”

    墨镜男说“我也叫金巴,我的老婆还死了”

    在一个岔路口,副驾驶座上的金巴下了车去寻找他的猎物,而另一个金巴,带着我继续前行,去完成他此行的目的,一桩运输的生意,当然,也可能只是目的之一。

    还好我不是货物,因为在卸货的地方,人人都在吃羊肉。

    我有些担心金巴会把我丢弃在这里,但金巴没有,他拿了报酬带着我继续远行。

    我们遇到一个羊肉铺,我有些担心金巴会把我丢在这里,但金巴没有,他问了问老板挂着的全羊价格。

    他还问了老板一只活羊的价格。500元

    金巴带我到了寺庙,请求僧侣超度了我,可僧侣口中念的,分明是超度人所念的经文。

    金巴给了僧侣500元

    最后,我被带上了山,在秃鹫的啄食下,我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

    影片开头太闷了,抖个机灵~

    其实故事到这里还是一个很平常的叙事方式,没有多少起伏与冲突,一些符号和隐喻与逻辑上的不严密,都不能掩盖它的现实题材意味。因为在这之前都是两个金巴的独角戏,在封闭的人物关系下一切都显的可信,可又不能使人确信。为什么挂女儿的照片要挂黑白的?在无人区的金巴是如何知道杀父凶手的所在地?为什么又刚好拥有和男主一样品牌的香烟?甚至连名字也一样?再加上音乐带来的荒诞感,让人有种在看黑色幽默公路片的错觉。

    导演在访问中说“金巴在藏语里有施舍的意思,所以我们就把两个主人公的名字确定为金巴。两个人物,两面镜子,互相照着自己,好像一个人的两面,彼此完成彼此的心路历程,我觉得可能这样更有意思”

    我觉得导演所谓的两个人物,所指的更多的是两个演员的关系,而对于片中的角色,他们就是两个相互呼应的非零和人格,他们各自代表和展示的是这个故事中金巴的两个进程,可当这两个角色汇流时,又会给剧情带来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在电影中的种种细节恰恰又表明了两人不可分割成独立存在的对照关系。

    酒馆

    在老板娘的酒馆里,一人点了两瓶可以喝“两大口”的百威另一人点了一瓶可以喝“四大口”的拉萨;两个人都有配刀;两人都拒绝了老板娘帮忙开酒的服务;两人都在此吃了食物;老板娘都陪在了金巴的右手边相同的位置,甚至两人在酒馆内坐着的位置都相同。在黑白与彩色的切换中,可以看到即使两个金巴在不同时间线上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但都是在做相同的事,甚至于在找到“仇人”所在的杂货店喝茶时,茶水上浮着的茶叶都是两根。

    影片中有太多的细节都在拉近着两个金巴之间的联系,可又有很多超出逻辑的片段,让电影的里层故事显的是那么的神秘。

    金巴在给羊超度完后,又买了羊肉,但全羊变成了半羊,金巴买了它去见了情人,但很明显两人没有感情,只有肉体与物质的交换,金巴多次牵手的行为给拒绝,在激情后,开灯照亮了角落的羊肉,暗示了这只是一场“交易”,开着脑洞多想一下,也许半羊,意味着金巴现在感情上的缺失,性行为里只剩下肉欲的部分,而少了爱情的滋养。

    还有就是轮回概念的不断出现,两次尿液形成的闭合结构,僧侣手上不停旋转的法器,还有在撞羊的地方那个还带着血迹的轮胎遭遇爆胎,更讽刺的是,即使更换了轮胎,可轮骨上的血迹依旧还在,这似乎也引向了另一种发展,就是金巴梦中的复仇,仇恨只会换来更多的仇恨,从此不断轮回,永无尽头。

    导演说“片子里面杀手放下了,仇人可能一时解脱了,但是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冲动,而这个司机帮他们完成了最终的解脱”

    我个人的理解是,当一个轮回开始后,在这个关系里的人是无法挣脱出来的,需要一个第三方的力量入侵,才能打破一种平衡,使得这个轮回终止,但这个第三方力量,绝对不仅仅指的是人,金巴是在自己救赎自己,要走出对方所犯下罪行所带来的仇恨和绝望,最先要明白的就是这个仇恨和绝望的力量。没有人会真的遗忘。

    只是算了而已。

    许多的桥段,单独拎出来似乎平平无奇,但夹在整部影片中就显的难以定义它究竟对故事产生了什么特殊影响。也许金巴伴侣的死亡,也是另外一个难以释怀的故事。

    影片最后金巴一定得到了救赎。

    他摘下了墨镜,他重新直视阳光。

     2 ) 梦境与现实的鸿沟

    从《塔洛》初识万玛,黑白影像、极简风格、叩问信仰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后来一路回溯,看了“故乡三部曲”(《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感受到他对藏地满含深情的目光。哪怕是那部带有命题性质的《五彩神箭》,也没有过分猎奇的民俗展示,在文化输出与精神传承之间找到了微妙的落点,这是他作为一个民族作者最可贵的特质。无论在过往的电影还是小说里,一种朴实的叙述、平等的视角、悠长的余味始终是其作品的共性。

    电影作为某种致幻药物,某种造梦机器,是梦境最好的载体之一。而在第六部剧情长片里,一向写实的万玛才旦也开始做梦了。那些带有诱惑又令人迷惑的镜头,此前从未在他的影像世界里出现,也难怪有很多观众把他这次在风格上的极大转变,归功于本片的监制王家卫。但其实更应该感谢摄影师吕松野的运镜,他对某些梦幻段落的表现力和掌控力令人吃惊。同时,声音杜笃之和配乐林强也是华语艺术电影的中坚力量,他们与藏族影人的亲密合作为电影带来了一层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个作家导演,万玛才旦钟情于把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为影像注入一种不事张扬的文学感。《塔洛》曾获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我把它与梅峰《不成问题的问题》一起看作一种简洁而独树一帜的“文人电影”。新片《撞死了一只羊》(以下简称《撞羊》)则获得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改编自万玛的同名短篇小说及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两篇小说中那种孤独、寂寥的气质,被相当成功地移植到影像中。羊的命运、杀手的命运,离奇又宿命般地交缠在一起。

    《撞羊》是一个关于复仇又指涉信仰的故事。但它无意建构复杂的情节,也无意展示浅层的心灵净化电影在视觉呈现上是偏静态、偏凝固的,人物没有激烈的外部动作,但行事沉默、坚定,饱含暗涌的心理活动。

    电影开篇,在高原无人区开车的司机,不疾不徐地抽烟,听着藏语版《我的太阳》,车窗外是无边的荒凉。而那个衣衫褴褛的徒步者,惜字如金,却完全不讳言自己要去手刃杀父仇人的事实。两人都叫“金巴”,活佛赐予的姓名忽然将两个陌生人联结在一起。在旷远的天地间,某种思绪开始在人物心里生根。这种直接、沉稳的刻画角色的节奏和方式,给了观众凝视的时间,也让人物更久地驻留在空间里。这依然是我熟悉的万玛才旦。

    在寺院听到那句“来自海拔5500米的六字真言”之后,司机金巴被某种力量牵引,鬼使神差地驶向萨那镇,踏上了寻找杀手金巴的道路。此时,观众也相应地被巨大的悬念牵引:杀手究竟去了哪?他找到仇人了吗?他杀死仇人了吗?

    司机来到茶馆坐定以后,我们第一次在藏族电影里看到了一位风情万种的老板娘。空气中急剧增长的情欲气息,不由让我回想起《冥王星时刻》中曾美慧孜的表演。她的叙述透露了杀手的去向,电影用黑白段落进行场景重现。由此开始,《撞羊》跃入一个更轻盈的境界,想象和梦境开始交迭出现。比起那句超度亡灵往生极乐净土的“嗡嘛呢叭咪吽”,或许片尾的藏地谚语更像电影的密码:“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很难不把《撞羊》与张杨导演的《皮绳上的魂》进行比较:两者的故事都发生在藏地,同时其主人公的双生属性都带有一种魔幻色彩,他们都在苦苦地追寻、求索。但比起张杨的狂狷恣肆,万玛则似乎在收敛与纵情之间游移不定。换言之,《撞羊》的梦境是不彻底的,它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未曾弥合的鸿沟。万玛构建了坚实的现实图景,但他的目的是在现实之上构筑寓言世界,在谜团上叠加谜团,在迷宫里扩建迷宫。

    撞死的羊、秃鹫或者墨镜,创作者堆砌了诸多指向不明确的意象与符号,但没有试图深度挖掘出其内在的神秘、缠绕与复杂,而只能用另类的摄影风格去填补意义上的迷失。万玛没有为观众真正打开入口,让他们跌入梦境,而假借给予观众解读的权利,令他们清醒地审视电影的“艺术性”。比起《塔洛》坚定的一以贯之的对主题的开掘,这种混乱或许是《撞羊》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在我看来,它还可以走到更深邃、更寥远的地方。

    在《复仇者联盟4》的强势挤压下,《撞羊》的生存空间可谓是小之又小,但监制王家卫坚持不撤档,通过和全国艺联专线的合作,希望用这种坚守向广大艺术片创作者传递态度:相信观众,相信局面终将被打开。尽管《撞羊》的票房已经刷新了万玛才旦作品成绩,但它依然值得见到更多观众,值得更多影迷在其中横冲直撞,混淆梦境与现实。

     3 ) 院线团 | 撞上复联的《撞死了一只羊》,值得一阅吗?

    本条为公众号「风影电影」的日常院线评价栏目。由于豆瓣分数长短评须一致,评星与本人短评相同,与具体评分无固定关联。

    《撞死了一只羊》从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的首映开始,就拥有不错的口碑成绩。它不仅获得了“地平线最佳剧本”,同时在金马影展上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提名在内的两项金马提名;而在正式上映后,亦成为这个“复联档”中唯一受到关注的华语电影。

    电影讲述了两个名叫金巴的藏族男子的故事。司机金巴在路上撞死了一只羊,决意超度此羊;杀手金巴即将找到杀父仇人,准备报仇雪恨。阴差阳错,杀手金巴搭上了司机金巴的卡车。于是,两个金巴的命运便神秘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开始。

    我们邀请到15位影迷,一起聊聊这部电影。


    综合评分:6.3分

    嘚嘚

    8分

    万玛才旦是一个被低估的导演。如此饱满的边缘美学、现代感的叙事、义与信仰的精神力,在我心里是以一人之力补充了中国西部片的空缺。

    伊夏

    8分

    庄周梦羊。寻仇的,心意已决,痛快的,死生无形。

    汪金卫

    8.0分

    于去年釜山电影节观看并上映后二刷。万玛才旦出手确实不同凡响。藏区,公路,复仇元素并不新鲜,却还是能够匠心独运。4:3画幅加上富有年代感的色调,有种看90年代电视的怀旧效果,与影片氛围相得益彰。导演和吕松野在摄影方面继续突破,特殊变形镜头加上黑白处理,效果惊艳。细节丰富细腻,有场戏一晃而过的手影也好似羊头模样。剧情中对于死羊的处理很是震撼,加深了人性的刻画。开放式结尾留下更多解读空间。

    欢乐分裂

    7.5分

    延续《塔洛》中镜像概念,互为倒影/镜像的双生体,无论从各自半个侧脸的分布、行为/场景的高度重合以及墨镜作为关键道具的联结,都很具心思。现实与梦的互补,背负往事与放下心结,亦是导演拿手的二元对应,包括4:3画幅贴合规整构图(真的相当学院派审美)。以不同影像基调区分过去/现时/梦境的时空场域---粗砺的胶片颗粒感(对沙尘介质的使用),打光考究的油画感,边缘失焦虚化的晕眩感,色彩绮丽的超现实感;暗夜倾诉的氤氲感与离开情人的光线美得惊人,深感王家卫附身;茶馆侧窗光线摄入,堪称全片高光时刻。唯一遗憾的是体量过小,较难承载密度颇强的隐喻符号。

    徐若风

    7分

    强调双生对称性的迷你小片。4:3画幅意义最有效的一段,作用于“文弱杀手—西部硬汉/右半脸—左半脸”。“王家卫感”还魂在青天白日、墨夜红房。叙事不断回环,时代语境的模糊与人物的抽象设置有寓言体倾向。可惜体量太小,不够发挥。金马奖没提最佳影片挺在理,不如《塔洛》。

    把噗

    7分

    两泡尿,杀死王家卫。

    8.5

    7分

    故事不断地被说了两遍,各种镜像都在隐喻日复一日的轮回。过去的幽灵笼罩在每一个人身上:司机金巴的妻子、杀手金巴的父亲、茶馆老人的金刚杵、玛扎的罪……但是他们的“过去”到底是怎么回事,似乎已经没人能证明,因为都是令人怀疑的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个人记忆中的执念,可能只是一个误认为自己的别人的梦。

    凹凸

    7分

    比过去匠气满满的作品多了点灵气和余味,但有句讲句:万玛才旦的才华远不如松太加。

    尚在影

    7分

    结局有意思加分很多,这个时候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打心里觉得开心~ 我告诉你我的梦,这也会是你的梦。来了你的百威啤酒,喝之前摇一摇才对。

    晚不安

    7分

    风格上的急剧转变几乎都是摄影带来的,吕松野在某些致幻性段落的掌控程度甚至强于导演。在电影世界一向写实的万玛才旦也开始涉及魔幻和梦境了,但觉得气质要输给张杨狂狷恣肆的《皮绳上的魂》,有时候这跟民族意识或者内外部视角真的没太大关系。视觉呈现是偏静态、偏凝固的,而文本上的勾连实际也是松散的,在表现梦境时涉及意象的堆砌,没有挖掘出其内在的神秘、缠绕和复杂。比起《塔洛》那种极简又荒诞的对信仰的叩问,《撞羊》的超现实的劲道显然偏弱。制作层面相当成熟,主创班底堪称豪华,但还差了一口气,可惜。

    寒枝雀静

    6分

    导演映后Q&A主动做的各式细致且工整的解读实在是超出了电影的承载力,倒是覆盖影片大部分“精确”且滞重的“摆镜头”式视觉语言和这种文本化阐释倾向所夹带的匠气不谋而合。

    居无间

    6分

    观影过程中一直认为王家卫式影调对故事的现实性是个损伤,但随着故事和主题浮出水面才觉得,王家卫风格帮了很大忙,尤其是最后《东邪西毒》式写意段落,将影片提升了一档。看来《塔洛》似乎是万玛才旦巅峰了。

    qw0aszx

    5分

    所有画面调度和线索安排都做的太过头了,直接削掉了应有的思考和韵味

    天马星

    2分

    一部短片的体量硬是被注水成长片,而最需要表现力的片段用两句话就交代过去了,这才是真PPT电影。目前看来万玛才旦已经完全被徒弟松太加吊打了,《撞死了一只羊》和《阿拉姜色》之间大概隔了一百个《塔洛》。

    小宇

    2分

    怎么会变成猜谜语游戏?整个戏都是朝向一种奇怪的方向发展,用假象来满足自己真正诉求?也可能只是心结的一种变态解脱而已。整个作品都太工整,工整到完全把我排除在外,无法融入这种装腔作势的解密游戏里。既然诉求点都很难通过蛛丝马迹探求到模糊的样子,那我也别跟你客气。


    2019·华语片评分榜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8.0分《四个春天》7.8分

    《过春天》7.3分《地球最后的夜晚》7.3分

    《撞死了一只羊》6.3分

    《地久天长》5.8分

     4 ) 对话万玛才旦:我不是只给藏人拍片

    王家卫这次终于捧对了人_腾讯视频

    在全民热烈讨论《复仇者联盟4》的时候,

    万玛才旦的新片孤独地来了。

    “复联”目前占据中国电影院几乎所有的银幕,

    票房占比约为99%,在它宣布档期之后,

    同期的电影纷纷撤退,

    但由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

    却如期上映,和这部超级英雄片相撞,

    只是由原定的全国上映,

    临时改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进行专线放映。

    “我们也可以撤退,但退到哪里呢?

    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也需要信仰,

    没有信仰的英雄只是一堆机器人,”

    监制王家卫如此回应。

    《撞死了一只羊》讲述的是

    发生在藏地高原上的复仇故事,充满荒诞感,

    它的底色是藏族人的信仰和慈悲。

    影片被提名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获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

    万玛才旦十几年来,

    一直通过电影记录正在消失的故乡,

    “外人记录的藏地,往往反而遮蔽了真相,

    我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真实的藏地、藏人。”

    自述 万玛才旦 蒹葭

    藏族导演第一人:万玛才旦

    《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万玛才旦导演今年50岁了,他总是人群中最安定的一个人。尽管最近新片的宣传、映后谈很多,他永远不紧不慢地拆解各种提问,对他最多的评价是“儒雅”。

    他谈起《撞死了一只羊》,提到最多的词是“荒诞”,“我对世界的认识,可能就是一种荒诞和无常的感觉”。

    藏语里,“万玛才旦”的意思是“有顽强生命力的莲花”。他是藏族人,从小在青海长大,是第一位让藏语电影在世界影坛获得真实地位的导演。

    《静静的嘛呢石》剧照

    他的电影处女作《静静的嘛呢石》(2005),由真实的小活佛出演,全部是藏语对白。人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藏人自己讲述自己的真实生活。影片获得多个电影节大奖,掀起了后来的“藏地电影新浪潮”。

    2015年,他的《塔洛》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进入全国院线公映的藏语电影,还是部黑白片。很多人看了这个藏族放羊小伙子被骗16万的荒诞故事,产生深深的共鸣,觉得自己就是塔洛。

    万玛才旦导演

    直到2006年之前,万玛才旦都是国内唯一的一位藏族导演。十几年来,他拍了7部长片,都拍摄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这次的新片《撞死了一只羊》,更是拍摄于海拔55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空气稀薄,温度在零下二十度。生长在高原的万玛才旦,都有了头晕目眩的高原反应。

    其实,在成为一个电影导演之前,万玛才旦首先是一个作家。他大学读的是藏语言文学系,一直在写小说,拿了很多文学奖项,小说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语言介绍到国外。开始拍电影之后,他都是自己写剧本,《塔洛》《撞死了一只羊》都是改编自己的小说。

    在《撞死了一只羊》上映之际,我们专访了万玛才旦导演。他普通话说得很好,但说藏语时更为流利自如,以下是他的自述:

    撞死了一只羊

    这个片子讲的是发生在康巴藏区的一个复仇的故事。一个名叫金巴的卡车司机,在路上开车,莫名其妙就撞死了一只羊。他把死羊抬上车,继续往前走。

    结果碰上了一个杀手搭顺风车,这个杀手也叫金巴。他要去复仇,他的父亲多年前被一个人杀死,他现在发现了这个仇人的行踪,要去杀死他。

    一个常年在荒凉高原上运货的司机,一个追凶20年的独行杀手,两个藏族男人在荒无人烟的路上偶然相遇。像高原上两只沉默的鹰,在天空中交汇。

    想拍这个片子很早了。2006年,我在报刊亭买了本《小说选刊》,里面有一篇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我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后来就和我的小说《撞死了一只羊》合起来,改编成了这部电影。

    两篇小说写的都是一个公路上发生的故事,主人公都是卡车司机,涉及到类似的宗教文化传统,有着救赎和解脱的共同主题。

    其实复仇这个传统在其他藏区也有,但是在康巴藏区是特别根深蒂固。如果一个人杀了你的父亲,那么你一定要去杀了他,这个人的后代将来又会找你,继续复仇。仇恨和死亡是循环往复的。

    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对这种复仇的处理都比较简单化,但是次仁罗布的这篇小说很特别,它的结尾是一个梦,最后杀死仇人这个行动,并没有在真实世界里发生,是在梦中完成的。

    通过“梦中复仇”的方式,暗示一个血腥、暴力的时代终结了。

    这样的复仇传统终止了,每一个个体,比如说杀手、仇人、他们的后代才有可能觉醒,作为一个族群,才有可能有希望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我并没有摘下王家卫的墨镜

    这部电影我们和泽东影业合作,王家卫导演是监制,从剧本阶段,我们就一直在沟通和交流。

    片中的司机金巴,一出场就戴了墨镜,然后一直都没有取下墨镜。

    有人调侃说,这个墨镜是在向王家卫导演致敬。其实不是。这是我们贯穿全片的一个设计,直到最后,司机金巴在梦中替杀手完成了复仇,醒来后才第一次取下墨镜,脸上露出笑容。

    杀手和司机都叫金巴,很可能是一个人的两个分身。

    杀手金巴找了20年,终于找到仇人踪迹。但到了仇人家里,看到他的家庭,家里有很小的孩子,看到岁月在仇人身上留下的痕迹,他最终放弃了杀人的行动。

    然而复仇的传统在杀手和仇人身上都继续施展自己强大的力量。仇人一直等待着命运的审判,在负疚和惶惶不安中生活,而杀手没有杀掉父亲的仇人,传统的力量继续压抑着他。

    司机金巴在梦里穿上了杀手的衣服,替他完成了复仇,从而帮杀手和仇人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放下和解脱。“金巴”在藏语中是施舍的意思,这一场梦中杀人,体现的是施舍和慈悲。

    片中壮观的秃鹫场景

    影片中有三种时空,用了三种质感的影像表现,现实时空是彩色,回忆用了黑白,并不是普通的黑白,因为用了特殊的镜头拍摄,画面边缘是虚化的,有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最后的梦境,则用了超现实的一种彩色,夸张艳丽。

    对我来说,《撞死了一只羊》这个故事是很清晰的,但因为文化的差异,可能会有人看不懂或引起误解。王家卫建议我们,能不能找一句精粹的佛语或格言,带领大家进入电影。

    我翻了很多书,最后找到一句藏族谚语:“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可能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最后,这句话成为打开电影的钥匙。杀手金巴和司机金巴,可以解读成他们是互相的一个梦,他们彼此映照,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有一首歌曲贯穿全片,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现实中,司机金巴唱的是这首歌的藏语版,可是到了梦中,他却唱起了意大利语版。有时候在梦中,我们就是突然会说自己原本不懂的语言。

    《撞死了一只羊》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故事

    爷爷说我是灵魂转世

    我生在青海安多藏区的昨那村,是半农半牧的一个地区。我从小就接触传统藏文化,这种文化确实有一些神秘和魔幻的地方。

    比如我爷爷,坚信我是他的舅舅的转世。他的舅舅是个宁玛巴僧人,有很多经书,算是有学识的人。据说我很小的时候,说过一些跟爷爷的这个舅舅有关的事情,就被爷爷认定是他的转世了。所以我在家族里的地位也相对比较特殊,从小就给我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让我去学习。

    我身边也有“神授”的真事。就是一个完全不认识字的放羊娃,突然有一天昏睡过去,睡了七天七夜之后,醒来就能滔滔不绝地讲《格萨尔王传》,词汇量很大,情绪很优美,完全超出了他的知识水平。

    万玛才旦

    走上电影之路,我觉得也挺魔幻的。我本来读的是一个师范类的中专,相当于高中,毕业之后就回老家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工资99块钱。

    那是1987年,其实是挺多钱了,工作也稳定,是一个人人都羡慕的职业吧。

    这个学校就那么两三个老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都得教,每天的作业堆得就跟个小山似的。白天学生们吵吵嚷嚷的,很热闹,你不会感到寂寞,你也没有时间去孤独。

    可是到了晚上,整个学校就你一个人,批改完那堆作业本,一个人闲下来,内心就会时常被一种排遣不掉的孤独和寂寞包围。那时候也没有电视机,惟一的消遣就是看看书,然后写写东西。

    写作是从这里开始,没发表过,完全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当时写处女作《人与狗》,就想把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对人的认识全部呈现出来。

    当了四年小学老师以后,就觉得心里不安分,想要出去,到更大的环境里去。

    《静静的嘛呢石》剧照

    我能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考大学,但是单位不让考,让我写保证书,说如果考不上的话,公职也放弃。我二话没说就写了保证书,当时在我们那个地方引起了轰动,等于是自己放弃了铁饭碗。

    后来就去了兰州上大学,读藏语言文学,毕业以后去机关做公务员。后来又去读硕士,藏汉文学互译专业,其实一直和电影没什么关系。

    直到碰上一个基金会的资助项目,专门赞助藏族的学生去学习一些比较新的专业。那个时候很少藏人学电影,我申请说我特别想学电影。申请马上就批下来了,我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学习。

    学生时期,我花了五千块,拍了作业短片《静静的嘛呢石》,在国际上拿了一个奖,奖金几万块。我拿这个奖金买了一台DV,然后又把这个短片的故事扩充成我的第一个长片,片名还是《静静的嘛呢石》。

    之后,我又继续拍摄了《寻找智美更登》《老狗》。这三部片子,有人说是我的“故乡三部曲”。

    《塔洛》剧照

    在全世界最高点的孤独

    我小时候在山上放羊,大白天见不到一个人影。一个人在开阔荒凉的地方行走,你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孤独,强烈到有了具体的形状。

    《塔洛》的故事就来源于这种孤独。这部电影改编自我2013年的同名小说。当时,一个留小辫子的男人形象突然进入了我的脑海里,“塔洛平时都留着一根小辫子,那根小辫子在他后脑勺晃来晃去,很扎眼。”

    他一个人在山上,放着自己的羊群,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跟现实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白天放羊出圈,到井边打水,喂狗,收集羊圈里的羊粪,晾晒羊粪。晚上把羊赶回羊圈,喝着白酒,抽自己卷的烟,点上篝火,听广播,放二踢脚吓唬狼,学唱拉伊(牧羊人唱的情歌)……

    《塔洛》剧照

    可以说,塔洛身上有我的影子,我的身上也有塔洛的影子。它是在我的家乡昨那村一带拍摄,电影中,塔洛在山上的部分,16分钟没有台词,需要依靠动作和画面去塑造他孤独的生活状态,而我对这些生活细节很熟悉。

    《撞死了一只羊》其实讲的也是一个孤独的故事。司机和杀手,都是常年在路上独自行走,心中带着一股强大的执念。

    这种孤独的情绪,我觉得适合在一个开阔、荒凉的地方拍摄。我们从西宁一路找,最后在可可西里找到那样一段荒凉的路。

    可可西里无人区海拔5500米,我坚持在冬天拍摄,冬天的温度低于零下20℃,给影片的肃杀氛围定下了整体基调。

    可可西里有很多的藏羚羊、野牦牛,但这些动物都是神出鬼没,常常长时间看不到任何活物。

    片中,司机开车到了一个湖边,没有看到任何动物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就撞死了一只羊,是一种突然袭来的荒诞感。

    藏地电影新浪潮

    2005年,《静静的嘛呢石》参加金鸡奖,获得了最佳导演处女作奖,那一年也正好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

    看到电视里播获奖的这个新闻的时候,很多藏族人都非常高兴。有人告诉我说,他甚至高兴得把电视机都砸了。

    因为之前,基本上都是一种他者的目光在讲述藏人的故事。1960年代的《农奴》,1980年代《盗马贼》,1990年代的《红河谷》,都不是藏人的思维方式。直到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之际,才有了一部真正意义上藏人的电影。

    后来,更多的藏族年轻人都加入进来,形成了所谓“藏地电影新浪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自己也鼓励这些年轻人。

    松太加为万玛才旦的影片做摄影

    我的朋友松太加,原本是画画的,我鼓动他去北京学摄影,以后一起搭档拍电影。松太加做了我几部电影的摄影、美术之后,拍出了自己的《河》、《阿拉姜色》。

    去年,我的副导演拉华加拍出处女作《旺扎的雨靴》,获得2018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

    录音师和配乐师德格才让,原本是搞摇滚音乐的,也是在我的鼓动下来了北京。现在他自己也拍片,今年,他的处女作刚刚杀青。

    《老狗》剧照

    其实,我希望自己电影的主创都是藏人。因为很多细节,不熟悉藏地的话是很难用心捕捉到的。

    比如拍摄《老狗》的时候,有一场在草丛中行走的戏,录音师德格才让要求工作人员都光着脚,把裤子也脱了,避免发出摩擦声,这样才能录下这片草原的干净声音。

    一种以往没有的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肯定是很难的。有一年,北京电影学院来了三个免学费的拉萨学生。松太加和我在黄亭子请他们吃饭,作为长辈告诉他们,你们要好好学习,珍惜这个机会。一个月以后,他们给我打电话,说学习压力太大了,他们已经回拉萨了。

    我想拍给所有人看的藏语电影

    我坚持拍藏语电影,多多少少也是有一种使命感吧。在这方面,我自己也是被一位名叫端智嘉的藏语作家影响。

    他可以说是藏语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对我们这一代人有启蒙的意义。他的作品一登在刊物上,我们都抢着去看,把他的散文集整本地背下来。

    他也是我读中专时的老师,我们经常听他的课。他跟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留着长发,穿很长的风衣,戴着一副眼镜,不要求学生脱帽行礼,一边上课一边抽烟。

    讲《罗摩衍那》,他可以随口背诵,4行诗就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一节课,完全不需要讲义。

    一天早上,我们听说他因为煤气中毒而死,是自杀,留下了遗书,死的时候才32岁。

    据说他自杀是为了唤醒那个时期的藏民相对封闭的思想。他有点像藏族人的鲁迅,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直到现在,他写的歌现在还在青海湖传唱,每到忌日学生们还是会自发地念他的诗。

    《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到了我做电影,更多地希望纠正外界对藏人固有的看法,用自己的目光、自己的创作,去呈现更加真实的藏地、藏人。

    经常有人用文字或影像的方式讲述我的故乡,这些故事赋予西藏神秘、蛮荒、与世隔绝或者世外桃源的特质。他们标榜自己所展示的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反而使人们更加看不清我故乡的面貌。

    从某个方面讲,一些人可能对藏区有期待,希望藏区停留在那样一个发展层面。可是你在享受现代化的生活的时候,却希望别人停留在那里,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想象,这其实是不人道的。

    《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藏地一直在改变。《静静的嘛呢石》中的很多生活细节,现在都已经消失了。我老家的那个村子,大概只剩山坡顶上还没变。

    我觉得比起物质上,其实藏族人精神世界的变化其实更剧烈。我的电影很多都在表达这样的变化。

    从本质上看,藏人和其他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不是只给藏人拍片,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超越民族、超越地域,和更多的人发生联系。

     5 ) 金巴的梦

    《撞死了一只羊》海报

    万玛才旦很偶然地就走入了我的视线,因为他的身份。藏族导演讲述关于西藏的故事,身份的特殊性使我对他的电影充满了好奇,如果说一开始关注这位导演带着一点“猎奇”的成分,那么在看完他上一部电影《塔洛》之后,便转为了“期待”。直到听说《撞死了一只羊》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后,这种期待值就更强烈了。

    导演万玛才旦在威尼斯电影节

    在了解这位导演的电影作品之前,我们知道,他首先是一位作家,《撞死了一只羊》正是根据他的一个小说改编的,从作家改行成为导演的例子很多,比如这部电影的监制王家卫也是从写剧本开始的。这些具有文字功底的知识分子型导演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可以赋予电影更多的哲学思考,无论是社会性的还是人性本身的,都将电影从视觉层面上升了一个高度。在看《撞死了一只羊》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强烈,这部电影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还有对于命运、人性的思考,讲述了一个杀手“放下”的故事,和一个撞死了一只羊的卡车司机“救赎”的故事。万玛才旦巧妙地将这两者糅合在一起,将最初的两部短篇小说变成一部电影的体量,导演做了很多思考和处理,比如两个主角都叫“金巴”,在最后一段梦境中,卡车司机变成了杀手,而在同一个场景“茶馆”中,两个“金巴”看到的窗外景色是一致的。这不仅让我联想到“轮回”的主题。

    《撞死了一只羊》的监制王家卫百年不变的墨镜造型

    茶馆的室内戏是我觉得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两次茶馆,一次是卡车司机金巴的视角,一次是杀手金巴的视角,而他们看到的窗外景象均以黑白画面展示:一只羊走在雪地里、一对父子走过下雪的街道。两个“金巴”看到了同样的影像,而周围食客的对话也是相同的,一桌玩骰子的客人,一个赊账的老人说了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在这里,导演再一次将两个“金巴”的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这里还有第三个人的视角,就是茶馆的老板娘,在她的讲述中,杀手来到茶馆打听他的仇人,画面均以黑白影像呈现,杀手听到仇人的下落后,扔下自己的包袱跑了出去。

    茶馆老板娘

    导演这部分的处理可谓独具匠心,这段茶馆戏不仅让我想到很多西部片的场景,比如莱昂内的《荒野大镖客》和《西部往事》,一个杀手来到一个鸟无人烟的地方,来到一家酒吧,打听他的仇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观众充满了期待,但是万玛才旦不会就这样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他通过独特的叙事将这个故事讲得更加玄妙。西藏相对于我们汉人来说,就是一个遥远的西部,那里的风土人情也是相对陌生的,片中角色们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藏语,吃肉的时候拿出怀中的刀,老人们手中拿着转经筒,秃鹫吃着天葬的肉,一切的一切,遥远又陌生,而在这种独有的藏族文化中,导演讲述的又是一个普世价值的故事,关于人的救赎和放下。这是我认为,导演超越普通少数民族创作者的地方,因为他不局限于自己的藏族文化,而是从藏族文化中汲取灵感,继续升华。

    《撞死了一只羊》茶馆部分

    茶馆戏还充满了神秘主义的气息,整个茶馆的气氛有点诡异,甚至有些超现实,虽然表面看上去是一群普通的顾客在店内消费,但是通过黑白和彩色的交叉剪辑使得影片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这场戏的色调和光影非常迷人,有古典油画的感觉,仿佛一张卡拉瓦乔的油画。固定机位的前景是老板娘和卡车司机,两人暧昧的对话夹杂着周围人的对话。老板娘的第三人视角讲述杀手的到来,但是她说得究竟是真是假,卡车司机不知道,观众也不知道。为什么茶馆老板娘和卡车司机说的版本是杀手见到仇人后哭了,放下屠刀离去,而司机找到这个老人后,这个老人又说了另一个版本呢?究竟这个老人是不是杀手的仇人呢?从茶馆开始,电影的神秘主义气氛一直延续到结尾:杀手的版本、卡车司机的版本、老板娘的版本、老人的版本……形成了一个神奇的罗生门。我甚至觉得,卡车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根本就是同一个人。

    两个金巴

    在片尾,出现了一行字:”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据导演说,这是一句藏族谚语,也是进入这部电影的一道密码。而先前我所有的疑问,也通过这句谚语得到了解答。最后卡车司机的梦境,移动机位配合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歌曲《我的太阳》,秃鹫在天空飞翔紧接着是飞机穿过云霄,这段剪辑可谓神来之笔,卡车司机不仅在梦中进入了另一个金巴的世界,还完成了撞死一只羊后的自我救赎。

    插画师焦健创作的插画海报

    今天是《撞死了一只羊》上映的日子,下午接到一个好消息,老公焦健(豆瓣名“像一把刀子”)前几天为这部电影画的插画海报入围了上海印物所举办的插画大赛,将于4月27日在上海展览。在他创作的这几天中,我们一起讨论这部电影,讨论“金巴”这个人物,过得很充实,这是电影赋予我们的。最后,希望大家能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独特的电影。

     6 ) 以小见大的典范,实名喜欢《撞羊》

    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模式,让人觉得这并不是与汉族文化差别很大的遥远藏区,而就是一个当代人的当代故事,从各种版本的《你的太阳》,到贴瓶百威,爆笑好几次。影片并没有将西藏奇观化,那些空旷高原的壮美景色并没有成为故事的附庸,转经等地域元素虽有出现却并不着力,似乎只是人物生活的日常。但是有人说到这种故事发生在那里才最为合理最没有违和感我是同意的。而结尾的飞机也标明这不是一个遥远而架空的寓言,是一个我们当代人仍可以体味的东西。

    下文可能有一点剧透,但基本没有,希望能解答一些朋友对影片的疑问。其实万玛导演给的是开放的题目,所以没有正确答案,但它有很强的逻辑和自洽,这也正是这个片子值得玩味的地方。


    关于司机这个人物:

    好久没看到故事如此完整,人物塑造如此立体的影片了。作者用了大篇幅来塑造他的个性,甚至可以说,去小饭馆之前的所有段落都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存在的。

    粗犷的外表、打扮、通篇一副“死脸”式的表演跟丰富的内心,这种设定形成非常戏剧性的反差——几乎很少有表情,言语也并不客气和礼貌,却常常因为言行把内心暴露在外;这么酷的行头,遇到陌生人却是话痨,还唱歌,想象力也极其丰富,这就极具黑色幽默感。而杀手瘦弱的形象又和司机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外表人畜无害却要去做一件凶杀的事,一个看着凶神恶煞却内心柔软——最后这两个形象在梦里融为一体。

    通过给羊超度可以知道他这是个非常擅长“共情”的人,纠结于羊到底前世做了什么孽才会在一览无遗的大马路上被撞死,这也让他后来发挥想象力对杀手共情产生了完整的自洽。

    关于他的几个关键词:慈悲

    “慈悲”这个词在当代社会更被“善良”所取代,但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是,“悲”带有有怜悯、同情他人的意味,并不是个形容词而是有动词的成分。

    施舍

    司机叫金巴、杀手叫金巴,扮演司机的演员真名也叫金巴。而“金巴”在藏语的意思就是“施舍”,之前,“施舍”这种很超然的词汇一直不在我的个人词典里,这次才充分理解:要想“施”必然要“舍”。 在电影里,这样“申明大义”原本就很难讲得清楚又不枯燥,影片神奇之处在于它毫无说教意味,而是一个带有黑色幽默性质的小故事,连接了现实与梦境,而且形成鲜明反差的同时把这种内核呈现得很好。

    平等

    “大哥你喂秃鹫也是喂,不如把羊给我吧。”

    “你吃就你一个人吃,秃鹫吃有那么多秃鹫吃呢。”

    “大哥把羊给我,我能吃一个月。”

    “秃鹫还能带它的灵魂到天上去呢,你能吗?”

    想了想又掏出200块钱给了乞丐。

    这种对生命的平等意识让人非常感动,把羊、秃鹫和人这样的生命重量完全等同,所有的生灵都放在同一水平去看,不滥情,没有任何功利的诉求,更不是出于什么功德的驱动(虽然老和尚说送去天葬“功德更高”),只是内心“纠结”,而这种纠结出于一种特纯粹的观念。 “积德”“造福”这种仍然有一定目的性的“善”是很多人可以顺利理解的,但这种没有任何追求的“平等意识”,并不容易讲清楚,影片却用这么简单有趣的方式做到了。 当他们从一群秃鹫当中穿过,这么多巨大的鸟对人类熟视无睹的时候,这个场景带给我一种内在的震撼。

    所以当以上这一切成立的时候,主人公的个性体系也就形成了,他成了立体的,他之后所做的那些在他的立体内核中是自洽的。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

    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又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皮绳上的魂》也一样,而且也是世仇,也是杀手的迷惘,甚至《撞羊》的司机就是《皮绳》里的杀手,这种联系非常有趣。

    复仇是这个年轻杀手付出大半辈子要去做的事,是的他生活支柱,然而那一刻终于来临时,杀手发现自己十几年作为精神支柱的对手居然这么弱小,年迈的敌人不再有资格成为对手,而且曾经的凶手也一直处于内心的煎熬中不断赎罪,所以这场哭,哭得真是恰到好处。

    司机既想帮他完成心愿,但同时又极其怜惜生命,不希望任何一方受到伤害。然而这件事,只有完成了才是真正放下了。所以,在梦里完成,简直成了最好的解决,所有人达到了一个心理的平衡。

    司机来到小镇,身处于这个场景之下,脑子变开始裂缝,各种想法从裂缝当中如同熔岩汹涌而出。事实上,黑白畸变拉伸的镜头呈现的不是对杀手经历的闪回,而是司机结合了自己所见所闻而产生的臆想:周围人的说辞完全一样,窗外的狗、带孩子的人经过的时间和次序完全一样,他早已把自己嫁接到了杀手身上。

    杀手重复说的两句话,几乎成了梦的佐证。带孩子从窗外走过的人,有可能就是童年的杀手,或者司机将自己的记忆进行了投射。(这一段找万玛导演求证了,窗外的其实是仇人玛扎和他的儿子。提前给观众一个暗示,让人物提前出场。也在说有时候即便你要找的人从你眼前经过,你也不一定能认出他。)

    其实,反观我们的现实,梦就好像电影——帮我们完成了弱小的我们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完成的愿望,想象力是我们的武器,捍卫我们跳脱出庸碌日常的权力,在电影构筑的次元中像个勇士一样洒脱地活下去。

    轮回

    l 司机因为看秃鹫(鹰)而撞,后来又带羊去“天葬”,羊被秃鹫吃。

    l 杀手(儿子)——杀手父亲——本该被杀的人(曾经的杀手)——儿子(未来的杀手),杀手一定也意识到,如果自己做了这样的事,他的儿子又要成为杀手来杀他,万劫不复。

    l 小镇里的“土拨鼠之日”(也可以理解为司机来到小镇,将自己所见的完全代入了)

    两人之间还有很多联系:杀手并不是很想上车,司机的热心和怜悯,虽然不表现在脸上,但他的行动已经促成了这段缘分;杀手并不想告诉司机自己的目的,司机的死皮赖脸让他给自己系上了心结;二人有同样的名字,而且都是活佛所赐,是不是命运已经预见了他们之间的相会,这是他们之间冥冥之中的联系。

    世俗一面

    l 羊已经超度完了,你就带回去吃吧。

    l 百威还是拉萨“还以为你有很多见识呢”

    老王的影子

    l 房屋布光让很多人想到了王家卫。然而并没有老王电影里那种暧昧、粘稠,所以与其说致敬不如说略微有一点色彩。

    l 女性塑造:很美同时又有一点侵略性,主动意识很强。

    l 片中司机多次被问到:你为什么总是戴着墨镜……

    咳咳当然是因为……

    ·

    ·

    ·

    显得凶啊(● ̄(エ) ̄●)……

    喜欢这个影片还有其他原因,摄影考究,构图顺延、逆光拍得也带感,把那种苍凉感拍出来了。充分实现了小空间的调度:车内、小餐馆内、情人家里,空间感都很强,能看得出整体结构和每个人的位置,这都是我喜欢的方式。万玛老师的电影在这方面表现得太成熟了。

    小小的题外话:

    1. 为什么硬不起来?

    因为这个电影叫撞羊……这是本片第二切题的一幕。

    #不是不是……内个……#

    因为牵挂着生命,不知道杀手的命运,也不知道被杀的人怎么样了。而由于司机的性格刻画很完整,所以即便他天不亮就置情人于不顾地寻访杀手,也是有充足的行为动机的。

    2. 为甚么撞死了羊后没有立刻走或者把羊带上。

    撞羊之后没有立刻走,有一定因素是在等待有没有主人到来,同时内心觉得焦躁和蹊跷需要冷静,最后无声地下定决心。

    3. 如果男主不是这样外形和内心有很大反差的糙汉,我会这么喜欢这个电影吗?

    如果不是有这么多的“黑色”元素让我发笑,我会这么喜欢这个电影吗?

    后来发现虽然答案或许是“不会的”但丝毫不用担心,因为电影本身就是非常综合的,它就是它,它已经是它了,所以放心去喜欢吧。

     7 ) 死羊要超度,活人要拯救

    艾晨

    当全世界都在谈论《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时候,有一部华语佳作悄然上映了,那就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本片阵容堪称华语文艺片高配:监制王家卫、摄影吕松野、剪辑指导张叔平、声音指导杜笃之、配乐林强;而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剧本、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等奖项的肯定,也证明了本片的品质。

    19号的时候,我在曹杨影城看了《撞死了一只羊》的超前点映场,听了万玛才旦导演在映后的一些分享和解释,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理解,遂记录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故事

    《撞死了一只羊》的剧本,是由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两篇揉在一起改编而成的,说的是一个在路上撞死了一只羊的卡车司机,遇到了一个从小寻找杀父仇人的康巴男人,由此引发了一段关于复仇和救赎的故事。

    万玛才旦之前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过,“小说中有一种特别的表达,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之外,也有非现实主义的部分。”,因此,“剧本最终决定了文本如何向影像转换。”在《撞死了一只羊》里,万玛才旦用各种意象,特别是结尾的一场梦,体现了这种超现实。“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两个“金巴”

    《撞死了一只羊》说的是两个金巴的故事: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导演解释说,小说里本来没有这个名字,后来开始拍摄的时候,发现演员叫金巴,“金巴”在藏语里有施舍的意思,和电影的主题相切合,于是就把两个主角的名字确定了下来。

    两个“金巴”在电影里是互为镜像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两面,互相映照。司机金巴身形强壮,说话也有点凶狠,但其实内心柔软;杀手金巴看着柔弱不堪,却又是个杀手,背负杀父之仇。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反差,你是你,但又是我,彼此完成各自的心路历程,并在最后合而为一。

    需要超度的“羊”

    “羊”是《撞死了一只羊》里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它当然不只是羊,更是两个金巴自己。司机金巴先在路上撞死了羊,“满世界看不到活物的地方,这只羊就跑到车底下了。”随后遇到了杀手金巴,“我昨天遇到了一个人,跟别人不一样。”之后司机金巴把杀手金巴送去了萨那(仇人所在地),又把死羊抱去寺院超度,“这只羊很可怜,我想请僧人超度这只羊。”“不然心里纠结。”

    后来僧人念经超度了死羊,“已经超度了,它应该能找到自己的路。”司机金巴又把死羊抱去天葬。在他眼里,“畜生跟人一样是生灵,只是轮回不同而已。”可是放下了羊的事情,又开始放不下杀手金巴的事情。羊是“不知前世造了什么孽”,人呢?“二十年前,那人杀了我父亲跑了。”对于康巴人来说,有仇不报是种耻辱,可是就像卖羊肉的屠夫所说,“为养家糊口才做这杀生的营生”,对羊尚且如此,何况是对人。于是司机金巴也去了萨那,就像找僧人超度死羊一样,他也想让杀手金巴找到自己的路。

    “我的太阳”

    司机金巴很喜欢“我的太阳”,他在路上唱这首歌排遣寂寞,还对杀手金巴说,女儿就是他的太阳。不过导演曾在其他采访里提到过,剧本一开始其实是没有这首歌的,只是后来在拍的过程中,觉得这是一部公路片的模式,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细节。正好他之前听过藏语版的《我的太阳》,觉得既荒诞又有意思,于是就把它加到了电影里。

    “我的太阳”不仅呼应了“女儿是我的太阳”的内容,也成了电影里梦与现实之间的介质,把故事从现实延申到了梦境之中,增加了本片的荒诞感。导演说,在现实里,金巴听到的是藏语版的《我的太阳》,梦里听到的却是意大利语的《我的太阳》,也是在强调梦的荒诞性。

    “你为啥总戴着个墨镜”

    “墨镜”这个道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监制王家卫,电影里,司机金巴被人说“你为啥总戴着个墨镜”,一开始我也以为是导演在调侃王家卫,不过万玛才旦说了,这真的只是个巧合而已。墨镜完全是出于人物设计的一个需要。外在上,它是司机金巴的一个特征,贯穿电影的始终;而内在上,司机金巴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最后又在梦里变成了杀手金巴,穿上了杀手金巴的衣服,杀了仇人玛扎,使所有人都得到了解脱,他也从内心里真正放下了,于是摘下了墨镜,呼应了这种放下。

    关于摄影

    作为一部带着实验性质的文艺片,《撞死了一只羊》的影像风格是既粗粝又超现实的。这种超现实感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意象,还通过色彩表现了出来。电影一共用了三种色彩:现实是彩色的,回忆是黑白的,梦境则是另外一种神秘的颜色。梦境与现实相互映衬,提升并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此外,电影采用的是4:3画幅,因为导演觉得它适合这个故事,希望这个故事有一个很强的形式感,于是就这么定了下来。

    救赎与放下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的主题。万玛才旦以往的作品更多是展现“藏文化或藏人当下的生存状态”,比如《塔洛》讲的是“一代藏族青年的内心迷惘”,《静静的嘛呢石》讲的是“小喇嘛的新奇和迷惑”,而《撞死了一只羊》不一样,它更集中于“一个生命个体的情感和处境,而不只是对于一个族群的宽泛了解”。

    这个“生命个体”就是杀手金巴。不管是作为儿子还是作为康巴人,他都需要报仇,然而最终却又放弃了报仇,痛哭之后放下刀离开。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他杀了玛扎,玛扎的孩子以后也一样会来找他报仇,如此循环往复,所有人将永远活在仇恨之中,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因此,他需要放下,通过自己的觉醒来得到救赎。

    司机金巴则强化了这种救赎。电影最后,镜头慢慢摇了下来,湖面上是车的影子,金巴还在睡觉,他在倒影里脱掉了自己的衣服,穿上杀手的衣服,完成了复仇的愿望。就像他帮助撞死的羊超度了一样,他也帮助了遇到的杀手金巴,让所有人都得到了最终的解脱。

    总而言之,在粗粝写实的藏区现实环境下,万玛才旦讲了一个柔软写意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延申和解读的空间却很大。从写实,到写意,万玛才旦的电影有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现场有观众问他是否受藏区文化影响,以及是否特意展现藏区文化,万玛才旦说:“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不必做藏区和其他地方这样的区分。我希望自己拍出的,是纯粹的电影。” 建议大家在观看好莱坞大片之余,不妨也找时间去看下这部华语文艺之作。

     8 ) 一场长达87分钟的梦境 |《撞死了一只羊》

    看万玛才旦的新作《撞死了一只羊》,是一次很奇妙的观影体验。

    影片的故事关于梦,关于虚幻与现实的交织。看这部电影,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嵌套的梦境,入睡是梦,醒来后,依然在梦里。

    这样的电影,是属于大银幕的。只有在影院里,四下黑寂,屏幕独亮,听觉被完全包裹,才能彻底体验到沉浸式的美感。

    看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还是万玛才旦吗?

    没想到这个有着浓厚写实主义风格的导演,还能拍出如此写意又空幻的影像。

    可可西里,无人区,秃鹫在天上盘旋,地上难见活物,一条铺满黄沙的公路通向远方的城镇。风沙之中,一辆卡车若隐若现,驶向景深处。车上的司机名叫金巴,他撞死了一只羊,半路又遇见一个同样叫金巴的杀手,一场亦真亦幻的旅程就此展开。

    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了解万玛的人都知道,他喜欢拍“在路上”的电影。他的前作《寻找智美更登》就是公路片,而《静静的嘛呢石》虽然类型特征并不明显,但焦点仍在路上。

    公路片的内核是“寻找”。

    万玛的影片也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信仰与世俗以及藏汉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属于当代西藏的落点。

    这种寻找在前作中的表现,是很无力的。无论是《静静的嘛呢石》里的小喇嘛,还是《寻找智美更登》里的导演,他们都表现出了某种无所适从或彷徨无奈。

    因为西藏的现实太复杂了,处处是割裂的景象,于是小喇嘛“还要继续寻找”,而导演则干脆说出“找不到”的断言。

    万玛是个圆润又周到的导演,既然现实很难求解,那么他就老老实实地呈现,并将自己小心地隐藏在影像背后,做个客观的记录者。

    而在《撞死了一只羊》中,我看到了万玛的创作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次,他显然更主动,也更有表达欲。

    这种主动性首先就体现在影像风格上。

    从前万玛的影像,是如侯孝贤或阿巴斯般远远注视的,而《撞死了一只羊》的影像却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化,摄影机的存在感获得了空前的提升。

    你能很清晰地感觉到,万玛的镜头“动”起来了。

    如果将镜头视为导演手中的“笔”,那么这种改变,就像一个正襟危坐写毛笔字的人,突然开始奋笔疾书一样,本身就包含着内心态度的转变。

    这种改变,同样发生在剧作上。

    在《撞死了一只羊》中,万玛不再满足于白描式的呈现,而是直抒胸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从主人公的设定上,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万玛前作的主人公们,符号特征都极其明显。无论《静静的嘛呢石》里的小喇嘛,《寻找智美更登》里的蒙面女孩,还是《塔洛》里的牧羊人,他们本质上都不是“人”,而是某种“传统西藏”的象征。万马的意图,是通过这些人物的眼睛,对照出现实的异变。

    与之相比,《撞死了一只羊》的主人公终于回归了人的本色。他们身上,除了“普通”之外,没有任何标签。

    这也让《撞死了一只羊》得以把焦点从抽象的“文化议题”上面移开,重新回归到具体的“人”的身上,去探讨人的困境、人的觉醒。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分别来自两部短篇小说,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和次仁罗布的《杀手》。

    万玛在影片中将两部小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整故事。

    这两个金巴,原本除了名字之外毫无共同点,但实际上,他们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杀手金巴背负着传统赋予的使命,他是康巴人,而康巴有个传统,视“有仇不报”为奇耻大辱。于是杀手金巴一再上路,历经十几年,只为血刃杀死父亲的仇人。

    司机金巴撞死了一只羊,原本没什么稀奇。但他有一颗悲悯之心,一心要去寺庙为死去的羊念经超度。

    这看起来不像什么困境,可吊诡的事情在后面。刚刚超度完亡羊,司机金巴开车经过肉铺,又不假思索地为情人买下一只宰杀的羔羊。

    杀羊、度羊、买羊,信仰与世俗间荒唐的对峙,在这个不动声色的情节里瞬间浮现出来。

    这是一种隐藏得更深的困境,近于无形,却也在悄悄撕扯着司机金巴的内心。

    此后的司机金巴,冥冥中受到启示,他想起之前偶遇的杀手金巴,惦念他后来的命运,于是踏上了寻找另一个金巴的路途。

    两个金巴的命运在此刻汇聚。

    正如影片中那个超魔幻的镜头:两个金巴一左一右坐在车中,画框将两个人的脸各截掉一半。仿佛在说,他们两个人就像镜中的彼此,你无法分清,究竟谁在谁的梦中,抑或他们根本就是同一个人。

    同样,他们都活在信仰与世俗的撕扯之中,撕扯的力量来自于一种强大的文化惯性。那力量建构起一个不灭的轮回,一旦陷入,就很难脱身。

    正如司机金巴为撞死了羊而负罪,同时又可以毫无负罪地去买羊肉;杀手金巴依循传统,为父报仇,尽管他知道,仇人的儿子也会因此再向他寻仇,如此往复,永无休止。

    那么,该如何解脱呢?

    万玛一反常态的,并没有止于问题,而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那答案也并不复杂,正如他在设计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时所做的:摘掉标签,回归个体。

    人,首先是人。“人”的身份,应先于传统赋予的身份,如杀手;先于地域赋予的身份,如西藏人;也先于信仰赋予的身份,如佛教徒……

    只有回归到“人”,才能真正觉醒,才不必因任何理由而违心地去做那些“非人”的事。

    就像杀手,在看到仇人的孩子时,选择放下屠刀。

    就像影片最后的那一场梦境,看似是司机金巴用一场梦为杀手金巴完成了复仇的使命,但那毕竟是梦,不是真实的。而梦境之后的醒来,才是必然的真实。

    这个设计非常巧妙:万玛用一场梦境解脱了现实,又用最后的醒来违背了梦里的发生。两相抵消之后,表达的真意得以显现,只有人的觉醒,才是唯一的必然。

    文章最后,总结几句。

    《撞死了一只羊》是一部极富诗意的作者电影,值得到影院观看,且也必需影院的环境,才能更完整地感受它的美。

    影片的主创除了万玛才旦,还有监制王家卫,摄影吕松野,剪辑指导张叔平,音效杜笃之,配乐林强。堪称豪华阵容。 还有,它是一部藏语电影。在如今这个港片上映,都难觅粤语版的时代,万玛还在坚持拍藏语电影,这不容易。而失去了语境的电影,无异于更彻底的架空。

    最后,影片结尾的字幕: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它是进入这部电影的钥匙,你可以带上它,走进万玛的影像世界。

     短评

    很简单的情节,充满诗意,虽然是藏区故事,但却有点日本武士的味道。摄影很棒,喜欢西藏文化的人会得到视觉享受。(p.s.:男主角金巴长得好像长濑智也啊。)

    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一部短片的体量硬是被注水成长片,而最需要表现力的片段用两句话就交代过去了,这才是真PPT电影。目前看来万玛才旦已经完全被徒弟松太加吊打了,《撞死了一只羊》和《阿拉姜色》之间大概隔了一百个《塔洛》。

    8分钟前
    • 天马星
    • 较差

    光开头就要吹一吹:卡车出现的那个长镜头,我一直在等它消失在地平线尽头,结果真的如愿以偿,太对胃口了。然后是茫茫的青藏公路,一个戴墨镜的卡车司机,一会儿抽烟一会儿喝酒一会儿我的太阳。你知道他肯定会撞死一只羊,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撞死一只羊,这就是最美的时光。

    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一个是撞死一只羊,请僧人为它超度,事后亲自送它上路,亲眼见证一只只秃鹫把它带到天上。为一只羊大费周章,因为虔诚,也是给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生活找一点事做;另一个是十年如一日寻找仇人,但等真正找到仇人那天,看见仇人的孩子,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于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是找不到事做,想找一些事来做,哪怕是很无聊的事也可以;一个是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然而终于能做这件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好像少了什么东西。你一辈子都想得到一样东西,今天你终于可以得到它了,也正是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已经不需要它了。人生就是不断地拿起和放下,然后在不断地拿起和放下中发现时间渐渐溜走了。最有魅力的是茶馆姑娘,不用给谁打工,因为自己就是老板。有自己的小店,经济独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还能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岂不美哉。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万马导演在对其作品内容及风格控制及影像视听表达上,真是有了突出的飞跃!演员、场面调理精致;悬疑、叙述引人;细节、台词精道;摄影、录音光彩,如果结尾部分能展开得再充分、饱满一些的话,完全可以打满分了。祝贺!

    1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年度最佳华语院线片

    15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很有视觉冲击力,很多画面可能会一直记得,甚至梦到,就是觉得太短了。

    2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一番全然不同的万玛才旦作品。如看过《皮绳上的魂》(更登彭措兄弟在一系列时空交错后,执着地要完成对金巴的复仇),更会觉得这个放弃复仇,“吾好梦中杀人”的故事,皮相简单但玩味十足。 全片最有趣的部分发生在康巴小馆。两斤肉、再来十五个包子,万玛才旦直白地调侃“你为什么总带个墨镜🕶”,还有往百威啤酒上贴标签的玩笑。至于这部电影要分两口还是四口干完,答案不攻自破。作为王家卫和泽东公司参与制作的电影(第一出品人是王家卫妻子),电影片头制作方logo令人略失望,紧接着,饱和度被降低的无人区景象,卷云变幻的经典比例画幅,秃鹫、雪山、湖泊的高原景象,都有滤镜调色的参与,制造出一个貌似现实,又有点架空的藏地故事。梦的谚语很好解释,更深的一层意思,实为电影是假的,但观众总要信以为真,执意要闯入那个梦中。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路边野羊+地球最后的杀手,看傻了

    26分钟前
    • 冰山李
    • 很差

    这部电影其实不那么复杂,关于救赎与释然,但撞死的羊、秃鹫等意象,没太明白(甚至怀疑导演自己有没有搞明白hh)。电影的体量不大,发挥受限。尽管如此,依然愿意给高分。因为在大银幕上看胶片电影实在太爽!吹爆摄影,考究,经典4:3的画幅,胶片质感十足,冷暖色调、特殊镜头随情绪和故事而动。场景和人物不多,也能看出导演的场面调度把控力强。剧本改编成功,台词少而精炼,画面更能摄取信息。最重要的是,看到了久违的王家卫,偷窥视角、青天白日,各种王家卫式的镜头风格,特别是茶馆那场戏,不得不想起上一部电影(还是六年前的)《一代宗师》,宫二设下豪门宴请叶问的场景,都是同样的油画式构图和打光,美妙绝伦!另一个亮点就是结尾,一个梦境,两个金巴,复仇和解脱,倒影与双生的故事。升华,而且也变得不那么难理解了。(字数受限!)

    30分钟前
    • 隔岸观火
    • 力荐

    导演技法很娴熟,打光和调度都赏心悦目,尤其很享受有女性出场的那几场柔情戏。然而,这到底是拍了个啥故事啊?剧情真的约等于零??

    31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如果我有一天死了,可能是被这部片闷死的

    33分钟前
    • 平局
    • 较差

    其实是短片的体量。继续朝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进主竞赛了。

    3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看了导演点映场,憋回去了一个没能问出的问题:撞死的其实不是羊,就是杀手金巴。司机金巴出于愧疚超度了他,导致杀手的梦进入了金巴的生活,之后,所有的梦与现实颠倒了过来。什么意思:老板娘和茶馆是梦,爆胎之后杀掉汪泽的梦境其实是现实,只有借梦境的托辞杀掉汪泽,才能真正地将撞死一个人幻化为撞死一只羊。

    37分钟前
    • 陽 Edward
    • 推荐

    3.5 强调双生对称性的迷你小片。4:3画幅意义最有效的一段,作用于“文弱杀手—西部硬汉/右半脸—左半脸”。“王家卫感”还魂在青天白日、墨夜红房。叙事不断回环,时代语境的模糊与人物的抽象设置有寓言体倾向。可惜体量太小,不够发挥。金马奖没提最佳影片挺在理,不如《塔洛》。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寺庙的规矩是僧人不超度牲畜,酒馆的规矩是过午不提供包子,羊肉摊贩的规矩是整只才有优惠,康巴藏人的规矩是复仇才不羞耻。无人公路跑出一只羊被撞死,走来一个鬼想重生,羊投入轮回道里往生,鬼放下杀父仇能回魂。世间诸多规矩皆因执念,相信金刚杵,也信护身符,相信见血的刀刃,也相信慈悲的咒语。

    4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看完一直在想如果从杀手金巴讲这个故事应该会更吸引我,人物更带情绪和劲儿,充满另类的诗意。试想一个杀手走在沙石漫天的无人区,一个车突然停在你面前,非让你上车,(等等怎么一种偶像剧的感觉,回来回来),直到你看到座位一头血淋淋的羊,才清醒过来,可是上车后,对方却絮絮叨叨跟你说话,逼你听他唱歌,而你呢,心想我只想安安静静好好杀一个人而已,怎么这么难,本身就很带张力。亦或者只讲度羊者金巴的故事,一个人为穿越无人区超度一只羊,一种骨子里的执着,充满粗粝的坚硬荒诞,特别贝拉·塔尔,都可能会比现在更深刻纯粹。

    49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还行

    放在五年或者三年前,我可能会喜欢这样的作品,但现在却比较厌烦这种和观众打哑谜,不断用符号堆积来强说寓意的东西。也不要以为把调情和暧昧的地点从香港的酒吧变到藏区的酒馆就是藏版王家卫了,与其学别人的皮毛不如找自己的灵魂吧。

    52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王家卫和万玛才旦的合作真是绝配。

    56分钟前
    • དར་ཐུག Dratuk
    • 推荐

    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没想到这么有意思,看完值得长久玩味,能发掘出丰富的细节和寓意。万玛导演把很多具有个人立场的哲思融入在里面,深刻但不矫情,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让这样一个糙汉拥有这么丰富的内心,实在太可爱了,在去小镇之前的所有事几乎都是在塑造人物性格,做得饱满而不动声色。对生命表现出非常高尚的平等意识,这种观念没有什么诉求没有功利的目的,就是因为是生命所以都平等的,我觉得这种东西不一定很容易理解,所以当影片很好地把这种观念呈现出来,而且没有丝毫说教意味的时候我被感动到了,甚至跟世俗的结合而让人觉得很有趣(超度完了拿回去吃吧,笑了)。对西藏没有刻板的猎奇,虽然模糊了年代,却是当代社会普通人视角,这一点非常高级。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在一场梦中得到了全部的解决,让人想起《路边野餐》。

    57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